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氪金”鸡娃却遭遇“烂尾”,这就是当代教育的扎心真相?
前有家长们“刀耕火种鸡娃,面有菜色教子”,后有“烂尾娃”横空出世。
最近流传着一个段子,某家长怒砸两百万,“鸡娃”到25岁海外硕士毕业,父母“鸡”出了脑溢血,结果孩子毕业后面试了30次都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于是送起了外卖,看上去好像是彻底“烂尾”了。
“烂尾娃”作为新晋网络热词,指的是孩子们寒窗苦读十几年却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他们的人生就像烂尾楼那样,被迫停留在原地,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
众所周知,中国的家长在教育子女这方面,向来突出一个“氪金”。那你知道普通家庭养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本科毕业,需要多少钱吗?为什么明明砸重金育儿,却仍然“烂尾”了?
中国育儿成本高达68万,位居全球最贵之列!
最新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中,报告显示,中国家庭(不含港澳台)0-17岁孩子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养育到本科毕业平均要花费68万元,位居全球最贵之列。
从GDP的层面衡量,中国人均收入不到发达国家的1/3,但抚养一个孩子到年满18岁相当于人均GDP的6.3倍,这一数字远高于澳大利亚、法国、瑞典等发达国家。
在中国,教育几乎是所有父母最为重视的事情之一。
而当我们想为孩子规划国际教育路线时,这个账面上的数字还需要翻好几倍。
根据College Board(美国大学理事会)公布了最新的2023-24年高等教育费用报告,对于州外学生来说,公立四年制大学的平均学费已经提高至29,150美元,比上一学年增加了850美元,涨幅达到了3%。如果考虑食宿等费用的话,总学费平均数额为$41,920。
私立大学的涨幅更加夸张,平均学费达到41,540美元,涨幅高达4%,总费用56,190美元。
也难怪当年《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帖子刷屏,讲的是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却无力负担才上五年级的女儿的暑期费用。
究竟要干些什么才能花掉三万块?
这位高管妈妈算了一笔账:
参加一个游学营,10天20000元,
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
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一共2000元;
游泳班2000元;
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
总计:35000元!
很多人吐槽,这哪里是放暑假,这是“碎钞机”又开始运行了。
事实上,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大多数家长、孩子的常态了。很多家长秉持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原则,把教育投资的杠杆拉到最大,养娃成本被不断推高。
都说一分付出一分收获,付出的重金却为何导向了“烂尾”?
“烂尾”之痛的背后,我们要反思什么?
“烂尾娃”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社会环境、家庭期望、孩子自身规划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经济下行催生“烂尾娃”
近两年来,经济形势不明朗,很多中产面临失业、破产、投资失败等困境。
同时,教育成本持续上涨,让家长们“有心鸡娃,无力回天”,留学断供的现象频频出现。
CNBC曾报道,某24岁的中国留学生小张,父母在此之前已经花了150万人民币资助她留学。但是家庭突发变故,已经不能为她支付接下来的学费和生活费,迫于经济压力她只好兼职做保姆。
一边是留学成本水涨船高,一边是中产家庭经济收入的不确定性,多少孩子的留学路受阻,多少孩子的教育规划被打乱。
鸡娃“烂尾”,最后的苦果都是由孩子来承担。
其次,家长的过度期望与现实存在巨大落差
在“阶层不能掉”的精英执念下,许多家长往往对孩子期望过高,一心向往 985、211 等国内名校或是希望孩子“爬藤”成功,却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其要求和目标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天赋范围。
如此一来,当孩子无法达成这些原本就不切实际的目标时,他们可能会失去信心和动力,甚至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犹如烂尾楼一样,在建设中途因种种原因无法完工。
更糟糕的是,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状态下,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可能会变得紧张。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不关心自己的感受,从而导致亲子间的沟通障碍和情感疏离。
当然,经济下行和父母的高期待只不过是外在因素。从本质上看,“烂尾娃”就是一群找不到人生意义只能无奈躺平的孩子。
除了少部分自驱力极强或天赋异禀的孩子之外,大部分娃都是普娃,却在一桶又一桶鸡血浇灌下长大。他们被鞭子驱赶着前行,没有时间和精力停下来想想:我到底要什么?
