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怎么填才不后悔?
高考志愿究竟怎么填才不会后悔?
如果说高考是一座独木桥,那么闯过独木桥,志愿填报就是桥的最后出口。只是,出口并不唯一,所以选择也常常使人遗憾。有人在父母的要求下,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有人选择了不合宜的城市;有人读了大学才发现,专业的现实状况跟自己的想象相去甚远;有人干脆放弃,准备考研时再进行二次选择……这些故事背后,都有一种同样的感慨——
「如果当年……就好了。」
填报志愿,作为生涯规划的重要一步,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未来。只是,对许多人来说,受限于对专业的刻板印象,受限于家庭干涉,受限于在学校缺乏相关引导,受限于过于繁重的学业,合理填报志愿的能力常常是缺失的。这些年来,复旦大学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师沈莉,做过500多场相关讲座,给超过5000名学生做过咨询。她同时是「少年大不同」学生生涯规划导师。她所接触的学生和家长越多,越发现志愿填报有不少常见的误区。
在家长和学生越来越重视志愿填报,甚至付出高额费用咨询志愿填报的背后,是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实。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学生们选择背后的核心动机也在发生变化。沈莉发现,在过去的时代里,人们更多寄望于通过高考实现阶层跃升,改善物质条件,而当下的年轻一代则比父辈们更加关注精神世界。
在刚刚到来的志愿填报日,针对究竟该如何填报志愿,如何避免踩坑的相关细节,《人物》与沈莉进行了一场对话。它背后不光涉及一次专业和大学的选择,也涉及两代人之间的隔膜与理解。归根结底,它指向一个核心命题——了解社会,了解自己。
人物PORTRAIT=P
沈莉= S
填志愿,常见的几个坑
P:孩子喜欢什么就报考对应专业,是不是最理想的选择?
S:这属于「兴趣坑」,也有一定风险。
一个例子是心理学。很多孩子喜欢心理学,或多或少都是体验到自己的不开心,体验到周围人的不开心,希望通过这个方式自助和帮助他人。
这个兴趣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因为这个报考心理学专业,也容易掉坑。因为很多人误以为心理学是文科,但实际上心理学是文理兼备的专业,更多属于「理学」这个分类下。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研读文献、设计实验,还可能要编程、分析、撰写报告,对逻辑思辨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
这就是心理学本科毕业,很多学校授予的是理学学位的原因。关于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技术,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方向,只不过现在在国内学的大都是心理学,很少学的是心理咨询技术,所以要区分开这两部分,不然容易踩坑。
一个人在推理和逻辑不是特别强的情况下,我不一定会劝他学心理学,但我会跟他讲,可以辅修心理学,这样,就与想了解自己、了解别人的愿望不冲突,以后也不影响他助己和助人。
从职业发展来看,我们国家确实很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不过目前心理咨询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虽然有很多隐性的需求、潜在的客户,但真正愿意付费、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客户却还不够多,导致心理学专业的就业出口有限,很多学心理学的人后来转去教育、人事、市场营销等领域。
所以说,兴趣不等于专业,专业不等于职业。尤其是现在很多孩子喜欢打游戏,家长就说:那就报个游戏相关的专业。这也可能会限制孩子发展。关键是要发掘兴趣背后更深层面的东西。
P:应该怎么发掘兴趣背后的东西,为选专业做参考呢?
S:兴趣分三个层次。感官兴趣是第一个层次。比如喜欢打游戏,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好玩的层面,就需要挖掘他的兴趣本质。不是说喜欢打游戏就一定要去游戏专业。有的人玩游戏,可能是一个研究的兴趣,比如研究怎么提升游戏战斗力;还有的人玩游戏,可能更在乎人际交往。
接下来,基于感官兴趣,可以去提升相关能力,这是第二个层次。比如,有研究型的兴趣,说明不光可以研究游戏,也可以去研究其他逻辑性、程序性强的东西,这就是一个理科、工科方面的兴趣了。如果喜欢人际交往,那么可能是帮助别人、进行人际服务的兴趣,就可能跟领导力和营销能力相关。
最后,兴趣的第三个层次就变成了职业兴趣,孩子做了既喜欢又擅长的事情,同时能得到回报。这就是志趣。
P:许多人会倾向于高中哪一门成绩好,就选择什么专业,这种做法科学吗?
