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郑永年:乡村振兴要实现人的双向流动

郑永年:乡村振兴要实现人的双向流动

社会

▲  郑永年。 (受访者供图 / 图)

全文共4857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 三农要发展,应当把“三农问题”改成“三农的现代化”。首先要改变身份意识,农民、城市居民这个身份意识是不对的,因为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是居住场所的选择。

    近年来,中央也提出不要将优质资源都投入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应分散投入到三四线城市或者县域。以后,人们从农村可以流向三四线城市。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人”字,实现人的双向流动,才能均衡发展。农民有进城的“中国梦”,城市的人也有下乡的“中国梦”。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周小铃
责任编辑|谢艳霞

郑永年是知名的中国问题研究学者,长期关注中国的改革与发展。2020年8月24日,郑永年受邀参加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就十四五规划编制建言献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将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2021年完成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但城乡差距等不平等问题仍待解决。

很多年里,郑永年从事着一项“保卫社会”的研究,涉及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先后完成《保卫社会》《制内市场》和《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等多部著作。

在读大学时,郑永年将户口迁入北京大学集体户。在走遍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与乡村后,郑永年在2017年又把户口迁回浙江余姚郑洋村,成为一名“农民”。在此前接受媒体访问时,他表示自己是作为“农民”在做研究。

中国广大的农村如何参与并实现“共同富裕”,仍是一条艰巨的道路。2022年9月14日,就乡村振兴话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专访。

1

“我们要使我们的发展

让全社会有获得感”


南方周末:你在2020年8月24日受邀参加了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当时你分享了哪些内容?基于何种背景?于今天而言,它的重要价值是什么?

郑永年:总体背景是“十四五”规划。我们仍在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理解的“全面小康”,就是在7亿多人口脱离贫困的基础上提出共同富裕。我们现在正在抓的这项任务,是非常科学、有前瞻的规划。

从国际背景来看,中国正处于中美贸易摩擦的特殊局势下,这是因为美国内部“富而不公”,过去美国依靠全球化迅速集聚大量的财富,由极少数富豪群体掌握,多数中产和底层人民没有获得感,中产阶层萎缩,导致民粹主义崛起。他们内部无法解决就把问题的矛盾引向国外。

全球化不仅对美国收入差距有影响,对中国收入差距影响也较大。但中国并没有出现美国那样的情况。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经济体,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间既实现了可持续经济发展,也实现了可持续的社会稳定。

南方周末:你为什么会研究共同富裕?

郑永年:学术研究是有时代背景的。很多年里,我在做的是一项“保卫社会”的研究。政府在“保卫社会”方面做了许多举措,促成7亿农村人口脱离贫困状态。

我们要使我们的发展让全社会有获得感,扶贫政策保证了基本的社会公平,但我们国家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

当下,国家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被提上日程,我的家乡浙江更是被确定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我的思考就转到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为此,我也写了一本关于共同富裕的书,叫《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

这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学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性、普遍性的问题。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根本还谈不上共同富裕。绝大多数的社会仍处于贫困状态,面临着脱贫的艰巨任务。

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国家非常少,北欧小国可以通过高社会福利实现共同富裕,但他们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一是他们工业化发展比较早,其次国家较小。二战后在100多个国家中,只有不到20个国家逃避了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了较为公平的增长,既有经济增长,又保障社会基本公平。

2

改变城乡居民身份意识


南方周末:城乡发展差异大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短板。这一短板是如何形成的?

郑永年:我们以前提出过“三农问题”,这个概念本身就有些问题。“三农”指的是农村、农业、农民,这三者怎么能是问题?

过去我们常把“三农”看成问题,这是哲学问题,不解决不行。古时候士农工商四个阶层,无论是谁在哪里当了官发了财,最后还是会叶落归根,回到老家。农村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价值观的主要载体。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实行赶超战略,推进国家主导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城市被视为先进的象征,而农村则成为落后的代名词。

三农要发展,应当把“三农问题”改成“三农的现代化”。首先要改变身份意识,农民、城市居民这个身份意识是不对的,因为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是居住场所的选择。

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富人的农村,穷人的城市。因为富人能够解决交通问题,穷人则要住在城市地铁旁边上班方便一些。中国的富人更多是“穷人心态”,都住在市中心。

南方周末:为什么要改变身份意识?

