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收买人心
第 8394 篇深度好文:4783字 | 11 分钟阅读
很多管理者都抱怨,管理真难。因为管理表面上是管事,实际上是管人,但人是复杂的生物,所以,管理很难。
管理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人心。
樊登在他的新书《<孟子>新解》中,深入讲述了孟子的一些团队管理法则。他认为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国学经典《孟子》中蕴含的关于企业管理、人际关系、自身修养等方面的人生智慧依然值得我们每个人静下心来好好品读,相信会对你有所启示。
一、制度和人心哪个更重要?
我曾讲过的一本书,叫作《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是美国芝加哥学派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的书。书中有一个观点:人类历史上所有的饥荒,没有一个来自战争和灾难,而是全部来自管制。
也就是说,打仗打得再厉害,只要管理者允许做小买卖的人贩卖粮食,那么商贩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人们就一定能够吃到东西,绝不会饿死。
而一旦管理者进行严格管制,把这些做小买卖的人全部杀了,结果就会有大批的人饿死。
这和孟子的观点如出一辙,用政治杀人可能比用刀棍杀人更可恶。
不要用武力解决问题,而是要靠仁政收买人心。
这是孟子的想法,我的理解是:孟子认为,从短期来看,用武力治理国家也许有效;但从长期看,用仁政让老百姓过上美好的生活才是根本之策。
回到开篇那个问题,在我看来,管理之所以难,关键在于人性的不可捉摸。
我们也常问,制度和人心哪个更重要?
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告诉我们,制度用来约束人的行为当然没错,但用仁政笼络人心远比用严苛的制度控制人心更有效。这放在今天,无论在管理国家还是管理公司上都适用。
二、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一件事,如果自己不擅长、不精通,那么寻找这方面的专家来帮我们解决,就是最佳方案。
道理不难理解,确实也有很多人是这么做的。
但是,对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来说,要承认自己某些方面技不如人,要认可别人比自己更专业,真的很难。他们一来要面子,二来在高位久矣,早就习惯了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指点江山。
齐宣王曾跟孟子聊过一个话题。他问孟子,真有武王伐纣这回事吗?作为臣子,不但不忠于自己的国君,反而弑了自己的君王,这种事还得了?
孟子说,史书上确实是这么写的,臣子反过来杀掉君主,原因就在于这些君主不仁不义。
就像一个大公司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不能仗着自己权力大、地位高,就觉得自己是万能的,是不会出错的,什么决策都要听你的。碰到事情就对下属说,你别说了,都听我的。
如果一个管理者喜欢说这样的话,我们就要当心了,表面看他是为团队负责,杀伐决断,愿意拍板,愿意担责,实际上他是一个极度自负的人。
公司里有各种各样的职位,需要各个领域里精通专业的人,只有让这些人各司其职,发挥自己的特长,公司才能高效运转。
有的公司经常花大价钱找出色的职业经理人来打理公司业务,但最后还是大老板说了算,职业经理人形同虚设,没有实际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这样的公司迟早出问题。
孟子对齐宣王一番苦口婆心,讲的道理就是,高高在上的君王,要懂得放低身段,多听专业人士的建议,把专业的事情留给专业的人去做。
这一点,宋朝的仁宗皇帝做得很到位。他没什么特长,干什么事都不行,跟宋徽宗没法比。
但他会做一件事,就是做皇帝。他不跟大臣杠,大臣说什么他都听,他的皇妃希望他能册封自己的娘家人,宋仁宗直接说“我封了也没用,那些人会给我打回来的”。
这份自知之明,是不是很可爱?
千万不要以为这样的宋仁宗很菜,北宋众多名臣,都在仁宗一朝,他在位期间,宋朝正是鼎盛时期。
反观宋徽宗,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他样样精通,还会园林设计。从个人能力来说,他绝对是高手,但他却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这些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不论是国家还是公司,最高领导人对这个组织最大的责任,不是事必躬亲,不是亲自过问,插手每个环节,而是要找到各个环节最擅长的专业人士,把决策权交给他们。
放权是不容易的,要克服自己的掌控欲,要摆脱自己的胜负心,要克服自我偏好,克服心中的贪婪和恐惧,敢于信任他人,这是他信,也是另一种自信。
优秀的管理者,不会让自己越来越忙、越来越累,而是能带领一群优秀的人,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前进。
三、感同身受,
是提升领导力的重要一课
与民同乐重要吗?非常重要。这其实可以算作管理公司、团队的一个秘密武器。
不过我也知道,一个管理者要能够做到与民同乐,其实是不容易的。因为很多管理者自始至终都没有考虑过员工的成长。
从根本上说,他们和很多君王一样,会下意识地把员工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
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作为一个国君,你把你的私人财产看得那么重,未必是一件好事。你的手攥得那么紧。攥紧的手,最后你会发现连一粒沙子都攥不住,但是你的手只要张开,全世界都是你的。
你是一个国君,手稍微松一点,让你的园林、财产等等,能够向老百姓开放,这时候老百姓就不会嫌它大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到的是什么呢?管理的本质不是掠夺,不是压榨,而是平视,是与民同乐,是和大家一起去创造更多的价值。
四、犯错不丢人,只要敢于直面错误
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管多么厉害的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但是在我们身边,有太多人不敢直面自己的错误。
一个人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
我讲过一本管理类的书,叫作《认同》。书中说,公司开会时,好多人总喜欢回避问题,他们希望持不同意见的人最好不要同时出现,免得一开会就吵架,这样似乎能够让工作进行得更顺利。
其实不对,你应该让问题在会议上暴露出来,争执会使得某件事情更容易达成共识,否则遗患无穷。不回避问题更容易解决问题。
无论是国君还是普通人,犯错都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错误可能来自我们的决策失误,也可能来自我们的行为不当。
但是,我们不应该害怕犯错,因为每一次犯错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看清自己的错误,需要他人的提醒和指正。我们需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改正自己的错误,避免重蹈覆辙。
不管是作为一个管理者还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你都需要足够的智慧去识别和判断周围人的品质,同时,也要虚心听取各方的意见,对于自己的错误要及时改正,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明智和有远见的人。
五、管理的出发点,是让大家都变得更好
对于国君来说,打了胜仗,就可以坐享其成了吗?
