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尽管电影和广告的目的截然不同,但它们达到目的的途径,其实是同一套规则。这就不禁让人好奇:这两者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或者说:是否可以通过运用影视广告的思维逻辑,来对电影内容进行更有效的拆解?为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特意邀请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资深教授齐虹,开设了名为《当广告摄影师跨界去拍电影》的摄影拉片课。齐虹教授的广告摄影及影视制作经验超过30年,参与过多部S+级影视作品创作,其中包括《关于唐医生的一切》《她的城》《灼灼风流》《四海重明》等。从2002年起,齐虹教授教育生涯长达20多年,培养出众多影视摄影人才,特别针对广告、影视剧行业青年摄影师。在这门课上,齐虹教授会结合自己从业30余年、执教20余年的经验,从广告摄影和影视制作的角度,跟大家分享影视创作的秘密;并以《一代宗师》和《海街日记》做案例,解析经典影片背后的创作秘密;通过互动式的学习和实践,加深大家对影视创作的更深层理解。齐虹:我本科不是摄影,是在中国传媒大学读的导演。1991年我们毕业,因为时代的特殊原因,本来应该包分配的,结果需要我们自谋职业。那时候,有个中外合资的广告公司招聘,我就应聘去做了广告片的导演。当时他们还招了电影学院摄影系的一个人。我们两个主要负责消化公司里广告制作的工作,所以跟他交流就比较多。跟他接触的这段时间,让我对电影学院摄影系,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他们在制作方面特别懂,画面很漂亮、人物状态特别对、表演也很好,但在内容上有些欠缺。这跟我们导演系培养出来的人不一样,我们可能影像方面很欠缺,但是有一定的想法和创意。跟他接触多了,我就想取长补短,立志要考电影学院的研究生,而且一定是到摄影系。当时也赶巧,电影学院有一个摄影系的进修班,就是把整个摄影系的课程,在一年的时间里全部学完。我就在1992年的时候,去读了这个进修班,觉得比我在传媒学了4年的电影知识都要丰富,我就把自己学到的这些知识,用在了广告制作的工作里。我们年轻的时候,电影不太兴盛,广告反而是一个能让我更快接触影视制作的渠道。我就在不同的广告公司来回游走,最后形成了一个以我为核心的广告制作团队。更多情况下,我自己做导演。我找的团队,大多是摄影、照明这种更基础的职能部门。他们给我的感受,更有电影学院的特征,就是解决具体问题。真正有能耐的人,都是要解决具体问题的,而不是只去畅想整体思路。就在这个过程里,我接触到当年中国广告业不同的制作团队和人员,逐渐形成了一个我个人的影像审美和风格。后来我又去电影学院读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之后我选择了留校,任教的就是广告摄影。我理解的它,是一个精致影像的方向。这跟电影不一样,电影除了影像品质要具有工业级的水平以外,还要有叙事的功能。而我更偏向于叙事之外的、影像品质的提升,这就是我刚说的影像的精致化。我是希望这种影像提升的理念,能够给刚入行的同学,或者说想成为职业化的影像工作者的年轻学子们,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或渠道。您刚说的广告和电影之间的差异蛮有意思,您怎么看待它们之间的差异与关联?齐虹:广告的使命,就是要卖产品,它毕竟是一个商业活动,就是要在最短时间里,把产品的美感呈现给观众,让观众对其产生一种好感。出于这种考虑,广告制作就要尽可能在画面制作上排除粗糙的东西,而是要把精致的东西纳入其中。这就跟影视很不一样,因为影视剧不仅包括美的东西,还包括丑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它要有叙事的功能,和人物塑造的功能。影视剧必须在视听上,用极致的手法完成这两个使命。它不能只是美的,还得是包含冲突和戏剧性的。如果只是美的,那观众很快就会看腻。在当下,这两个不同的载体,是能建立联结的。比如在古装戏里,女主是一个很漂亮的将军,我们就可以用广告里唯美的视听手段,来打造这个美好的形象,把她推销出去,同时让观众感受到这个故事里边的戏剧冲突,让观众被打动。当然我们也要分情况,毕竟,不同的影视有不同的风格。