比如张女士的儿子小方,今年30岁,国内本科毕业后去日本留学6年,回国后在一个互联网小公司工作了3个月后觉得工作没有意义而辞职。辞职后躺平在家3年,只有取快递、买东西的时候出门,其他时候连自己房间门都不出。
父母越急,他越摆烂,还会嚷嚷:“名校我读完了,现在我只想啃老。”
父母投入巨大精力、金钱,孩子却找不到人生锚点,以至于内心空虚、意志薄弱、随波逐流,这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它映射出的是一个时代教育的阴影。
但话又说回来,不符合社会标准和期待的就一定是“烂尾娃”吗?作为家长,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走出自己的路,人生没有“烂尾”
社会学家张虹指出,80年代末的大学生“成材率”50%,如今的985、211毕业生“成材率”只有5%。
面对教育投入的“成材率”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家长醒悟过来,鸡娃已经改变不了什么现状了。
于是,很多家长们的养育方向从“成才”赛道转向“成人”赛道,不追求逆袭和跃迁,而是精神层面和普通人生的自洽,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去引导孩子明白以下道理:
寻找人生意义,自我驱动的才是“动力”
我们不需要凡事都去追问意义,但一定需要找到意义感。
用《打开心智》里面的话来说就是:找到一个高于个体的事物,把自己融入进去,让自己成为它的一部分,让它为你提供存在的意义。
如果没有更大的意义感(purpose)存在,短期目标和动机通常会徒劳无功,而且很快就在毫无方向的活动中消耗殆尽,这也是孩子容易“烂尾”的原因。
当孩子带着意义感、全心投入他们想学的内容、想完成的事情,就会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这比任何鸡血都有用。
因为,“我学习/工作并非因为其他人的要求,而是因为我真的想做这件事。”
建立自我认同,幸福没有想象的难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认同感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建构身份意识的关键。
它可以帮助孩子回答那个永恒的疑问:我是谁?
目前中国教育制度普遍存在功利性强、唯分数论等问题,导致很多年轻人只注重分数和成绩,而忽视了个人的兴趣和个性发展。而这也最容易导致自卑感和对未来的迷茫。
如果个体缺乏自我认同感,即不能确定自己是谁,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或生活方向,他们会感到惶恐不安,更容易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如自卑、焦虑和抑郁。
不要总觉得幸福很难,其实在人生大多数时候,幸福不是声色犬马、不是豪车豪宅,而是:
不焦虑,不畏惧,从容而平和。
当孩子知道自己是谁时,就算没有超高的物质财富,也一定能收获幸福。
只要不“躺平”,人生总有路
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朱锐教授表示:躺平,虽能带来一时的安逸,却无法真正解决内心的渴望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摆正心态,过不“躺平”的人生,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
根据智联招聘公布的《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去向指数从42.4%增加到44.5%,增加了2.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越来越难。
即使如此,如果你真正关注到身边的年轻人,仍然会发现有不少人一边喊着“躺平”,一边还在默默奋进。
即使未来不明,即使前途多舛,我们也要让孩子们明白:相比很多人,留学归来的他们、大学毕业的他们,已经拥有了不一样的见识与能力。
他们应当更有底气、有信心“站起来”,坚持往前走,直到走出一片天。
对于家长而言,我们更要清楚,所谓的“烂尾娃”不过是娃没有按照我们的规划去生活、没有达成我们的预期。
但一幢楼可以是水泥铸成的公寓,也可以是木头做成的小屋,个性不同、风采各异,何必非要评个高低优劣呢?
【互动】
你怎么看待“烂尾娃”?
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烂尾”吗?
关注、点赞、转发,为更多父母带去力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