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纪录片导演,都会踩哪些坑?电影2024-07-17 01:07今天这篇文章,整理自著名纪录片导演任长箴的课堂演讲,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纪录片创作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就重点分析一下,90%的导演在纪录片拍摄的过程中,都会不小心踩进哪些坑?误区1:爱写论文在拍认知类纪录片时,导演总是想追求文化感和历史感,这样往往会把片子拍成论文。第一集追根溯源;第二集徐徐展开、举例说明;最后一集盖棺定论、总结陈词。完全像在写论文,而不像在拍片子。 导演总怕信息不够、观众不明白,就不断在片中东拉西扯,进行信息堆砌。但其实,观众看片子不是要做学术探究,而是想看一个故事,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去获取认知。误区2:主题模糊很多编导会分不清纪录片的主题、题材和选题。一部片子的主题是它所体现的价值观,是影片的灵魂,可以总结为关乎爱和真理的一句话;题材是片子对外呈现的题目,这是影片贯穿始终的骨架;而选题则是一个个具体的故事,它们是一部片子的血肉。 举个例子,《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主题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题材是“松茸这种食材”,而具体的选题是“单珍卓玛上山采松茸的辛苦故事”。这三者完全不同,但是编导们经常混为一谈。 无论是搞混了,还是缺了其中任何一样,片子都会变得血肉模糊。《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工作照误区3:煽情故事很多编导喜欢在片子中讲感人的故事、比惨、煽情,殊不知这是拍摄记录片的一大误区。因为这些都不是故事,而叫事迹。事迹是以人物的业绩为基础,故事则不然,故事的基础是人物的愿望。 真正的人物故事,应该是人物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比如,在单珍卓玛采松茸的这个故事中,突出她采松茸过程中遭遇的挫败,观众在观看中就会因为这种挫败与人物产生共情。 这里所说的故事,和我们日常谈论的故事,不是同一个概念。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故事”,通常是指信息。而影视作品中的“故事”指的是人物在困境中的经历。为了不将故事和信息相混淆,导演在讲一个故事之前,要问自己六个问题: 1. 故事当中的人物是什么人?2. 这些人物有什么愿望?3. 这些愿望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4. 这些困难会对他造成什么样的心理困扰?5. 谁帮他解决了困难?6. 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如果一部片子中,主人公的故事能够回答以上六个问题,就是一个好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并不一定要高大上,反而是带有弱点、缺点、局限的人物故事,讲出来会更动人。如果没有明显的挫折困境,就要找到不明显的挫折困境,总之要找到一些。 如果仅仅回答了五个W加一个H,平铺直叙地陈述起因、经过、结果,那就是基础信息的罗列,这只能算作新闻,不能称其为故事。 简单来说,人的故事就等于人的愿望+困境+克服困境的方式+结果。扫描上图即可购买课程下单成功后请联系小助手「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近 期 好 课这里还有更多优质线上课点击[阅读原文]马上开始学习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