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买特斯拉机器人,这才是马斯克的最大诱惑
关注老石谈芯,一起探究芯片本质
微信的推送规则进行了调整
如果文章对你有用,请在文末点击“在看”,“分享”和“赞”
这样就不会错过老石的每一篇推送了
2022的特斯拉AI日,没有万众期待的汽车新品,只有马斯克致敬《变形金刚》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蹒跚驾到。结果,“擎天柱”一出场,网友们满屏差评,投资者也不投“信任票”,再加上汽车Q3交付不及预期,特斯拉股票逆市大跌8.6%,创近四个月最大单日跌幅。
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
当然,这些对于马斯克都是毛毛雨,重要的是他已经圈定特斯拉的下一代战略产品——人形机器人,并且作出了足以颠覆机器人行业的承诺:
用3-5年的时间,让普通人用不到2万美金(约14万人民币)就能将“擎天柱”买回家。
“擎天柱”首秀:惊艳不足但定价够低
没有遥控,没有外带电源,靠AI算法、自身电池电控、高集成电驱执行器驱动的“擎天柱”缓缓登场,向观众挥挥手,伴随音乐节奏跳了一段简单的举手舞 ——“擎天柱”一出,很多观众跌破眼镜:特斯拉机器人,就这?
不管怎么看,“擎天柱”更像一个“半成品”。在发布会现场,“擎天柱”被工作人员抬走的照片引发网友们清一色的嘲讽——动作笨拙迟缓、僵硬得就像竞品波士顿动力“阿特拉斯”的爷爷;甚至连外观设计也没有传承特斯拉汽车的基因,直接裸露电线版上阵,如果在黑暗的屋子里突然出现,还会有种恐怖片的惊吓。
为此,马斯克特意强调,这是“擎天柱”第一次在没有系绳的情况下走上舞台,而在宣传视频中,系绳的“擎天柱”能完成拿箱子、浇花的任务,在特斯拉工厂内工作,对行走的路径形成记忆。
此外,性能不够,“低价”来凑。
深谙“营销策略”的马斯克,再度抓住消费者的心理,透过机器人行业普遍无法实现商用落地的软肋,引出特斯拉制造有型机器人的理念——要做对人类真正实用的机器人,比如做家务、煮饭炒菜以及搬运等事务,而且价格并非天价(2万美金)。
所以马斯克画的真正的饼,是只需等上3-5年就能在家里拥有一个“全能保姆”。
比起前辈,“擎天柱”胜算如何?
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特斯拉算不上是先行者,不过在商业化方面,特斯拉确实走得更靠前。
巨大的技术研发压力、高昂的前期资金和人才成本,以及后续近乎无底洞的投入,导致专攻人形机器人的企业并不多。
国际上,主要以软银开发的Nao和Pepper、波士顿动力和本田ASIMO为代表。由富士康在中国制造的Pepper一度以“读取人类情感能力”引人为傲,可惜在2020年停产。
2000年,本田推出的ASIMO曾经高居世界机器人排名榜第一,能蹦带跳地成为机器人明星。但是到了今年,由于无法实现商业化落地,ASIMO也迫于研发成本而不得不退役。
唯独熬了30年的波士顿动力“过”得有声有色:在经历谷歌、软银等资本辗转之后,2020年底波士顿动力被韩国现代汽车收购,终于走上商业化道路。
不过波士顿动力的商业化产品,主打的却是从事家务活为主的机器狗,售价达50万人民币左右。到了人形机器人,阿斯特拉更多地凸显“跑酷”的工具人,可以完成跑、跳、翻跟斗、跨越障碍物、跳舞等高难度动作。
但是由于设计上“先天不足”,阿斯特拉的双手呈拳头状,不能像呈真正意义上“人手”设定的“擎天柱”那样进行抓取物体的操作,这意味着阿斯特拉“实用功能”大打折扣,而造价200万美金的价格会吓跑大多数人。
国内市场也有少数出圈的玩家,优必选Walker能像人一样走路、上下楼梯、走斜坡和不平整地面等,目前Walker也开始尝试商业化,在机场、银行、高端酒店等限定场景中使用。
而近期最为轰动的,还是一个多月前小米推出的人形机器人“铁大”。
“铁大”单手可以垂直抓握3斤重的物体,通过相关听觉和视觉传感器,来获取外界信息,能够识别六大类共45种人类情绪语音,以及85种环境音。
不过,铁大的问题同样明显:虽然可以实现双足运动姿态平衡,但自行走路还是难题。更重要的是,铁大的成本高达60-70万元人民币,目前无法实现量产,被一些网友戏称为“儿童玩具放大版”。
那么,面对这些竞品,特斯拉的擎天柱到底有什么优势呢?
和十几年来多次迭代的阿特斯拉相比,刚刚问世的“擎天柱”在整体性能上并都不占优;只有在灵巧手的设计方面,“擎天柱”的抓取能力和灵巧度远远胜过阿特拉斯和“铁大”。而正是这一点,也决定了特斯拉有底气喊出3-5年之内实现“擎天柱”商业化量产的口号。
毕竟,无论是阿特斯拉的“酷炫”功能(跑、空翻、躲避障碍物),还是“铁大”所谓的“情绪感知”,对于人们来说,这些元素更像是苍白的摆设,远不如帮人们干点体力活来的实在。从这个角度看,“擎天柱”搬东西、浇花这些技能应该是点对了。
毕竟,人们造机器人是用来干活的。
不过,波士顿动力的母公司现代汽车,作为特斯拉汽车的竞品之一,如果敢于“跟风”商业化的野心,促使波士顿动力带动阿特拉斯“转型”,从跑酷王变成机器狗的2.0人类版,不断压缩成本,那么人形机器人的好戏说不定就会变得热闹起来。
14万的诱惑,撑起“擎天柱”的未来?
二十年前,马斯克推出电动汽车理念,被指天方夜谭。如今,人形机器人早已深入人心,倒是“擎天柱”如同工具人的首秀令无数技术粉大失所望。
事实上,“擎天柱”的科技并不弱:装载28个自由度的身体,运用弹簧负载设计与6种类型执行器,关节则采用仿生学关节设计,模拟人类关节与肌腱形态,手部则拥有11个自由度,使用人体工程学设计。而在感官视觉上,特斯拉还放了大招:把自己车辆搭载的FSD电脑以及自动驾驶相关神经网络技术搬运过来。
和吃瓜群众不同,在不少机器人行业科学家眼中,他们没有对“擎天柱”多番挑剔,而是更加惊讶于特斯拉用了8个月就能呈现初代产品:这种高效运作的团队会吸引更多的机器人研发专家以及人工智能的优秀人才加入到特斯拉。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如何实现身体平衡协调、机械传动、运动规划与控制、智能感知与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都是摆在“擎天柱”眼前的问题,正如马斯克所言,“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市场有多大,野心就有多大。
民生证券预计,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30亿元,到2030年达到3720亿元。即便如此,真正激发有型机器人资本市场的是,“擎天柱”不再是机器人的作秀,而是拥有数百辆量化落地的简短时间线,还有14万的“地板价”。
按照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市场价,做一餐饭100元,做2小时的清洁100元,搬送一次重物数十元,护理小孩老人单次上百元,在疫情封控的日子里,更是有市无价。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你会用14万买回一个会做家务活的机器人么?
如果会,它能帮你省多少钱?如果不会,三年后呢?
(注:本文不代表老石任职单位的观点。)
更多芯片技术解读和资料分享,并与老石一对一交流,欢迎加入知识星球:“老石谈芯-进阶版”,一个关乎技术与观点的互动社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