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时刻,谈及市场现状,大部分投资人面露难色,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悲观论调越来越多。
市场不确定性使从业者深感困扰与不安,特别是在普遍困难的市场状态下,募不到钱的机构则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对GP而言阵痛仍将持续。
但随着市场逐步触底,还能差到哪里去呢?在日常与机构交流当中,我们发现,面对面交流与媒体端所传达的悲观情绪还是有差别的。
事实上,一味的悲观和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市场处于调整期,悲观情绪在所难免,但依然有机构募资成功。
到底什么样的机构在输出悲观情绪?
通过观察,我们总结、整理了一些悲观机构的特征。
什么样的投资人在悲观?
2024年已过半,但大部分机构今年投资规模和数量有明显收缩,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调整策略、保存实力成为机构的首选方案。
于是,“裁员、降薪潮”再次袭来。
不少从业者被迫离场,还有一部分从业者寻找副业,然而即便留下来的从业者,面对日渐困难的市场环境,也不免焦虑,到处是悲观情绪。
日前,FOFWEEKLY举办的“2024母基金年度论坛暨五届鹭江创投论坛”上,有多家LP都公开表示出资策略将会更加谨慎,从数据上来看LP出资也持续下滑。
据FOFWEEKLY统计:2024年上半年,LP出资超五千笔,同比去年下降32%。
“有什么副业推荐么”、“有行业交流群可以交换么”……
市场信心愈发不足,GP们陷入募资、退出、投资三难境地,越来越多投资人、机构陷入悲观、绝望的情绪当中。
1.募不到钱的机构
市场整体环境越发严峻,手里没有余粮的机构,则更加难熬。如今,GP募资周期变长了,从规模上来看,相比此前也在收缩,同时LP的条件也变得更加实际。
市场整体困难,募不到钱的机构则更为焦虑。
2.投不进项目的机构
除了募资问题外,如今投资端也面临难题。当前市场环境下,简单的、优质投资项目变得越来越稀缺。一方面,长势不错的项目,数量本身就少,这对机构的资源、专业能力、资金等多方综合实力提出更高要求,大部分机构很难投进去。另一方面,不明朗的项目通常难以发掘,且死亡率较高,需要机构拥有更加敏锐的发掘、投资能力。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行业门槛的提高,那些显而易见且易于实施的投资机会已经不多见,投资人变得愈发困难。过去十年,市场上动辄十倍、百倍回报的案例不胜枚举,中国本土GP过往大都能拿出几个明星项目。募资相对容易的时代,市场本身环境也宽松,为机构提供了赚快钱的机会。如今市场从互联网时代转向硬科技时代,对投资机构而言,强度升级,容易投的、高回报项目没有了,且项目投资周期变长,IPO退出不易。市场逐渐回归理性,跨市场套利的机会不再,过去吃政策红利的人活得日渐艰难。在经历近年来市场波动与不确定性后,中国创投行业正处于关键的重塑阶段,出清节奏、市场要素、机构管理重心等方面开始全方位换挡,在这个过程中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朋友无奈表示:“如今的一级市场如履薄冰,整个行业都死气沉沉的,没有项目、没有钱、没有人接盘,陷入了死循环”。一方面相比过去几年,资金端确实更加谨慎,市场环境更为严峻,机构的日子的确不好过,对比过往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另一方面,账上有钱的机构,且业绩相对较好的机构,通常不太愿意发声,幸存者偏差带来反向对比,从而放大了市场上的悲观情绪。今年开年,不少声音在默哀“创投市场过去十年”,一边缅怀过去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一边在感慨现下市场的艰难。当然,市场环境相比过去几年的确显得更加严峻,机构普遍面临募资、投资和退出等多重挑战。整体资金端变得更加谨慎,行业监管加强等因素共同挤压,投资机构生存艰难,导致市场情绪偏向悲观。当前,创投行业正在进入发展范式转换期,即使过去业绩良好的机构也感受明显压力,市场多重不确定性因素进一步加剧行业悲观情绪。与过去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相比,当前市场环境使得许多机构感受到明显的对比效应,走出舒适区的过程自然不好受,从而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另一方面,市场上的悲观情绪也可能受到“幸存者偏差”现象的影响。目前账上还有钱、且业绩相对较好的、能够发掘优质项目的机构,往往不太愿意公开发声。因此,市场上听到的声音往往更多是来自那些当前面临较大困难和挑战的投资人或机构。从去年开始,就陆续有从业者在社交平台频繁表达“逃离一级市场”的声音,甚至主动劝阻有意向进入一级市场的毕业生。对于投资人来说,过去在市场黄金时代通过投中互联网等行业明星项目进而光环加身、获得超额回报的几率变得渺茫,这条路径变得难以复制。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一些从业者因各种原因被迫离开了这个行业。同时,随着预期收益变窄,也有人开始主动探索其他行业的机会。然而,对比其他行业来看,即便在降薪的市场环境下,一级市场的薪酬依然普遍高于大部分行业。有网友表示:“当下的不适应,就像是习惯了高铁商务座的舒适,突然换成绿皮火车自然感到不适”。近期,FOFWEEKLY发布的《GP生存发展报告2024》指出:2023年,LP出资规模持续下降,全年认缴出资1.8万亿,已然跌落到接近于疫情刚爆发时的水平,同时,LP的出资意愿和活跃度也进一步降低。市场信心不足带来的是投资端的近乎腰斩,对比2021年一级市场的小阳春,2023年的投资金额几乎下降了一半,投资数量更是来到了10年前的水平。同时,退出数量相比前一年也进一步衰退,下降了13%,仅有4000多笔。虽然一级市场生存现状愈发残酷,大部分从业者都很悲观,但据我们观察,还有一部分从业者和机构依然保持着积极前行的动力。在“2024母基金年度论坛暨五届鹭江创投论坛”上,有多家投资硬科技的GP表示:“国内依然有很多机会”。在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看来:“短期内市场的确非常谨慎甚至有点悲观,但是对5到8年以上,甚至十年以上的长周期来看是非常乐观的”。吴世春认为均值回归是最强大的曲线,最终会回到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关系和合理的回报去。所以这个时候不要掉队,活下来就可能会坐到下一个十年的主桌上去。吴世春表示: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有受害者心理,我们都是时代的幸存者,要保持时代的钟摆周期时候的钝感力,不要那么敏感。如果你天天抱怨,天天在外面晃荡,反而耽误了你在国内扎根下来的恒心和决心”。而从行业趋势上来看,处于转折期的市场,依然有向好趋势。《GP生存发展报告2024》指出:数据端下滑是市场上大多数投资人焦虑的来源,市场的下行不仅是过去几十年快速发展所积累下来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也有地缘政治波动和经济周期带来的宏观影响。非线性规划的核心思路是:全局问题不能局部求解。在一级市场内部流动性缺乏,新投入资金不足,资产成长效率不高的环境下,机构不妨把视角抽离出来,从宏观的视角,先把信心建立起来。当市场面临困境时,前行者们都能体会到其中的艰辛与不易,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的环境,考验着每个投资人和机构的韧性。过去,市场繁荣时,机构倾向于冒险的机会主义,寻求快速回报,当市场环境变化,转而走向投降主义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对机构而言,需要客观地看待问题,实事求是的分析,调整、进化,以适应新周期下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