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好啊。
今天,是2024年6月30日,也是很多人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做选择的日子:
高考志愿填报,已经在很多省份陆续开始了。
是的,高考还没结束,那道千军万马的独木桥,还差最后一步。
而就是这一步,会改变很多人的人生。甚至有人说:“志愿填错毁一生。”
我很幸运。作为一个1994年高考的人,我当年填的是“南京大学”,也如愿以偿地被录取了。一晃居然已经30年,我还没有后悔过。
你呢?
这两天,很多人来问我:高考志愿,到底应该怎么填?
城市、学校、专业,到底怎么选?
怎么填才能一分都不浪费?
尤其,他们和我说,今年还有点不一样。
今年,很多省开始新高考,填报志愿的游戏规则,更难了。
稳,冲,保。一个用错了策略,孩子好不容易寒窗苦读的分,会浪费,甚至可能高分滑档。怎么办?
城市、学校、专业。一个错判了形势,孩子就算继续寒窗苦读4年,也可能会浪费时间,甚至毕业就失业。怎么办?
每一个填下去的志愿,都对应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生。
然而,这个选择里的变数那么多,怎么选,才能1年,4年,10年,甚至100年都不后悔?
作为一个商业顾问,我能给出什么回答?从2019年开始,每年我都会试着给出一些我力所能及的回答,比如,聊聊博弈的本质,决策的方法,还有一些关于选出最优解的底层逻辑。一拨,是以前的“过来人”。为此,我整理了我的经验,也在我的微博和朋友圈里,征询了很多填过志愿的朋友的经验。一拨,是未来的“新角色”。比如,除了这两年很火的高考志愿填报师,还找到了一位做AI志愿填报服务的朋友,靠谱AI的张老师,和她聊了聊。今天的很多游戏规则,确实变了。再要填好那张志愿表,除了过去的老办法,还有很多新的办法可以帮到你。但是,游戏的本质,并没变。高考的本质,还是资源分配。填志愿的本质,还是针对这些资源最后的博弈。什么办法?怎么博弈?怎么填志愿才能少掉坑,不毁一生?经典的2个老办法有分,但没录取。好不容易考出来的分,因为没匹配上志愿的录取线,被调剂,甚至直接滑档。最后,进入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又进了一个不喜欢的行业。有分,但浪费了。因为害怕滑档,选择过于保守,错过了本可以去的梦想学校、梦想专业。寒窗十年,做过的试卷可以堆到天花板,结果命运却折在了一张志愿表上。我在朋友圈,征询了一些曾填过高考志愿的过来人的经验,并挑出来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和你分享。看完这些填法时,我突然想到一类电视节目,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1,去掉一个错误选项 2,求助亲友团 3,场外求助这些是不是真的不能报,当然不一定。但每一次类似的热搜背后,都一定是很多人的期待:别选错。千万别选错。而这样的复杂决策,靠一个18岁的孩子自己,甚至加上他的一整个家庭,也很难确保不出错。嗯,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挺好,但现在AI那么火,要不要选这个“智能科学与技术”啊?可这个到底是学什么的?出来好就业吗?能干什么?适不适合我家孩子?
可以问的人,问人的方式,当然有很多,但这些方法的本质,其实都一样:通过提问,帮自己缩小自己的“信息差”和“认知差”。比如,那个大学往年的分数线是多少?今年有没有哪些大学扩招?扩招多少比例?......知道这些,才能知道“咱们孩子这个分数,最多能够上哪个大学。”比如,那个专业读出来到底能做什么工作?那些工作到底是不是未来的趋势?入职后会对应什么样的一天?又会对应什么样的一生?懂得这些,才能懂得“选这个专业,适不适合我家孩子?”高考报志愿,其实和商业世界的很多决策一样,本质上,都是一种博弈。在同样的游戏规则下,同样分数的人,谁能把“信息差”和“认知差”缩得更小,谁就有机会做出更好的决策。理解了这个,你就理解了,为什么填报高考志愿,会有那么多人会后悔。不知道“信息”和“信息”有差时,就会把别人的回答当成全部,更少继续搜集,更少交叉验证。最后信息错了漏了,基于信息做的那个决定,也难免会很可惜。只是那时,为时已晚。不知道“认知”和“认知”有差时,就会在找人时,更少做筛选,更少做判断。最后问到的人,都是和自己认知差不多的人,最后一顿饭聊了3个小时,只觉得自己看好的那个选择,果然很有前途。你问村头的大学生:建筑是个什么专业?未来发展怎么样?你问隔壁的大学教授:建筑是个什么专业?未来发展怎么样?