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重塑金融机构的思想结构与资产结构了
2024 年在笔者看来是金融机构思想结构、资产结构整顿的开始之年,而结构的整顿应当首先理清架构、对齐思维,继而才能务实经营,之后方可迎接 2025 的战略大年。2025 既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定章之年,目前可以预见的主线至少会包含以“政治性、人民性”为中心的“五篇大文章”和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础的“高质量金融服务”,必然也是“数字金融”战略大年。
所有战略的落地,离不开对“地”的确定,“地”都找不着就谈不上落“地”。战略设计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务实,战略执行中最关键的元素是抓手,而务实、抓手都离不开对“地”的了解。战略最怕的并非天马行空,而是没有落实能力,大多数企业要面对的困难应该远远达不到造火箭的程度,如果造火箭都能有那么多匪夷所思的想法被实现,那么战略多想点儿并没有问题,做战略都不敢想,那还什么时候能想?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评价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及其必要性。
必要性不是科学问题,是价值观问题, 因为战略看的是未来,未来没有科学方法可以准确预见,只能自己创造,所以想克服多大困难,做出多大改变,这是价值观问题,是自己问自己值不值的问题。值就做,不值就不做,困难的战略决策,不要指望准确地算出值还是不值,能这么算就可以让计算机当领导了,值与不值就是领导者的担当,就是整个企业的价值观。
必要性不是完全的科学问题,但评价与现实的差距是可以科学化的,企业架构就是方法之一。 通过梳理一定程度的企业现状,将其模型化,使所有能力、问题摊在“棋盘”上,让差距也摊在“棋盘”上。但有一点需要注意,采用类似方法进行决策时,并不是要求一股脑做完所有规划, 企业架构本身是靠全局性结构化思维打造的分析工具,是要在整个“棋盘”上评估改革动作造成的影响、优先性、代价,采用企业架构要得出的是要实现的部分、要实现的路径、要实现的程度,如果进行了整体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是目标太过了,做不了,步子太大了,跟不上,那说明方法运用本身就是失败的,为什么要花很大精力证明自己做不了呢?
采用企业架构类的全局规划方法是为了让事情能做,因为,如果没有全局性的评价,深度改革真能做好吗?如果能的话,为什么国家政策反复强调 全局观念、系统思维 呢?这已经成为干部培养的基本要求了。既然明年是战略大年,那么今年就必须先搞清楚“棋盘”,把架构理清,才知道怎么对齐思路。
去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五篇大文章”的“题”,今年金监总局对“五篇大文章”落实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纲”,剩下的就是金融机构真正的“目”了。
“目”就是调整结构,今年作为调整资产结构的开始,明年在“十四五”收官之年资产结构调整也应该基本到位,然后才能继续去落实“十五五”的战略规划,“地”要先整平,这也是架构的理清。不过整“地”不是单纯的整“地”,“地”的现状是经营思路指导出来的,整“地”必然要先整“思路”,对齐思维。
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到两委、监管机构文件,一路对齐,最新的文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则是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可见管理层级之高、力度之强,对金融问题之重视,“尽职免责”将成为一个高度专业性的问题。金融机构要把过度强调市场竞争的“思路”要调整到强调“政治性、人民性”上来,要建立“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不调整到这个“政治站位”,不认真向“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看齐,理出来的“地”还是不对的。
把“思路”对齐了,把“地”理对了,才能谈得上务实经营, 方向都没对,哪里来得务实,还是务“利”而已,只是把内心务“利”的“锅”甩给了外在的市场机制,求“利”本身并无不对,但目前的政策要求是兼顾功能性和营利性。
