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高考志愿填报的故事:错过了梦中情校,却遇见了梦中情人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609 篇文章
题图:八十年代的高考前,来自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曹武雄,AKA 曹师傅,现居波士顿,生物制药投资圈知名大厨:厨艺好到能把两个孩子大学和研究生的学校控制在离家十英里之内。本文首发于澎湃号。
写在前面:
自从 1977 年恢复高考,高考就成了无数梦想改变命运的年轻学子的独木桥。全国的很多父母也是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就开始使出浑身解数各种鸡娃,生怕孩子会输在了高考的起跑线。高考升学的各种内卷随着出国留学的浪潮也很快在美国华人圈蔓延开来。
不过我们一家还是能从两位孩子很小就保持冷静,引导他们不用太看重申请大学的结果,提醒他们申请大学的时候不用太过焦虑,能去上的学校都是好学校!我曾经跟孩子们开玩笑说,“你们之所以能来到这个世界,要感谢我有一位水平不怎么样的物理老师。”
▲ 来自网络
1984 年的全国统一高考在湖南省的志愿填报是在高考之后但成绩出来之前完成的。所以高考结束后考生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到教室,跟每个科目的任课老师一起估算自己的分数。每个学生都会尽量在考试过程中记下来自己的答案,然后在考后参考老师提供的正确答案来估算自己的成绩。不过老师提供的答案并非官方标准答案,而是各科老师自己解出的答案。
我考试结束时心里知道数学是肯定考砸了(后来知道1984年数学是史无前例的难,难度之高后来的高考再也没有超越),语文也考得不满意,但其他科目似乎都很轻松,没有什么意外。感觉肯定是到不了统一预考时候的六百多分(那年的总分是690:语文120,数学120,物理、化学、政治、英语各100,生物50),大概是 560-570 的样子吧。
按照老师提供的答案一一对照以后,发现确实数学非常糟糕,语文也不理想。政治、化学、英语和生物都正常发挥,没丢多少分。令人吃惊的是平时最喜欢也是最稳定的物理,只有 80 来分!最后总分算下来可能不到 550 了!
▲ 来自网络
本来我的第一志愿是北大物理系。高中三年我最喜欢的课程就是物理,对我们学校的物理老师王当朝老师非常崇拜。文章开头我跟孩子们说我的物理老师水平不怎么样其实是玩笑话。那个年代临武一中是湖南省重点中学,师资力量还是非常强的。可惜后来好的老师都被发达地区的学校慢慢挖走,到了 21 世纪的时候师资水平就无法跟长沙甚至郴州的学校比了。
上世纪 80 年代的时候我们对老师的水平还是非常佩服和信任的。王老师上课从不废话,深入浅出,能把复杂的物理概念讲得十分透彻。受王老师的影响,物理绝对是我高中的最爱,上大学去学物理也是我当年不二的心愿。
按照过去两年的成绩,估计至少要 550-560 才能安全被北大录取,我估出来的 540 多分上北大就有点危险了,所以就决定不报北大了。
前几届我们临武一中的一位状元学长胡卫鲤去了南开,毕业后就被公派美国去留学了,在整个学校引起了很大轰动。所以我当时对南开也是印象很好的,于是就决定填报了南开。考虑到物理没考好,就不敢再报物理系了。因为生物和化学分都估得挺高的,为了保证南开能录取,于是选了生物化学专业。阴差阳错,其实那年南开在湖南只招微生物和植物生理专业,所以最后我是被调剂到了微生物专业,这是后话了。
作为一个家里没有任何资源的小镇做题家,首选专业是物理,最后选择了学生物。如果是今天把这样的选择在直播间说给张雪峰老师听的话,必然会给骂死吧。
几个星期后考试分数出来了。当时我正跟在我父亲的长途汽车上卖车票,有老师告诉我考了 576 分,比北大分数线高出了一大截!老师建议我们去长沙找临武一中去参加阅卷的老师看有没有门路可以再改志愿为北大。于是我和父亲两人马上去郴州坐火车去了长沙,住在父亲的朋友、湖南大学的何老师家里,打探是否有改志愿的可能。呆了两天,像无头苍蝇一般到处去问了几圈,处处碰壁之后,自然是没有什么结果。只好遗憾地回了临武。
之所以最后的分数跟估分差距很大,一方面是估分相对保守了,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最信任的王老师把一道大题给答错了!本来考了 98 分的我,按王老师的答案却估出来只有 84 分!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阴差阳错地去了南开,却在那里碰到了以后孩子们的妈妈,京春同学。
▲ 来自作者
京春同学去南开的故事也是比较特别。她高考正常发挥,考了 573 分,在吉林省实验中学排名第三。那年吉林的高考志愿填写时间跟湖南不一样,是在高考之前。不过她高三的成绩很稳定,属于“指哪打哪”的那种考生。她学校的老师很多建议她去清华建筑系,因为她喜欢绘画。生物老师则建议她去北医学眼科,做一个一辈子衣食无忧的医生(从吉林省实验中学老师们这些非常有针对性的专业推荐可以看出来,名校老师对大学申请辅导的水平在那个年代已经可以甩我们临武一中好几条街了)。
她妈妈当然希望她能留在长春,实在不行去北京也可以,因为有很多过去的同事朋友可以帮她妈看着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她觉得上大学必须避开北京。在合肥的中科大也是老师们推荐的学校,可是安徽这个父亲的老家也是她想避开的地方。那个年代在东北,南开的名声比南方的复旦等名校还高那么一丢丢(估计《玫瑰的故事》里如果吉林的“方协文”在那个年代也不会去复旦而是会选择南开吧),而且学校“渤海之滨”的广告也给了她一个美好的错觉(去了天津才知道学校离渤海还远着呢)。于是她自作主张填报了南开大学做第一志愿。她父亲的一位同事忽悠她说,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她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在南开选了微生物专业。就这样,我们俩在大学开学的第一天就走进了同一个教室:南开学一食堂旁边的阶梯教室。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40 年过去了,我曾经因为喜欢物理崇拜王老师。又因为高考估分错误,埋怨过王老师。最终却因为阴差阳错的美好姻缘,感激王老师一辈子!
- END -
20年后看高考,人生考的到底是啥?
初中落榜,多次失学,两次跳级,六所学校,两年高考......
93岁老人亲笔:跨过万水千山,我经历的两次高考
各位读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请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
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