今年上半年表现好的私募,都做对了什么?
风险提示:本文为转载文章,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作者:风云君的研究笔记
来源:雪球
上半年收官,风云君最关注的自然少不了私募老本行——各类产品上半年表现到底怎么样,因此也对平时经常跟踪的管理人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梳理,也写出来跟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今年的行情,相比前两年主观普跌,量化齐涨,或者再之前牛市的雨露均沾不同。
风云君梳理下来发现,今年各类策略最大的特征,如果用一个词概括:
那就是【分化】
这个分化不是出现在策略互相比较,而是出现在策略内部各产品之间,这个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再进一步看的话,发现每个策略之间,做得好的产品,似乎也能提炼一些信息,而且这些正是私募很有优势的领域。
主观多头
今年上半年,主观多头主流业绩表现大概在-30%-30%之间,粗略划分,今年收益如果超过10%,就算是主观里面表现不错的那一档了。
风云君也聚焦在这个表现区间内去做观察,发现多数产品基本上能提炼最核心的信息是:多市场配置。
A股港股美股三地市场至少三选二,表现很亮眼的那家是三地都配置。
其实对于多地覆盖的管理人来讲,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多地比较投资性价比,而且组合也能尽量少受单一市场贝塔的影响。
业绩最出色的几家其实最主要的盈利来源也都占了多地布局的优势,或是港股石油石化板块、或是美股科技板块等等。
即使同一家管理人,只做A股与多地覆盖的两个产品对比,今年的行情下,后者业绩也有明显优势。
国内市场目前处于低估值区间基本已经是机构的共识,但是催化剂什么时候来很难有人预判清楚,再好的公司也难免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多地布局分散贝塔风险确实能够有显著优势。
当然,主观多头的表现,也确实体现了私募的一个优势——跨市场投资。
量化策略
说实话今年以来如果我们观察量化各类多头策略,发现其实这样的业绩差距是不太常见的。
例如500指增,今年最好的管理人基本收益在水线附近,而相对不佳的还在-20%左右徘徊;1000策略普遍还相对集中,在亏损一二十个点之间,但有个另类管理人今年取得了超过10%的收益;量化选股反差也比较明显,0到-30%都有。
再去观察,今年业绩差异最核心的时间段,就是春节前后小微盘暴跌那段时间各家的处理方式了。
最好的管理人,模型提前识别了小微盘暴跌并收紧风控敞口,躲过风格大幅转换的那一劫,同时在反弹时风控又恢复正常,所谓“两头吃肉”。
但这个无法形成共性特征,这段期间的耀眼表现似乎也难以去对可持续性做出什么结论。只能说这样的管理人风控水平是可以的,但是爆发力不是常态。
另外一些优秀的管理人,如衍复、宽德等,那段期间做的最核心的事情就是——什么也不干预。前期超额回撤是躲不掉的了,但后期的超额反弹也很迅猛。当然,超额回撤本身虽然幅度比较大,但是因为过往较严格的风控标准,相比同策略比较也实属表现不错了。
那么更多管理人,都是在大跌尾声收紧了风控敞口,导致回撤吃满,但是反弹又没有跟上。而后续爬坡过程中,干预造成的影响也成为了表现分化的其中一个原因,一些管理人在稳步回升,逐步修复;另外还有一些管理人确实出现了不及预期的表现。
而刚刚风云君提到的那个今年有超过10%以上的1000指增策略,则是突出体现了私募另一个核心优势——多工具。
他是多头1000指增,对冲端则用期权去做的“另类指增策略”。而今年的成绩中,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对冲端带来的收益。这个产品好处在于,一旦牛市来临,他的表现又会类似于指增,这样的结构设计确实也只有私募能做的出来。
宏观策略
其实宏观策略本身就是私募领域的策略,股债商单个产品全配置只能通过私募实现,况且很多宏观策略还会涉及海外市场,更进一步体现自身优势。
今年表现好的宏观,如果看归因的话,收益更多是由债券及海外资产贡献。
而不佳的宏观,可能更多都是来源于主观择时,但是资产阶段性走势背离预期所导致。人为判断多类资产难度很大,且择时失误时对产品净值的影响也更加显著。
从策略来看,今年风险平价为基础的全天候策略,依赖模型定基本配置比例的锚,由于债券资产的价格上涨,整体收益水平相对更好,而且这类策略好处在于对于策略定位也更加可预期。
如果再有叠加海外市场的配置,今年业绩方面的优势就会更加明显。这里也同样体现了私募“多市场”的特点优势。
上半年收官,我们能从这些产品业绩方面,提炼出更多背后的原因,而这些正是我们选择产品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只有明白每个产品的策略原理、归因,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通过私募工具实现个人的投资目标。
如何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好逻辑”主观私募?当下哪些主观多头可以关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由雪球私募官方组织的厚雪长坡俱乐部,给大家提供一些专业且专属的解答和建议。扫码即可了解~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