比如,像古偶剧可借鉴的可能多一些,但如果是个涉案剧,那它能借鉴的就很少。所以不少广告出身的电影导演,片子都拍的很好看,比如拍出《壮志凌云》和《怒火救援》的托尼·斯科特。齐虹:还有迈克尔·贝。我们去看迈克尔·贝的片子,会发现他电影里的那些镜头和画面,都拍的很漂亮,在漂亮的光线下,美国大兵穿着军装,在特别酷的逆光下走来,然后登上飞机。在迈克尔·贝的电影里,有很多这样英姿飒爽的时刻,以至于有段时间我是拒绝的,觉得这就是纯属用广告的方式在美化,因为这个导演也是一个广告出身,他肯定调动了这方面的审美,然后在电影里极致应用。那捕捉演员的自然动态和真实表情,在广告摄影和影视创作中,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吗?齐虹:广告里的演员的表演,不需要内心的依据。比如在广告的拍摄现场,经常会有演员问:导演,我在这个镜头里表演什么?我说:你表演笑。演员就问:你需要哪种笑?我说需要非常美的笑。他说我不是问您笑的形式,而是内容,就是需要我想到美好的事情的笑,还是想到美好食物的笑,还是想到美好朋友的笑?我能给你好多种层次。我说完全不需要,我要的就是你从开始到停,保持一种不变的笑,我需要在极短的镜头里,要求你的笑能保持一种平滑性。如果把影视表演里的层次感,放到广告里,那观众根本获得不到这些细节。而且从表面的形式来讲,这两者的区别不大,因为在广告里,这种内容丰富的心理依据是要被删去的,广告要的只是它的结果。但这并不是说,这两拨人是完全对立的,实际上大家也是在相互交流、不停互动的,比如刚提到的导演迈克尔·贝。此外还有是枝裕和导演,你看他的《步履不停》,特别现实,一个镜头杵在那以后,你会发现窗户比人脸要亮很多,而且几个人在那长时间的对话,基本上都是中景,甚至是全景,偶尔才会跳接一个近景。但是在《海街日记》里,你会发现一切都变了。电影里有四个特别漂亮的女孩,也拍了四季变换的美妙瞬间,而且电影里还有大量女演员的美丽特写。你会发现,在《步履不停》里注重现实主义的是枝裕和,在《海街日记》里,讲述故事之余,也开始注重对人物进行渲染了,这就是对广告语言的借鉴。《海街日记》的摄影,是日本著名的平面广告摄影师泷本干也,他在掌镜《海街日记》的时候,还拍了一个写真集,突出人物在不同状态里的形象。是枝裕和本来是一个特别写实的导演,但是他竟然用一个广告摄影师,把《海街日记》呈现得特别不一样,但这种不一样,并没有偏离是枝裕和一贯的美学风格。这就证明,在广告和影视之间,两者确实有东西是相通的。齐虹:对的,它跟是枝裕和关心社会题材的《无人知晓》完全不一样,跟他的《小偷家族》也不一样。《小偷家族》里的那个日本老屋,是剧组在影棚里搭景拍摄的。而《海街日记》则是剧组在镰仓找的一个真的老屋,实景拍摄的。《小偷家族》特别克制,它不像泷本干也拍的《海街日记》,老房子有一种特别的美感。泷本干也跟是枝裕和合作之后,也开始尝试别的作品,比如《第三度嫌疑人》也是他拍的,但摄影的质感,又跟《海街日记》完全不一样。他也在尝试不同的影像。前段时间,我刚跟泷本干也做了一次线上交流,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就是《海街日记》里有两个全用大顺光的画面,一点逆光都没有,为什么要那么拍?泷本干也说因为在片场,有很多场戏,没办法等光线,否则的话时间完全不够用,那场戏里你只能在顺光那个时间段去拍。但绝大部分观众,好像完全不受影响。为什么会这样?鲍德熹在讲《繁花》的时候,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永远是逆光拍摄?一点顺光都没有?他说对不起,我们绝对不会尊重真实,我们也没有那个义务去尊重真实,因为我们尊重的是形象。而泷本干也和我聊到这个问题时,说在广告中可以一直使用逆光,是因为广告时间较短,但在电影中,他认为偶尔使用顺光也是可以接受的。观众如果一直看到逆光镜头,可能也会希望看到一些变化。虽然顺光的拍摄可能并不如逆光那样具有戏剧性,但在一些特定场景下,比如拍摄四位漂亮的姑娘时,顺光也能展现出画面的美感。其实这就够了。这番话对我启发很大,让我意识到电影摄影在光影运用上有更大的包容性,能够容纳更多的创作选择。
所以,影像创作,无论是广告还是电影,都没有不能打破的金科玉律,艺术创作要有自己的判断,要有自己的表达,要有自己的风格。
作者丨毛头
所见即所想。
更 多 课 程 介 绍 | 专 业 干 货 分 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