郑永年:我说解决哲学问题指的是决策者要从哲学层面对三农有正确的意识,只有系统梳理清楚三农是什么,才能制定好政策。当前,城乡分化问题很多是由于政策所致。城市居住的人与农村居住的人在身份上就有云泥之别,常常存在身份歧视。

实际上,农民与大学教授两者之间只是社会分工的差异。农民是社会分工必要的一部分,人都需要吃饭、穿衣,你不能说生产衣服或者养猪的人就低人一等。我们当下社会身份意识太过,而社会分工的意识不足。

南方周末:“身份”不同,资源掌握的程度也不同。这也是为什么人都流向城市,走向那些看起来更为体面的岗位。

郑永年:你看看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比如日本、德国、欧洲。去欧洲,人们更喜欢到乡下的小镇小城。那边的小城镇甚至连基础设施都没有那么好,但依然没有阻碍人们的脚步。德国的城市化水平很高,但他们有80%的人口居住在2万人以下的小镇。

而我们则喜欢将资源对接给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聚集了最优质的资源。大家当然是想方设法往资源最集中的地方走,中国超大城市的发展脚步锐不可当。

现在的城市化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安全的问题。一战、二战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的城市。韩国一半人口在首尔周边,日本1/3的人口集中在东京周边,一旦发生战争,后果不堪设想。如果是几十万、百万级人口的城市,风险将大大降低。

其次,大城市个人生存压力大。自己洗衣服不产生GDP,你帮我洗衣,我给你洗衣,这就产生GDP。在GDP的压力下,人口越来越少,国家未富先老,人口危机向我们逼近。

近年来,中央也提出不要将优质资源都投入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应分散投入到三四线城市或者县域。以后,人们从农村可以流向三四线城市。

3

吸引社会资本下乡


南方周末:你曾提到,“乡村的共同富裕需要通过乡村振兴来实现。”乡村振兴体现在哪些方面?

郑永年:乡村振兴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人”字,实现人的双向流动,才能均衡发展。农民有进城的“中国梦”,城市的人也有下乡的“中国梦”。

如何让乡村与城市共同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美国不存在我们所说的“城乡差距”,很多老板在纽约工作,却住在普林斯顿的乡下。他们有能力解决交通问题。住在乡下的有钱人、中产阶层多了,学校、道路也就陆续建起来了。

我们要鼓励社会资本下乡,现在只有政府资本进入农村,作用有限。

以往,政府对乡村发展的思路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还是留不住人,年轻人都在大城市打工,农民依然往城市跑。我曾经用“资源单向性流出衰败”来形容这一现象。

南方周末:“留住人”是不是“乡村振兴”里最难的?

郑永年:现在我到浙江、广东的乡镇去看,他们通过产业发展留住了一部分人。

但光是留住农村的人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吸引城镇居民。现在说是留住了人,其实还是把家放在城市,孩子都在城市上学或上班,自己在农村工作。赚到钱,很多人还是到城市消费。

我们现在考虑农村的发展,只是考虑物质方面,但农村最贫困的却是文化和知识。有文化的都出去了,只留下留守老人、留守儿童。

南方周末:那要怎么留住城里人?

郑永年:现在的50后、60后、70后,很多人本来就从农村考上大学,不少人希望能够返回故乡。

现在的问题是,回去面临种种困难。如果城市的知识分子到农村安家,那么农村的面貌、文化将大有改观。而事实上,农村宅基地属于村集体无法买卖,买卖房子只能获得宅基地使用权,无法享受完整产权。

只要人们在村里有了自己的财产,他们自然也会关心村子的发展及建设,否则只会是去看看两天农村风光。

南方周末:你在调研中,有没有发现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

郑永年:我老家浙江那边的新农村建设就做得不错。浙江山多、农村也多,现在村里工业发展起来,优质农业也发展起来了,劳动附加值明显提高。

其次,浙江宅基地改革虽还未解决产权问题,但会有一些制度性安排,吸引城市人们留在农村。同时,他们也欢迎城市居民去做乡村振兴。

南方周末:广东和浙江都是社会资本较丰富的省份。广东在吸引社会资本到农村方面做得如何?

郑永年:浙江和广东不同。浙江的内资较多,比如浙江一条街道里,七八人中总有一个是老板,他们习惯在自己老家办企业。温州虽然有很多人到上海,但本地的企业也很多。

而广东的外资占比较高,外资偏好中心城市。佛山顺德是广东的特例,他们的民营经济也比较发达,本地资本多。顺德以前只是一个县。北滘也是从镇起步,开始工业化,逐渐发展起来。

4

农村与城市是完整的有机体


南方周末:实现共同富裕后,意味着终有一天乡村会“消失”?

