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妈妈开辟“鸡娃”新思路:理工科学霸花10年卷艺术!超绝创造力,才是决胜未来的密码...
中国台湾商业周刊的创办人金惟纯有3个女儿,当他的女儿们询问他大学要选什么专业作为主修时,金惟纯当即表示:“选越没用的越好”。
因为越有用的东西越有套路,越有逻辑,越有规则,被机器取代的可能性就越大。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新一代来说,他们的事业顶峰将在二三十年后,到那时人工智能可能取代并淘汰了多数“有规可循”的工作。反而是越“没用”的、越具哲理深度的学科,越不容易被替代。
被誉为“台湾新闻界第一大才子”的金惟纯
未来世界变化莫测,无用即有用,无常乃日常。
金惟纯的观点也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专家汉斯·莫拉维克(Hans Moravec)提出的“人类认知能力地形图”中得到论证。
在这张地图中,“算术”、“死记硬背”的能力处于低地,“围棋”、“驾驶”、“翻译”、“图像及语音识别”等能力处于丘陵和山脚。不断上涨的海平面等同于迅速崛起的人工智能,而艺术和科学则处于两座最高的山峰。
也就是说,面向未来社会,不论我们的孩子将来是否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艺术审美和创造力,依旧是决胜未来的密码。
实际上,对于全球精英阶层来说,对孩子艺术能力的培养早已成为隐藏的「共识」。
世界著名彩妆大师波比·布朗(Bobbi Brown),不仅是位畅销书作家、品牌创始人,同时也是3个孩子的母亲。
为了启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她亲自搭建了一个专属于他们的大仓库,木头、颜料、线头、钮扣、画笔应有尽有。她鼓励一切创造,只有让孩子去看、去体验、去感受,创意和灵感才能随之而来。
波比·布朗(Bobbi Brown)
图片来源自Vogue
火遍全球的动画电影《怪物史莱克》的导演安德鲁·亚当森(Andrew Adamson)也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会花费大量时间陪伴孩子一起唱唱跳跳,还会亲自编排话剧,给孩子们分配角色出演小童话。
不论自己是在弹琴还是工作,他都非常欢迎孩子们加入进来,有时候乱入的音符和随意的涂鸦,也会成为大家共同创作的灵感。
安德鲁·亚当森(Andrew Adamson)
不仅是国外,国内一些深耕于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也早早意识到了「科学+艺术」的未来浪潮,郝景芳、凯叔、三川玲等育儿大V,包括鼎石、德威等国际化名校的家长,都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入了一家名叫“丽娟实验艺术创造力中心”的机构。
从创立之初至今,丽娟已有近30年的历史,创始人王丽娟老师更是国内知名的艺术教育家。
早在其他机构还在卷“技法”、冲“分数”的时候,丽娟老师就洞察到了跨学科艺术领域的前景,并首次将“实验艺术”的先锋概念带到了孩子们面前。
通过实验的方式,将艺术和文学、建筑、自然、科学、生物等结合在一起,碰撞出各种脑洞大开的作品,成为了丽娟课堂的日常。
从4岁到18岁,在潜移默化的长期学习中,丽娟系统性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审美力,以及内驱力。
很多学生在丽娟一待就是13年,并从这里走向国际知名院校。在崇尚“内卷”的海淀、顺义妈妈眼中,这里是少有的“乌托邦”:那些因社会和学校规训而被压抑的天性、创造和快乐,在丽娟的课堂全都补回来了。
多年来,丽娟共有近30位学员进入罗德岛、普瑞特、帕森斯、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等国际知名艺术院校就读。
这究竟是怎么样一所「特别」的院校?
凭什么成功俘获众多清北、央美高知妈妈的心?
最关键的是,从实验艺术中,我们如何培养出能让孩子终身受益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呢?
2024年丽娟实验艺术8月、9月探校季即将开启~
北上深航8家校区均可报名!