S:我把这总结为「成绩坑」。基于单科学习成绩选专业是很普遍的现象。
比如我接触过一位同学,数学好,奥赛也得过奖,以为自己大学去985的数学专业肯定不错。但真实情况是,这位同学在数学系读了一年后,发现虽然成绩不错,但是好像喜欢不起来。
由于高中的时候,这个同学只忙着读书,忽略了职业探索和专业探索,所以读大学对她来说,更像是继续读高四、高五。
像这样,她明显有学数学的能力,却没有学数学的兴趣,那读数学系对她来说就很枯燥了。最后问下来,她其实是喜欢和人打交道的。
这就叫做「有力无心」。过于注重学习能力,忽略主观意愿,就会造成这样的结果。
P:很多志愿填报师会指导学生按照什么专业好就业的逻辑填报志愿。
S:完全从就业角度考虑来选专业、报志愿,也存在一些坑。
比如我们常说的「四大天坑」生化环材,都是因为就业不好,被归于天坑之类。但其实时代也在发生变化。
以生物来说,其实一直是个有前景的专业。只不过它是需要时间的,生物医药也好,生物相关的基因科学也好,它的研发时间特别长,设备特别贵,可能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来磨。
那么在它的研发阶段,它能够放出来的职位是不多的,相对来讲就业没那么容易,但是近几年开始,不少已经进入到临床阶段,职位就开始多了,就业也就有所改观了。
所以生物专业现在,是朝着比较明朗的、向好的方向在发展了,包括很多投资公司,因为会投生物方向的项目,所以也会指定招收这个专业出来的人,它需要有专业背景的人出来做投资分析、行业分析。
现在的热门专业,几年后也未必还热门,未必就能成为就业的保证。
比如曾经非常热门的金融专业,现在却成了一些人眼中的避坑专业。这其实跟时代很有关系,三年前,名校的金融系学生就跟我讲,说他虽然喜欢金融,但工作好像没有那么好找。因为大家都去挤这个饭碗了,得到offer的概率本身也降低了。
相当于挤的人很多,这扇门又越来越窄,如果你既无兴趣,又不擅长,用人单位凭什么选择你呢?这就是掉进了热门专业的坑。
其实有时候专业走下坡路也是正常的,当年的高峰可能才是不正常的,现在只是慢慢回归到正常的点。
P:有些人不知道报什么,干脆报师范类。当老师能不能当一个职业通解?
S:的确,尤其是女孩子的家长,想让孩子当老师,觉得稳定就是幸福。
有的家长会以为当老师很轻松,但事实上,现在体制内老师也很累,压力也很大。
有一次,我去做讲座,一个老师心理出了问题。因为刚好碰上他们班孩子有个出事的,他给救了下来。孩子最后没事,他不行了,压力太大扛不住了。因为如果真出事了,每个老师都会被警方问话,都会担心有没有跟这个孩子说过什么,或者有没有在他本子上写过什么。
现在老师也在缩编,需求量在减少,从这个层面上,教师职业今后到底算不算稳定还说不准。
P:除了以上这些坑之外,人们填报志愿,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潜在影响?
S:很多人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都抱着同样的一个念头:1分都不能浪费。所以总是倾向于:哪个学校排名靠前就选哪个学校,而且特别看重是不是985、211。
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是为了进一所985高校,于是只能选择分数最低最冷门的专业,比如考古系。这个孩子最后读不下去退学了,选择复读重新参加高考。
我相信,也有那种不是为了名校标签,不是被调剂,主动选择考古专业的孩子。他们可能真的热爱考古。但你如果只是为了不浪费你考的分数,这样选就得不偿失,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去年也有一个男生,喜欢动漫和游戏,二次元那种。按照他的分数,我建议他去上海的一个艺术学院,我们做企业招聘是知道的,这个学校出路挺好,不少企业都指定要这个学校的实习生。
而且我当时请教了这个艺术学院的招生老师,老师说他这分数没问题,可以填学校最好的专业,他的分数还高出这个学校分数线20分。
最后没劝住,男生填了一个工程类大学的设计系,就是因为不想浪费分数。但有什么用呢?这个学校的艺术方向是偏工业的,就算出来找工作,最后也会跟他想做的职业差得很远。
还有一个例子:有位上海的考生,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读法学专业。我建议他去上海的华东政法大学,因为上海的律所里,非常多华东政法的毕业生。这个圈子,讲究的是五院四系,华东政法在法学专业的排名第五,仅次于人大、中国政法、北大和清华。
但他最后没有这么选,填了一个211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因为华东政法大学是双非,不属于985、211院校,他家长觉得还是填一个211大学更好。
这样一来,这孩子实习的问题就不好解决了。因为等他回到上海来实习,会发现上海这边都是华政的人,地理问题也会导致实习时间不足。等到了毕业找工作,会更麻烦,这个行业里圈层关系、校友关系其实非常重要,单为了一个211学校的名头,不一定值得。
避坑的关键是什么?