他可能会告诉你:国内TOP级的设计院,一般要加班到凌晨几点。不喜欢?那你也可以不坐办公室,去工地。那操心造价、招标时又是什么体验,什么性格的人更适合......不同的亲友团,能给到的信息和认知,从数量到质量上都可能天差地别。十年寒窗,太不容易了,好不容易拼到这里,一分都不能浪费。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帮我更好地缩小“信息差”和“认知差”?还有。今天,越来越多人,开始尝试第3个办法:场外求助。今天的2个新办法这两年,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尝试缩小“信息差”和“认知差”的2种新办法。今天,一搜“高考志愿填报规划师”或“高报师”,你能看到一个很疯狂的趋势:有数据显示,去年报志愿期间,“张雪峰”在抖音上的搜索指数,是2022年同期的11倍,2021年同期的34倍,更是2019年同期的200-300倍。
今年高考之后,更是有新闻说,张雪峰的咨询套餐,在直播间里3小时卖出去了2个亿,并且还有很多人抱怨抢不到。这个画面有多疯狂,就意味着填志愿的人,对填平信息差和认知差的需求有多疯狂。去年,从ChatGPT爆火后,AI变成了越来越多行业的神器。
今年,终于,AI和大数据技术,也被比较广泛地用在了高考填报上。
2024年,教育部面向高考生,免费开放了“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
市面上,也有了很多基于AI和大数据技术的志愿填报助手。
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搜搜看。但是,这类AI产品目前还良莠不齐,用的时候,可以多试几个,交叉验证结果。
很多从前托熟人、请吃饭、拼圈子,才能填平一点的信息差和认知差,今年靠这种付费服务的“场外求助”,也可以填平。首先,使用的形式上,人工和AI都差不多,都是提问,回答,出建议。“孩子考了多少分?哪里的?目前自己有没有什么特别想报的学校或专业?”......“虽然这个大学今年扩招了30%,但算下来你孩子这个位次还是有风险,建议要稳一点的话,还可以看看这几个大学”......“什么家庭?”“男孩女孩?”“性格怎么样?”.....“这个家庭条件的话,我和你说,我还是建议你别走那个专业了,太烧钱,读完能进的那些行业,没有背景的人也很难有发展”......比如,符合条件的相关学校和专业,哪些可冲击,哪些较稳妥,哪些可保底。甚至,还会把录取成功的可能性,事无巨细地算成一个个具体的概率。比如,“北京大学,可冲击,成功概率26%” “浙江大学,可冲击,成功概率35%”又比如,“复旦大学,较稳妥,成功概率68%”,“天津大学,可保底,成功概率98%”......挺好。但是,2个玩法都挺新的,我选人工好,还是选AI好?这些问题,网上已经有很多建议,但在问完做AI志愿填报的张老师后,我发现有些区别,很有意思。请问,什么信息才能帮你判断,你的分数有没有机会被录取?最基本的3个:位次,你在省里排第几?名额,他一般在你省里会招几个?变化,这次他有没有扩招,扩招百分之几?一个人工高报师的算法,可能会按一个基于事实和经验的公式,把上面3个数据代入进去,结合自己的大概判断,算出来。一个AI助手的算法,可能会按一种“大力出奇迹”的风格,把所有和浙大同一档次的大学的相关数据,全都代入进去,甚至把所有排在浙大之前的大学的相关数据,也代入进去,算出来。最基本的2个:你是什么人,适不适合?你考了多少分,能不能上?会包括对分数的考虑,但他也会更多地考虑你的个人情况,给你一个人生建议。比如,“男孩还是女孩?”“内向还是外向?”“会不会喝酒?”“家里什么背景”......会结合一些性格测评的数据,但它也会更多地抓取一些实时的大数据,然后汇总、整理、给你一套分析报告。比如,“金融专业的就业前景”,“金融行业的平均薪资”,“所有金融专业的排名,往年录取分数线,成功校友”......人工,一个套餐,可能是200元,也可能是20000元。然后用几分钟,几个小时,或几次面谈里,专门服务你。比如,张雪峰团队的“梦想卡”,一张11999元,“圆梦卡”,一张17999元。AI,一个会员,可能是200元,也可能是2000元,但很少会去到20000元。充完有效期可能是到本次填报结束,也可能终身可用,24小时服务。比如,抖音平台和百度APP的AI模拟报志愿VIP服务,都是98元。今天,填报高考志愿,已经有更多填平“信息差”和“认知差”的办法了。真好。或许,很多从前的遗憾,今天也有机会能少一点。办法都知道了,答案呢?选哪个?首先,为了解决问题,你可以按刚才聊的方法,去帮自己缩小“信息差”和“认知差”,收集到很多建议。比如:去掉一个错误选项。