如果您也对实验艺术充满兴趣,
希望带孩子亲身体验3小时的专注创作,
感受反常识的顶尖艺术课堂,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预约探校哦~
从4岁-14岁,
清华理工科学霸的10年艺术路
2023年,18岁的一铭以701分的超高分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录取,然而很多人都不会想到的是,这样一位文质彬彬的理工科学霸,还是位妥妥的“艺术家”。
在丽娟学习近十年的一铭同学近照
作为专业人士,一铭妈妈很早就意识到:艺术是不能功利的,所有的学科都在讲创新,创新的源泉就是想象力,而想象力很大程度是需要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因此,当所有的美术机构都在和她讲成绩、聊速成时,她一心只想给孩子找一个可以“玩”艺术的地方。在一铭刚满4岁时,妈妈就把他送入了丽娟实验艺术创造力中心学习,并由此开启了十年的艺术学习道路。
“我们从四岁开始坚持了十年艺术的学习。在这十年中,孩子的思想是随心而行的,是自由的,是感性的。”
4岁的一铭在丽娟课堂上做几何拼贴作品
实验艺术,实验是核心,艺术是载体。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没有探索的过程,只有重复和临摹,充斥着大量重复的机械训练。
而在丽娟的实验艺术课堂上,材料、工具、形式这些都不重要。每节课带着一个主题,像科学家做实验一样大胆操作,把内心所思、所想、所感表达出来,就是艺术。
13岁的一铭在材料与工具的运用上得心应手
对于小一铭来说,丽娟的课堂就像一场游戏。探索不同的课题,尝试各式各样的手工,比起同龄的孩子,他对图案图形更加敏感,专注力也更强。
11岁的一铭原创设计的系列艺术图腾
在这里,艺术的定义不是画面,而是包含了工程、木工、雕塑、建筑、服装设计、场景设计、戏剧等等范围更广的形式,不断打破固有的陈旧观念,去启发孩子的好奇心。
“最早的时候,我们可能是玩一个木头。孩子锯完以后歪了、扭了,没有达到预期状态的时候,就会想办法再去把它打磨好,然后做成心仪的状态。这个「打磨」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不断完善自我思想里面的好奇心。”
6岁的一铭在丽娟的课堂上制作的立体作品
随着一铭的长大,对创作边界的不断探索也让他的艺术作品开始呈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展露出出色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一铭在丽娟课程中的综合材料创作
初中的时候,一铭迷上了数学,开始频繁参加各类数学竞赛。竞赛的目标性很强,激发孩子学习内驱力的同时,也占据了大量时间。
看着孩子辗转于不同的赛场,一铭妈妈也一度感到困惑:“学艺术跟学数学好像是两个思维方式,一种是理性思维,一种是发散性思维,最初我觉得这两个思维还挺冲突的。但后来,我看他的作品已开始有一些数学的元素,我想,数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是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
一铭在丽娟设计的数学元素的作品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与艺术总是在山脚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顶相遇。”
虽然最后没有选择艺术道路,但在一铭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完美融合。
近十年的艺术学习并没有成为他前进或者向上的阻力,而是一个助推器,反哺到文化学科的学习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审美的提高,帮助他养成了一种创新性的思维习惯,更点亮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不考试、不分级,
艺术的世界没有标准答案
简单的长条木桌、满墙的艺术材料和创作工具,轻而易举地构成了丽娟的教学课堂。
踏入这里,就像是走进了艺术家的工作室,近百种不同的创作工具、近千种创作材料,让孩子们飞扬的想象找到了可供实现的渠道。
活泼好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而独属于孩子的创作力只有在放松的环境下才能产生。
对于丽娟的老师们来说,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尊重孩子”。看见每个孩子本身,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成为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观念深入贯彻于丽娟的每一节课堂。
透过玻璃去观察工作室里的孩子们,你会发现这里没有固定的座位排次,也没有所谓的课堂规矩,孩子们或坐或趴,呈现出自由的上课状态。
长达三个小时的课程时间,思考、探索、实验、制作、分享,或写或画、或动或静,没有一个孩子会因为“姿态问题”被老师批评,也没有一个孩子的“表达”会被制止或纠正,所有的创作都是在非常自由、宽松的氛围里度过。
这种开放与包容,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也容忍失败。
丽娟的课堂上有一个原则,就是不可以说自己的作品难看,也不可以说别人的作品丑,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而不受到任何固定框架的局限和桎梏。
并由此衍生出了一条有趣的“潜规则”:丽娟的课堂上没有橡皮擦!一旦有了橡皮擦,孩子很容易犹豫、磨蹭,不断地推翻自己而下笔不坚定。
丽娟一直在传递和倡导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艺术是自由的,直弯随意,顺其自然。线条、色彩、布局,只要敢画就没有标准!
从草稿到成品,“像”与“不像”从来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去快速记录、去表达、去抓住转瞬即逝的想法。作品从来只是艺术的载体,情感表达才是核心,它因犯错而真实,因改变而生动。
孩子们恣意发挥的课堂
丽娟从不设置考试,也不参加比赛,特别是针对低幼年龄段的孩子,更多是以启发为主。
他们深信:教育是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孩子们就像是深埋地底的竹子,阳光和水分不断浇灌,才能厚积而薄发。
每节课,一个主题,由孩子主导全程,像真正的艺术家一样去尝试、探究,把自己心中最符合主题的作品,亲手制作出来。
丽娟的孩子们在尽情用身体、思想探索绿色
与之相对应的,丽娟的老师们始终充满着热情和能量,他们会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研究备课,并把每个创作项目的主题都亲自体验一遍,再带着经验和思考陪孩子们去研究、去实验、去总结。
比如在爱的主题课程中,老师们也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写一封信,身体力行把这堂课和自己的生活、个人情感做一个链接。
只有当老师“打开”自己,才能把完整的课堂体验带给孩子,也只有当孩子们融入其中,思维和心灵才能慢慢打开,用一种更多元、跨学科的角度去看待世界......