务实经营就是深刻落实“政治性、人民性”,而不是总把机构利益、经营指标摆在第一位,以目前金融的质效而言,规模神话、开门红经营、过度竞争式营销早就该破除了,银行的 KPI 体系也是时候该重构了,指标经营已经导致了当前的局面,是否还能用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或者说,是不是该重建对指标体系的理解了?在持续上升阶段,这些观点只能被当成有用的废话,但以目前要处理的问题而言,不重新处理对指标体系的理解,就谈不上对齐思维,也很难指导架构理清。 对银行而言,长期的 KPI 管理已经形成了“做指标”就是“务实”的基本经营逻辑,无论是破除还是重新理解,银行的思路调整都会体现在对指标的管理和运用上,所以,看银行对政策的理解,也无需多看,看其对经营指标的解释就可以。
务实也体现在重建金融的专业性上,包括客户理解的专业性、金融知识的专业性、金融服务的专业性、风控合规的专业性和金融管理的专业性。中央政策文件反复强调金融机构的专业性,要以对客户理解的专业性、金融知识的专业性、金融服务的专业性、风控合规的专业性和金融管理的专业性实现营销的专业性,也即,客户购买的是专业的金融,而非金融的营销。关系型营销可能永远无法被取代,但是它的重要性不能大过专业性,否则,金融就只是用资源赚钱的行业而非服务、专业赚钱的行业。 但是,要想专业性大过关系型,那就必须让银行成为一个巨大的行业知识库、信息库,才能提升专业性,如何萃取银行历尽千行百业所获得的各类知识、信息,依然是一个巨大、混乱、荒芜的课题,但它却是专业性的基础。
采用全局性结构化思维,也就是架构思维,按照“五篇大文章”的“题”、“纲”把“地”理清,按照中央、监管机构政策要求把“思路”对齐,按照“政治性、人民性”要求务实经营,将专业性建立在庞大的知识库基础上,以一个清晰的“企业棋盘”迎接战略大年,避免方向性错误。方向不错,“五篇大文章”中的“数字金融”才不会错,不能脱离大方向理解银行数字化,理解银行经营管理。
“数字金融”要如何支持金融机构快速“理”地;如何建立标签、指标体系支持思维对齐;如何通过组织银行知识管理重构专业性,让银行成为“数字知识企业”;如何为“精准营销”、“智能营销”祛魅,使其真正体现出对客户、亚群体、区域、行业的理解,让“营”与“销”之间适度脱节;如何支持合规智能化,提升合规能力,支持“尽职免责”;如何把握“智能风控”的能与不能,使人机协同、更多人力投入成为普惠金融服务的基本业务模式;如何全面提升对数据要素的理解、定义能力,使数据真正成为一线人员的生产要素,这些都是亟待探索、澄清、突破的“数字金融”命题,而这些命题的形成、解决,都离不开对新政策、新时代背景下银行定位的思考,技术终究是为业务服务的。
付晓岩, 天润聚粮执行董事总经理,原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深业务架构师。《银行数字化转型》、《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论与实践》和《聚合架构:面向数字生态的构件化企业架构》三书作者。中国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委会委员、数字金融分会首批执行委员;国家工程实验室金融大数据应用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CIC 金融科技与数字经济发展专家委员会成员;信通院企业架构推进中心、组装式推进中心技术专家;中华全国数字化人才培育联盟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产教融合产业实践教授;国家互联网数据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专家委员。
付晓岩将在 8 月 16-17 日于上海举办的 FCon 全球金融科技大会上担任联席主席,从宏观的角度为我们把握大会的整体内容质量,并引领大会的技术方向。本届大会由中国信通院铸基计划作为官方合作机构,来自工银科技、北京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中信银行、度小满、蚂蚁集团等金融机构及金融科技公司的资深专家将现身说法分享其在金融科技应用实践中的经验与深入洞察。
8 月 16-17 日,FCon 全球金融科技大会将在上海举办。本届大会由中国信通院铸基计划作为官方合作机构,来自工银科技、北京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中信银行、度小满、蚂蚁集团等金融机构及金融科技公司的资深专家将现身说法分享其在金融科技应用实践中的经验与深入洞察。大会火热报名中,7 月 31 日前可以享受 9 折优惠,单张门票节省 480 元(原价 4800 元),详情可联系票务经理 17310043226 咨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