P:那么,在填志愿之前,该从哪几个维度来看待一个学生呢?
S:这就涉及到定位的环节。应该从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四个维度来观察这个孩子。
就像前面所说的,首先,兴趣非常重要,这是一个人的直接驱动力。在识别了表层兴趣和深层兴趣之后,用来支撑兴趣的就是能力了。因为,如果没有能力来支撑,兴趣也很难持久变成动力。能力之中,既有天赋的影响,也有后天习得的学习技能,有时候,能力也会体现在各门学科的分数中。
接下来,就是孩子的性格,以及价值观。性格相对容易理解,但价值观常常被忽视。价值观体现的是一个人对于事物的重要性、意义和价值的看法和标准。这是一个人未来选职业、选专业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够驱动人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价值观就像一种信念,它越清晰,人的热情也会越高。
有了这四个维度的观察,接下来填报志愿的选择,就可以不盲目。
P:这让我想到最近的一个热点:三年前因为「土猪拱白菜」的言论引发热议的衡水中学学生张锡峰,高分考取了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但现在他却感到迷茫,对未来失去了希望和热情。网友们说他「眼里的光都消失了」。
S:张锡峰眼里的光消失,我觉得恰恰是在选专业时忽略了第一步:定位。
现在很多家长,喜欢直接拿着分数来问考什么学校。还有一些网上教人填志愿的人,也都这么干。实际上在这之前,还少了两个步骤,就是定位和定向。我们一定要关注这个学生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能力、性格、兴趣、价值观的情况,然后再考虑填志愿。
张锡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很重要。他读的计算机,的确是很热门,他能考入浙大说明也不缺乏学习能力。但他读了之后很痛苦,问题很大可能出在兴趣或目标上。有力无心,栽到了热门坑里。
P:你做过多年的猎头,如果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讲,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填志愿、选专业这件事变得更靠谱一点?
S:填志愿的时候,职业方向可以先大致定下来。
职业分为三大类,前台、中台、后台。说形象一点,前台主要就是卖东西,中台是生产研发东西,后台则支持前台和中台。
所以前台一般直接面对客户,比如营销类,招聘时其实是没有特别的专业要求的,主要是要求人本身的性格、能力特质。
中台偏技术,专业必须对口。中台会分得很细,可能有生物、化学、机械、制药之类。比如化学方向的研发,那一定需要化学专业。
后台,就是人事、行政、财务、法务、采购、IT这些,服务于前台和中台。后台里面,有三类职业是有专业要求的,比如说法务、财务、IT。金融、财会管理或者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做财务。IT是帮企业里面管电脑的设置、维护网络,计算机信息技术,或者电子工程专业可以做,法务自然是法律专业。
P:前台、中台、后台分别适合什么人做?
S:最好根据能力、性格和兴趣来定职业方向。
适合做前台的人,从兴趣上面来讲,他得喜欢跟人打交道,偏外向和感性,有时候要背业绩,所以需要有一定抗压能力。前台常常要快速做决策,节奏偏快一些。
中台适合偏内向的人做,因为他要专注做一件事情,把一件事情做深。相对来讲偏理性一点。能力上,对硬技能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兴趣上,是喜欢研究的类型,工科方向的话还要喜欢动手。如果说恰好他的沟通能力还很好,那么未来升职前景会更好。
最后是后台。后台的性格上可内向可外向,可快可慢,相对来讲,对软实力的要求比较高,因为他要跟前台、中台打交道,内部的沟通会比较多一点,尤其适合对流程比较感兴趣、对帮到他人有成就感的人。
P:存不存在例外的情况呢?