丽娟的老师们
在艺术的世界中,热爱先行。
在创始人丽娟老师的眼中,现在的艺术留学申请中存在着“艺术学习的领域太狭窄”和“作品集套路化”两大问题。模式化的简历包装,让很多孩子失去了原有的竞争力。
而在丽娟,每位求学的孩子都拥有自己的“成长记录手册”,这份电子文档囊括了他们完整的项目创作过程、成品以及创新思路。
很多学生们甚至直接将它优化制作成申校作品集,比起流水线的中介包装,这份伴随成长的作品集更能把握他们本身的思考路径,充分展示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呈现出来的作品也更像他们自己。
这种“独一无二”的创造力,正是名校最为看重的内在品质。
随着丽娟学子一点点长大,从2022年开始,校方特意开设了国际艺术预科班。以初三为升学起点,通过3年的系统学习,帮助学生打造作品集,申请艺术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
当他们走向更大的舞台,丽娟所带来的影响力已经融入他们的创作DNA,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适应力。
丽娟的第一批学员 Linda,一直从4岁学到11岁,现在在纽约大学读书。Linda的妈妈告诉丽娟老师,在丽娟度过的整个童年,孩子真的将创造力刻进了基因里,到了美国也能如鱼得水。
扫描下方二维码
即可填写探校报名表
面向未来社会,
最“核心”的竞争是审美和创造力
“艺术是每个人的权利,每个孩子都能学艺术。以前家长经常有误区,觉得孩子如果画不像,就不能学艺术。但艺术不仅只有绘画。”
在丽娟,从4岁到18岁,每个阶段都会着重培养孩子更多元的艺术表达形式,他们学习的不仅仅是绘画艺术,还有工程、木工、建筑、文学、科学、服装设计......
这些都是艺术+工程的完美结合,不是单一的技术或者能力提升,而是通过多元化、多领域的融合重组去造就一个具备创造力、想象力和内驱力的优秀学生。
8岁时,一然第一次走进丽娟的课堂,等到18岁时,一然已经手握近10余封英美名校的 offer,用出色的简历敲开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大门。
丽娟学员一然和自己作品集的合影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被誉为“公立常春藤”盟校,属于Tier-1(最高级别) 全美顶尖公立大学之一。
在丽娟的十年,一然尝试了大量的艺术形式,电钻、钳子、剪刀、胶枪,这些家长眼中有些“危险”的工具,都变成了小一然手中可供自由创作的“画笔”。
一然使用胶枪进行艺术创作
她尝试用篆刻的方式,去探讨个体和生活居住环境的关系:
在丽娟的课程中尝试在不同的材质上篆刻
用建模的方式去设计一个“鱼骨”样式的家具:
鱼骨上有很多刺,每一根刺的长度、角度、弯度都不一样,当鱼的主干发生变化,刺也要根据变化继续调,上百根刺耗费了一然四五个小时。
设计草图和小模型
一然建模后的视觉效果
用简单的黑白色线条,去描绘北戴河附近的山丘小坡:
一然作品集中关于“等高线”的绘画创作
用长方体的木条去探索直与曲的内在链接......