站在命运的大门前,单打独斗,交给运气。或者,求助亲友团。饭没少请,礼没少送,但最后只是人云亦云。就算圈子有限,也能通过付费,直接得到一套更专业的建议,一张已经填好的志愿表。但是,就算,信息差和认知差缩小了、甚至填平了,就能选出最优解了吗?要做出正确决策的依据,先给自己一个充分、客观的信息环境。要做出一个更高质量的决策,先给自己一个更高质量的决策模型。请教别人,借助在相关问题上认知更高的人的眼界、经验和思维,也是一种。但是,但是,注意,一个真正能帮助到你的“信息环境”和“决策模型”里,一定不会只有“别人”,还有“你”。几年前,有人问我:高考报志愿,城市、学校和专业,到底哪一个更重要?背后的逻辑是:先在资源更多的地方留下来,再确保就业时不被更多公司的学校清单筛掉,最后敲定大方向再选专业。但是,如果今天你就是一个从小就喜欢研究地质、考古或艺术,想过离大自然更近的生活的人呢?这个建议,或者今天很多你收集到的类似的建议,还是不是真的适合你?这个我在1994年填下的志愿,到今天,我也不后悔。甚至,越想越喜欢,前两天还专门发了一个朋友圈。太应用层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很具体,但是这也意味着很容易过时。而更底层的专业,往往意味着更多“向下兼容”的空间,比如从数学转金融。也会更“抗衰老”,很多底层的思维能力,都可以成为一辈子的基础。但是,如果今天你就是一个对数学没什么兴趣,或者从小就喜欢动手,喜欢钻研某个具体技能的人呢?这个建议,或者今天很多你收集到的类似的建议,还是不是真的适合你?你的价值观是什么?喜欢冒险还是稳定?想过什么生活,不想过什么生活?要做出一个真正不会让自己后悔的决策,关键的因素除了和外部的信息差和认知差,还有你自己。
“我的”的决定,只是我的。30年后的今天,我还没有后悔。因为幸运,也因为,那是“我的”决定。
“你的”决定呢?
除了想办法缩小“信息差”和“认知差”,你有没有也想办法,明确自己的私有信息,通过自己的决策模型,得出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毕竟,那个答案决定的,是“你的”一生。
今天,又有很多人站在了自己命运的十字路口。
怎么填好那张表,把握好自己的命运?
《教父》里有句话,或许可以供你参考: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填报高考志愿,需要看清什么本质?
高考的本质,是资源分配。
填报志愿的本质,是基于填报规则的博弈。
看清这些,你就能看清提升自己博弈胜算的方法:
帮自己缩小信息差。无论是问人,还是问AI,本质,都是给自己一个更充分、更客观的信息环境。
帮自己缩小认知差。无论是听建议,还是看分析,本质,给自己一个更高维,更成熟的决策模型。
今天,能帮你缩小这些差的办法,已经越来越多。
比如,除了亲友团,还有百度、知乎、抖音、小红书......
能问的地方越来越多。
信息,正在变得越来越对称。
比如,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高考志愿填报的市场,也从2016年的1.3亿元,2022年的8.8亿元,2023年的9.5亿元,发展到了今天的“3小时入账2亿元”.......
能找的帮手越来越多。
认知,也正在变得越来越易得。
然而,更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位做AI志愿填报的朋友,张老师,和我说的一个变化。
她和我说:“昨天晚上直播后,有一个没想到的人联系到了我们。”
那是青海的一个基金会的理事。他说,他希望能和他们合作,用AI帮助藏区的孩子。
那里的孩子,很多不是“毕业即失业”,而是“毕业就放羊”,不是“一分都不能浪费”,而是连“什么是批次”,“分数线怎么查”,都没有概念。
他们,是最需要缩小“信息差”和“认知差”的人。
而今天,我们已经开始有更多办法。
真好。
老办法,新办法,能帮助一个人真正改变命运的,才是好办法。
现在,麦克风交给你:
你是用什么办法,决定你的高考志愿的?
或者,今年报名高考的1342万考生里,有你的孩子,你的亲朋好友,或其他你在乎的人吗?
如果有,你又会给他什么建议?
祝你,站在每个人生的十字路口前,都能看到本质,找到办法,帮自己缩小信息差和认知差,活出一个100年不后悔的人生。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观点 / 刘润 主笔 / 尤安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静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