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的好大儿,学没上多久,怼爹妈倒是一套接一套
前两天,我和朋友约饭。刚见面不久,她就向我抱怨起自己7岁女儿顶嘴惹人的本事。她和我模拟了一段大清早发生在女儿和她之间的对话:
早上起床后,她让娃起床去洗脸:
娃:我不想洗。
她:不洗脸会脏。
娃:脏了怎么啦?
她:脏了不好看。
娃:不好看怎么啦?
她:你再顶嘴!
娃:我就顶嘴怎么了?
朋友气炸了,差点就动手。
类似让人暴走的对话,每天要在老母亲和“不孝女”之间发生好几次。
我听完后,恨不得和她握手拥抱,激动地送上那句话:“同志,你不是一个人在吃瘪、受苦!”
这届小孩,
都是戳爹妈肺管子的高手
我也有一个与朋友女儿年龄相仿的孩子,目前7岁半。最近,我的感受是:我这7岁半的好大儿,真的是长大了、会拿捏人了、越来越懂如何戳爹妈肺管子了。
比如,家里做了某盘菜,他不喜欢吃,但为了孩子的营养,当妈的总会连哄带劝让他吃几口 。曾经的儿子,虽不情愿,但会从命;现在的儿子,反手就是一句“为啥你不爱吃的东西就可以一口不吃,我不爱吃的就要吃几口?”
比如,他喜欢趴着看书,他爸会提醒他坐在椅子上看。曾经的儿子,不会多废话就会乖巧配合;现在儿子,反手又是一句:“只许你趴在床上看手机,我趴就不行?”
再比如,老公和我说起看某种水果沙拉的视频。讲了一大通后,我说“太麻烦了,我才不做,你做我就吃”。曾经的儿子会用小奶音催促“爸爸快去做!”现在的儿子,只会射过来一支“阴阳怪气”的冷箭:“妈妈就会pick easy way.”
“你说一句、他有十句等着你”,“你说他不行/不对、他反驳你也不行/不对”,“你说他xxx,他怼你那又怎样?”这三套把戏简直是人嫌狗不爱的年纪的孩子戳爹妈肺管子的必杀技,别告诉我你没经历过……
我翻了翻网友们的吐槽,发现我儿子的那些反驳、顶嘴算是轻量级的。有多少爹妈的肺管子被自家娃戳成了筛子?
每次被娃顶嘴、抬杠、怼的时候,正想“劈头盖脸”给他一顿好受,但想到“孩子会顶嘴是好事”这样的论调,举在半空中的手又硬生生被拽住了。
果真如此吗?
杠精?顶嘴?
还是有思辨能力?
如果你在网上翻一翻“孩子顶嘴”相关的话题和文章,会看到这样一种说法:
孩子顶嘴是好事,说明他已经到了能够观察和质疑周围事物的年龄。他不仅能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还会对大人的行为提出疑问和挑战,这是成长和认知发展的表现,是智力发展的表现。
所言非虚,但承认这个结论的前提是,我们要分清杠精、顶嘴和思辨能力的区别:
“抬杠”是一个贬义词,通常指那些刻意挑战他人言论、钻牛角尖、罔顾事实和道理只追求“辩论”胜利、甚至故意挑衅的行为。
“顶嘴”和“抬杠”是不同的,虽然二者经常被相互替换。“顶嘴”有时会包含抬杠的含义在其中;但还有一种情况是更侧重于回应他人的言论、指责,可能是出于自卫、澄清事实、维护自己权益或者表达不同意见,并不一定是刻意挑衅或针锋相对。所以,“顶嘴”并不全然是贬义。
除非孩子真的无理取闹、或者不成规矩,通常他们顶嘴都是事出有因、且理由正当的。网友们总结过小孩顶嘴的几大常见理由:
比如,家长言而无信。
约好我作业完成就出去玩。可等孩子完成了家长又改口说,考上班级前十名才出去。因为大人的出尔反尔,孩子会生气顶嘴予以反击。
比如,孩子被家长误解后感到委屈顶嘴。
我看到一个分享说,孩子想帮妈妈分担一点家务,不让她太辛苦,但干活的时候不小心摔坏了碗。妈妈就大吼:“谁让你洗碗了!有这个闲工夫还不去看书!”委屈的孩子自然回嘴反击。
比如,父母不以身作则时,孩子会顶嘴回呛。
爸爸妈妈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却都没有做到。让孩子早睡,结果自己刷手机到凌晨。
再比如,父母霸道不讲理,孩子出于愤怒和自卫容易顶嘴。
在纪录片《零零后》里,有一对父女的情况就是如此。
爸爸:“书包没有拿回来,就不要出去玩了。”
女儿哭着反驳:“为什么?为什么什么都要听爸爸的,我不同意。”
孩子不理解书包没有拿回来和不能出去玩之间有什么关联(确实也没关联),爸爸只是凭借自己的父权在惩罚孩子。
类似的话术还有“我是你妈,你就得听我的”“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碰到这样说话的父母,自我意识正在发展的学龄娃自然是要反驳的。
最后,当父母不尊重孩子时,也容易引起孩子顶嘴。
还是在《零零后》这部纪录片里,有一个孩子他的爸爸监督他拉小提琴时总是喜欢拿着毛笔,指着他挑毛病。这让他很反感,忍不住生气地对爸爸说:“别用这个指着我。”
只知道打击孩子、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比,都是常见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的表现。每次碰到这类情境,孩子确实很容易和父母犟嘴。
而“思辨能力”又是next level,高于抬杠和顶嘴二者之上。
思辨能力指一个人分析、推理和评估事物的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问题解决能力等。
抬杠和顶嘴通常是在言辞上展现自己的观点和能力,而思辨能力则更广泛地涵盖了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具体来说,思辨能力和抬杠的区别是:
在思考与表达方式上:有思辨能力的孩子善于多角度考虑问题,保持审慎思考的态度,表达是为了沟通见解;杠精在讨论前就认准了一个答案,表达是为了说服别人接受他的观点。