孟子告诉齐宣王,打胜仗只是一个开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终极目标。
在孟子看来,如果你实行王道,对老百姓好,老百姓就能拥戴你。相反,如果你对老百姓不好,即便老百姓一开始拥戴你,以后也会转变态度,而老百姓一旦变心,你就管不住他们了。
孟子的这个观点在《洪业》这本书中也得到了验证。这本书讲的是清王朝建立的过程,书中说,一开始清朝的多铎带着部队到了江南,老百姓基本上也是“箪食壶浆”地迎接,结果发现多铎并没有对百姓好,而是大开杀戒,后来老百姓就开始造反了。
总之,孟子认为,对统治者来说,让国家、让百姓变得更好,才是治理国家的出发点。
孟子说的是国家兼并国家,在我看来,放到今天,企业收购和兼并也是如此。作为管理者,你得让大家变得更好,企业才能长久。
历史上很多公司的名字,都是由两个公司的名字合在一起的。所有并购的初心一定都是美好的,可往往做着做着就做不下去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收购者没有善待被收购公司的员工。
收购之后,你的员工高兴不高兴,大家是欢迎被收购,还是担心自己的未来,赶紧另寻出路,决定着你收购后公司的未来走向。
所以,公司越做越大就可以不思进取了吗?创业成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成为部门主管就可以彻底“躺平”了吗?
当然不是。公司做大、创业成功、职位晋升,只是一个新的开端,管理的出发点,不应该是只让自己变得更好,而应该是让大家都变得更好,这是我从中悟出的道理。
六、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收买人心
很多基层管理者经常抱怨,队伍太难带了,下属要么不服从管理,要么一言不合就离职,留下一堆烂摊子。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不是所有问题都在下属身上。
很多管理者没有意识到自己也犯了错误,他们简单地认为,管理要靠雷霆手段,以“力”服人,其实高段位的管理手段是收买人心,让下属心甘情愿跟着自己打拼。
孟子就讨论了这个问题。
孟子先讲了周文王的故事,他想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伯夷为了躲避商纣王,住在了北海之滨。然后伯夷听说周文王在西岐开始兴盛起来了,便说:“我为什么不到他那里去呢?听说他会把老人照顾得很好。”
除了伯夷,还有另一位跟他一样的人,也投奔周文王了,他就是“愿者上钩”的姜太公。姜太公为了躲避纣,住到了东海之滨,他听到周文王兴盛起来了,而且周文王还善待老人,他也投奔了文王。
孟子认为,只要一个诸侯愿意施行文王的政治,最多七年,全天下人都会归顺他。
孟子为什么这么笃定呢?原因在于名人的影响力和百姓的效仿力。
诸侯能把太公和伯夷这样威望极高的人吸引过来,那么天下人就会跟风效仿名人的行为,也迁徙到行王道的诸侯那里,假以时日,这位诸侯就可以号令天下了。
如果一个国家能做到政治清明、经济富庶、社会文明、百姓教化,大家肯定都愿意定居在这个国家。
把这个道理放到企业管理中,逻辑也是一样的。如果管理者公正严明、尊重下属、团队成员和睦相处,下属自然愿意跟着这样的领导和团队。人心会自动追逐对自己有利的环境。
孟子早就说过“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是无法靠武力手段得到的,要得到人心,就要施行仁政,让百姓的心自愿归属。
孟子接着又举了一些反面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得人心的重要性。
商鞅变法是为了秦国富国强兵,然后统一六国,这就要用兵甲之力横行天下。
这些人为了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尸横遍野;为了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堆满城池。这些人为了土地去杀人,就跟带领着土地去吃人一样,死刑都不足以赎他们的罪过。
孟子最后做了一个总结。那些喜好战争的人,应该处以最重的刑罚;从事合纵连横、一天到晚搬弄是非、挑起战争的人,应该处次一等的刑罚;最后是那些为了增加赋税,迫使百姓开垦草莽以尽地力的人,应该受再次一等的刑罚。
孟子认为这三种人都是暴政的帮凶,理应受到惩罚,而像周文王那样施行仁政的人,值得鼓励。
因为这三种人的最终结果都是失去民心,削弱国家甚至灭国。他们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得到他们想要的权力和财富,但他们的行为却会让百姓对他们失去信任,让国家陷入动荡和混乱。
这样的国家,是不可能长久兴盛的。要想让国家长久兴盛,必须施行仁政,让百姓自愿归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赢得民心,让国家稳定繁荣。
同样地,团队管理也是如此。有些管理者为了追求团队的效率和产出,制定了各种处罚规则。然而,他们忽视了人的尊严和价值,让团队成员在压力和恐惧中工作。这样的管理方式,可能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难以持久。
团队成员可能会因为恐惧而被迫服从管理,但他们的内心对此并不认同。这样的团队,终究是一盘散沙,缺乏真正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高水平的管理者,早就摒弃了严苛粗暴的低级管理方式,他们尊重人性,善于利用褒奖制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他们也懂得体恤员工,善待员工,关心员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让员工感到被重视、被需要,从而心甘情愿地为组织和团队打拼,做出贡献。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好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