在丽娟老师们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真正的艺术大家,他们在观察生活中获取灵感,再把灵感落实于画纸,由此形成抽象化、线条化、当代化、简约化的艺术表达。
所以,当一然在准备申请作品集的时候,老师放心地把主导权交给了她的手中。从字体排版、图片色彩,甚至是画面设计,一然都要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再由老师来调整优化。
「基因」课题收入申校作品集
在准备作品集的时候,她甚至重新拿起了小时候的项目课题,从稚嫩走向成熟,对课题的深入理解和表达见证了她的一路成长。
她说:“艺术永远存在无限可能,我们看到的、摸到的都不是全部,它留存的空间很大,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无限释放自己的能力、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
一然小时候上的课题重新做了作品集
不仅仅是一然,在丽娟,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体验都是具象化的。
每隔三年,丽娟都会为学生们举办一场高规格的艺术主题展,从4岁到18岁,上千件孩子们的作品会被精心编排,呈现在超千平米的大型展厅里。从绘画、雕塑到手稿创作、装置艺术,共同见证想象力的超绝碰撞。
主题展《北京北京》
主题展《生长》
主题展《神话》
当时代的浪潮袭来,任何行业的凋零都是“悄无声息”的。只有看见艺术和跨界的价值,才能真正把握时代的脉搏。
从近几年世界各大名校新增的专业中也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顶尖院校开始尝试将艺术和多个领域交叉融合:
1
麻省理工
有著名的媒体实验室(Media Lab)致力于科技、媒体、科学、艺术和设计的融合;
2
卡内基梅隆
有BXA交叉专业,将艺术专业与计算机、工程学、人文社科以及自然科学相结合
3
南加大
有艺术、技术和商业创新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在艺术设计、工程和计算机、商业和风险管理、沟通这四个领域的交叉性创造力……
多元艺术领域的学习,引领着孩子们储备更多应对未来的知识,而这正是一铭妈妈当初选择丽娟的初衷:
“以后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将是主流,不论是新的产品的研发、新行业的崛起、新的管理意识,这一切离不开人的创造力。这也是我坚持让孩子学习艺术的原因,因为我培养的不是画家,我们以后也不一定是走的艺术这条路,但是这种创造力的培养是会影响他一生从事的任何工作。”
12岁的一铭和声音艺术家探讨自己的创作
真正的艺术教育,
是帮助孩子激发内驱力的情感教育
艺术不是一条单行道,它和社会文化、人类情感息息相关。在丽娟的学习,不仅是感知艺术创作本身,背后更蕴含着深层次的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
在一场名为《我受伤了》的课题中,孩子们开始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经历的“受伤”时刻,再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创作过程中,孩子们所展现的思想深度和广度远超大人们的想象:很多“受伤”经历同时也是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诸如校园霸凌、男女平等、社会不公现象、精神疾病、语言暴力等等;
健雄 15岁 《言语的刀剑》装置作品
还有成年人比较避讳且不愿与孩子交流的话题,诸如亲人的生老病死、不和谐的父母关系、家庭环境的骤然变化等等;
关于死亡的艺术创作
以及孩子自身面临的隐性伤害,学习压力、父母压力、同学压力……
文浩对于被“束缚”、被“限制”的思考
艺术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美感的视觉体验,更是多元化的、深层次的、引人深思的。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寻找自我、挖掘内心,是找到未来“我”的关键节点。
对“受伤”课题的探讨过程,本质上是引导孩子进行向内探索、和心灵对话的过程。通过思考自己的伤害和困扰,孩子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和价值观,培养情绪管理和情绪表达的技巧。
走进内心进行自我探索
“鸡娃”浪潮下的孩子有越来越多物质的满足,却开始越来越多地失去心灵的满足。
北大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副主任许凯文提出的「空心病」概念,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种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让许多青少年感觉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空虚和迷茫,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因此,在丽娟的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重视孩子的内心表达,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产生自驱力,去对抗情感的消极与虚无。
丽娟学生对于“压力”的思考和探索,父母“为你好”的话语其实也是一种隐藏的言语暴力,是对孩子自我一种束缚。
每年,丽娟还会开设专门的圣诞节艺术拍卖会,完全按照正式的国际标准拍卖流程,孩子们体验到了从创作到装裱再到拍卖的整个艺术链条,亲眼看到了如何将创意转化为具有实际价值的艺术品。
2023年圣诞节拍卖现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已经顺利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的棠棠,曾经是个专注力没有那么强的孩子,但在丽娟开展的一次“圣诞作品拍卖会”上,她的作品拍到了189元。
这个数字对棠棠来说意义非凡,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自己“被看见”和“认可”,并且自己也能创造价值。
棠棠设计的蛋壳灯被丽娟老师拍下并收藏
丽娟开放、鼓励的氛围见证了孩子的每一次微小进步,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滋养着创造的自信。此后面对新的项目课题,棠棠不再感到局促,而是自驱地完成每一幅作品,沉浸在自己的心流中。
这种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状态一直伴随着她,8年级时,她就能独自完成一家人美东自驾旅游的行程表;高中时,她就能用自己的创作和设计赚钱,帮助贫困的孩子。
棠棠的艺术创作-雕塑、绘画
进了普林斯顿后,她往返中美的机票都是自己赚出来的——这或许就是从小了解到了自己创造力的价值。
棠棠为朋友家的厨房画了一扇窗
在很多人眼中,丽娟就像一座桥梁,在艺术和孩子的真实生活建立了微妙的链接。看见情感的价值,触发创作的激情,才能有效激发孩子内在的自驱力,而这种能力往往受益终生。
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说:如今,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却很多。艺术从来不是艺术本身,而是整个人生观的再塑造。
在丽娟看来,一条完整的艺术培养路径,不仅着眼于孩子未来院校的规划,更要通过日常的引导培养他们对未来工作、生活所必需的创造力、跨学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更关乎孩子们一生的幸福感。
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瞬间
2024年丽娟实验艺术8月、9月探校季即将开启~
北上深航8家校区均可报名!
如果您也对实验艺术充满兴趣,
希望带孩子亲身体验3小时的专注创作,
感受反常识的顶尖艺术课堂,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预约探校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