S:有一类前台,对于创造性的能力是有要求的。比如市场营销,你要想很多方案,用很多方法去吸引客户,这就适合那种不断有新想法和新点子的人。
而在销售里,还有一类比较特别,是技术类的销售,他还需要有中台技术类的特质。技术类的销售不光是嘴巴讲,还要用技术去说服别人。
职业很复杂,也没有办法一言以蔽之,但根据每个人性格、能力、兴趣来选择,是很必要的。
这一代孩子到底想要什么?
P:你在做生涯规划时,接触过很多家长和孩子,你觉得哪一种情况是最棘手的?
S:我最怕遇到没兴趣的学生。只要有兴趣,我就有办法去撬动他。但之前有过一个浙江的孩子,她爸爸是自己创业的,非常强势,从小的兴趣都是被爸爸打压,不管她喜欢什么,爸爸都不允许。她找不到自己学习的动力到底在哪,会觉得自己就是为爸爸读书。
爸爸也不理解,「为什么我给你创造了那么好的条件,你读书还不好?」
现在那么多孩子抑郁,很多是因为精神上找不到方向,又把所有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学习不是自己要的,也不是自己的目标,这种内在的冲撞就非常大。
P:如果家长真的理解了孩子的渴望,能对孩子有多大促进作用?
S:有一个高二的孩子来做咨询,聊完半年后,他爸爸问我,沈老师你跟我们孩子聊了什么?
其实我已经忘了。我翻了笔记,发现他家孩子当时说喜欢穿戴类的智能设备,我就跟他讲,高考后,选一个电子信息相关的专业,如果分数不够,就选营销类专业都可以。等进入大学,第一年暑假就去小米、华为之类的门店里面,做销售实习,接下来大三、大四,尽量每周抽个两三天出来,去企业实习。
他读书方向清晰了,内驱力被激发出来,效果很显著。这个孩子回去之后,他第一次月考成绩就提高了100多名,第二次月考又提高了100多名。
可是很多时候,孩子不会跟家长聊这些。
经常有家长跟我说,我们家孩子我很了解,可乖了。一般这样说的家长,大概率是强势的。他希望孩子听话。这种情况下,孩子是弱势群体,他会选择压抑。家长看到的,只是孩子扮演给他们看的。
我之前有个案例,有个孩子想要出国读书,但由于语言等问题,他其实不适合出国。我问他,为什么想要出国?他说是父母太强势,想离父母远一点。
后来我建议他和家长一起聊一聊。聊完之后他说太有意义了,家长理解了,放下对孩子的控制,孩子就不用出国了,并且按照他自己的兴趣爱好,现在在做视频编辑,这个事情就圆满收官了。
P:过于强调孩子应该听话、乖,会存在哪些隐患?
S:乖分两种,一种是性格上本来就乖,这种情况不严重。父母帮他安排好,他就去做就行。
另外一种就比较危险了——孩子是被逼得只能乖。很多孩子其实一直都在痛苦当中,不想被安排,但又没有能力抗争。我见过有人从读书、选专业、结婚、离婚到再婚,爸爸都要干预的。最后爸爸还说,「你看我以前帮她做的选择,从来都没有出过错,她自己做个决定就是错的」。
这位父亲以否定孩子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厉害。很荒诞。其实父母是一个慢慢隐退的过程。当孩子自驱力起来的时候,家长就往后退,孩子会自己去闯,等需要的时候父母再来支持他就行。
P:改变家长容易吗?
S:一般来说,妈妈跟孩子关系比较近,容易同理孩子的情绪。但爸爸管得比较少,有的就会觉得,现在孩子越来越脆弱。
我们之前开沙龙,有个爸爸就总是抱怨孩子。他自己从外地奋斗上来,现在是一个银行的领导,特别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他就搞不懂,说现在这些孩子怎么那么脆弱,为啥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点点压力就不行了。
其实年代不同了。父母那一代,毕业时还包分配,只要努力就有机会,大学毕业就有工作。但现在不一样,现在很多孩子物质上不用太操心,面临的更多是精神上的困扰。而且以前读书没这么累,现在回到家之后做作业,有的要做到十一二点,就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
有的孩子天生就容易累,他不是懒,家长不知道,还给他补课,把孩子折腾得不行了。他本身就这点体力,还被家长给耗掉了。
所以对很多家长来说,是非改变不可了。
家长改变有多快,孩子改变就有多快。
亲爱的读者们,不星标《人物》公众号,不仅会收不到我们的最新推送,还会看不到我们精心挑选的封面大图!星标《人物》,不错过每一个精彩故事。希望我们像以前一样,日日相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