郑永年:也有很多人认为城市化最终会让农村消失。即使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0%,我们14亿人口中仍有4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

南方周末:如果实现了共同富裕以后,城市和乡村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郑永年:农村与城市是完整的有机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以前是“以农补工”,现在倒过来“以工补农”,就可以看出谁也脱离不了谁。这是基于劳动分工的结果,而非身份差异。

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大学教授年收入或许比一名普通的管道工要高,但如果没有管道工,这位教授的生活可能会面临麻烦。人们只有社会分工的差异,而不是身份上的级别,都是社会主体的一部分。

南方周末:在你看来,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乡村应将呈现怎样的面貌?

郑永年:古人在几千年前的《礼运·大同篇》就写好了,我们现在已经有能力去把理想变为现实。首先是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其次既不能共同贫困,也不能富而不公,收入差异过大。所以,社会要保持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

南方周末: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郑永年:当我们在展望未来时,首先要理解何为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均富社会。均贫富,只会带来均贫穷。

共同富裕的第一个特点是收入差距不至于过大,能保障基本社会公平,社会成员能够普遍接受的社会。

第二个特点在于,先富起来的群体不至于垄断其他人富裕的机会,穷人不能失去上升通道和空间,应该形成一个开放性的社会。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共同富裕应当是包容性增长或者说开放性增长的社会。

还有一个特点是富不封顶,穷有底线。也就是说,不能阻碍人们追求财富,同时也要保护好社会底层,做大中间阶层。我们在这些方面有很多改进的空间。

邵逸夫先生是伟大的慈善家,中国很多大学都有一座逸夫楼,如果限制富人只能赚一定的钱,我们也就没有第三次分配可言,应该鼓励企业家赚越多的钱越好。

美国那么多大学、智库、研究机构都是私人筹办,因为他们富人多。我们鼓励富人赚钱上不封顶的同时,也要鼓励他们积极回馈社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南方周末:如果你今天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你会去选择什么样的工作,过怎么样的生活?

郑永年:就像马克思说的,享有真正的自由选择。一个好的社会里,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亮,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每一个人都能出彩。如果重新来过,我还是喜欢读书、做学术。

其他人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100个!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公布→绿研院日报 | 阿里巴巴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第一批社会帮扶典型案例第五届中国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赛报送案例展-南安农商银行创新金融网格 助力乡村振兴用户体验案例佳木斯市郊区:产业画笔,书写乡村振兴美好答卷100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公布!民政部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财政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郑永年:江泽民与当代中国的三大转型郑永年:中国大学的校庆为何成了对知识的一次次羞辱?今天,被厦门感动了自然部《关于过渡期内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通知》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公示公告碧桂园助力粤黔共绘乡村振兴蓝图一日一诗:贫瘠是贫瘠的伙伴 / 土地是土地的希望 | 邹晓慧:乡村的希望中国人寿:持之以恒 全力助推郧西县乡村振兴我们要如何看待乡村振兴?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郑永年:中国如何引领下一波全球化人生乐在相知心(图)种下福田,收获余庆:平安乡村振兴进化之路乡村振兴离不开这一代人,也需要下一代人日本濑户内海:当艺术介入乡村振兴…如何每周花两分钟时间达到锻炼效果党代表通道丨科技特派员带来乡村振兴最强音习近平: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乡村振兴对于未来有什么战略意义?厚德E行丨慈善助力乡村振兴,清华助学厚德载物:清华经管EMBA广西校友会连续五年爱心助学Costco本周门店实拍:从双向奔赴的爱情到双向奔赴的病情?用不了几年~一省发文:乡村医生全面实行“同工同酬”交通部 财政部 农业部 国家邮政局 乡村振兴局关于印发《“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管理办法》的通知为什么说乡村振兴是大国博弈的压舱石(我的基层调研)​RecSys 2022 | 面向人岗匹配的双向选择偏好建模乡村振兴节目也可以如此硬核和有趣,《“食”万八千里》的取经新路普通人,如何抓住数智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变革机会?郑永年:如果知识圈持续“下行”,那么中国很快就会面临一个全面弱智的时代教育随笔(105)高考文言文备考之六什么咖啡最好喝?众说纷纭呀!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