在态度与行为上:有思辨能力的孩子尊重别人表达的权利,即使意见不同,也不会把自己摆在“对抗”的位置上;杠精上来就对人不对事,攻击性很强。
在沟通与倾听上:有思辨能力的孩子善于说也善于听,先了解对方的观点再回应;杠精不听只说,不管对方怎么解释,他都近乎自说自话。
在谦逊与认知局限上:有思辨能力的孩子是谦逊的,因为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认知局限;杠精则是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
如果孩子抬杠,当然是不对的(爹妈该收拾还是得收拾);如果孩子是出于自证、消除误解等原因而顶嘴,父母要理解,没必要给孩子扣上“不尊重长辈”“没礼貌”的帽子。
孩子会戳爹妈肺管子后,
老脸往哪里搁?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儿子对我和他爸顶嘴是因为我们没能以身作则,他用自己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发现了我们言行不一,而非杠精行为(不过,第三点有judge我的嫌疑)。所以,我们不该对他动怒。
而且,正是被他戳了肺管子,让我意识到:“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句真理说起来容易、但做到——尤其是在生活的点滴小事中一直做到——真的不容易。
这其中涉及到为人父母在家庭规则的一致性上,能不能做到公平、公正。
如果孩子看到家长言行不一、区别对待,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和委屈,继而可能引发行为问题。因此,家庭规则的一致性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1]:
1、孩子在规则一致性高的家庭中成长,能够发展出更好的社交技能和情感调节能力。父母一致的行为规范帮助孩子内化这些规范,从而提升他们在社交情境中的表现。
2、孩子在规则一致性高的家庭中,心理健康水平显著较高。这类家庭提供了稳定和可预测的情感环境,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即使在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后,这种一致性仍然对他们的社交行为和心理健康产生正向影响。
3、此外,规则一致性高的家庭环境减少了孩子的行为问题,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和攻击性行为。
儿子用“顶嘴”的方式的发展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我本应该感到高兴;但另一方面,被他戳了肺管子,老脸有时候确实挂不住。
尤其是在刚被怼的一瞬间,内心 的“上位者”“权威者”形象就会冒出来:逆子!竟敢如此忤逆老子/老娘!这种情绪的由来,还是身为父母的权威感和控制在作祟。
怎么保住“面子”,
又教好“里子”?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心理医生贝姬·肯尼迪的著作《看见孩子》书里,她提出的“说真话”准则,我认为很适合应对这种局面。
说真话的四种方式:
肯定孩子的感受;
正视孩子的问题;
告诉孩子你不知道的;
把关注点放在表达方式而非内容上。
以我家的情况为例,我和老公是这样运用上述建议的:
首先,接受儿子的观察和陈述,并认可他的看法(尤其是在孩子说的正确时),不否认或试图掩饰自己的不一致行为。
其次,向孩子解释自己言行不一致的原因。
当儿子问“为什么爸爸能趴在床上看手机、我不能趴着看书时”老公认可了孩子的批评,并向他保证以后一起和他坐着看东西。
但也不是每一次解释后父母都要重新校正自己的行为。比如,我让孩子多吃点蔬菜,孩子不喜欢,反问我为什么我不爱吃排骨就能不吃?我解释了原因:因为妈妈家里从小就不吃猪肉,长达几十年的累积,已经形成了习惯。虽然我家里不吃猪肉,但是我们会吃其他肉类来确保营养均衡。
最后,与其愤怒、不如幽默以对。
如果确实是自己言行不一被孩子指出,要向孩子道歉,并承诺改正这种不一致行为。与其被戳了肺管子而愤怒,不如用幽默化解自己的尴尬,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儿子:“只许你趴在床上看手机,我趴着看书就不行?”
老公:长得帅的人都挺直了腰杆,你要不要和爸爸一起帅下去?
你被娃“怼”过吗?
留言区聊聊吧
编辑丨羚羊,人类幼崽观察家。
参考资料丨[1] David Reiss, Jenae M. Neiderhiser, E. Mavis Hetherington, & Robert Plomin, "Consistency i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Relations with Children's Social Functioning and Adjust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6, no. 5 (2000)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