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硅谷精英:原来,学神如此“鸡娃”!
我每年都会给两个昔日在美国的室友发邮件聊聊一年的近况。
今年除了常规的内容外,我还特意在邮件最后以BTW的形式问了几个跟“鸡娃”有关的问题。
没成想,原本的“随口一说”竟然喧宾夺主地成了我们三人今年邮件来往的主题。
我在8月8日发出第一封邮件,但一直到昨天,竟然还没聊完。
今天的文章就把其中一些有趣的内容提炼出来,分享给大家。
为了保护隐私,我在叙述的时候不会太详细,避免对号入座。
学神本尊
老套路,为了显示一下学霸有多么“霸”,肯定得先吹吹他们学生时期的辉煌历史。
我这两位室友都是毫无争议的学霸,清华本硕,就读于电子系,留学圈里称作double E。
他俩一个北京人,一个南方人。
北京那位称作M君吧。关于他的履历,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我从小到大上的学跟高晓松一模一样。
南方那位称作W君吧,刚好跟M对称。他高考的时候是市理科状元,全省前10名。
我自己念书的时候虽然不算认真,可是也觉得自己算是个小学霸,但跟他们在一起的,真的是妥妥的智商碾压。
例子就不多举了,说起来都是伤心泪
博士毕业后,M君一直混迹学术圈,几经辗转后回到清华当教授。
W君则直奔硅谷,任职于某芯片巨头,经常在全球各地出差。
从世俗角度看,他们都是学霸,都已出人头地。所以他们对鸡娃的态度,在许多普通人看来或许未必有太多的借鉴意义。
但我觉得其中的一些内容确实很值得深思,所以简单汇总如下。
学神二代
先说清华M君,虽然身处海淀,但似乎不算鸡:
小学前,孩子一直上国际幼儿园,目的是把英语基础打好。
小学么,想都不用想都知道是哪所公立学校。
但没有英语环境,因此周末安排了外教课,尽量保持语感。据M君自称英语挺好的,“估计扔到欧美生活没啥问题”。
M君业余时间酷爱钢琴,在美国的时候经常自己找琴房练琴。
于是,子承父业,学琴也成了他主抓的项目。孩子除了每周上钢琴课外,他还会每天陪孩子练琴:“8岁大约4-5级的水平吧。”
M君曾是清华健美队成员,但孩子体育薄弱,没啥体育特长,但一直在寻找感兴趣的领域。目前还是比较佛系地游泳、打羽毛球、跑步。
据说学习不太认真,虽然需要多督促,但也没有额外的补习班。
再看硅谷W君,虽远在大洋彼岸,但所处的环境,确实与我们从网上看到的许多报道类似:
按照他的说法,美国本没有鸡娃,但亚裔数量占优的湾区已经沦陷,鸡娃文化蔓延到全美指日可待。
不光东亚移民鸡,印度裔同样如此,甚至连湾区的欧洲移民和传统美国人也都在不约而同地鸡娃。
不过,终究还是没有国内卷。
据说,本科都要开始取消SAT考试成绩了,以后大学录取的标准都不确定。所以间接缓解了鸡娃的程度。
W君的孩子过去三年试了不同体育项目,包括足球、网球、游泳、滑雪、击剑、跆拳道,目前发现对滑雪最感兴趣,但兴趣时起时落。
课外知识学过中文、象棋、绘画和数学。开学马上二年级,大概每个礼拜就是周末网球和游泳,冬天个2-3星期去滑雪。然后周中上中文和数学。
“鸡娃”反思
我在邮件里以BTW的形式给他们两个提了一个问题:
在你们这些曾经的清北学霸看来,如今的“鸡娃”到底有多大意义?尤其是对普通人而言……
清华M君原话如下大致如下:
这是我也感到困惑的问题。
现在内卷的太厉害,作为家长不可能不焦虑。
我目前的感觉是,要恰当的“鸡”,但不要盲目。
如果不“鸡”,短期来看,孩子不容易获得信心和成就感,因为很可能身边大量的孩子都有一技之长。
从长期来看,“野生长大”的孩子在求学、求职的过程中,大概率会处于劣势。
但如果盲目“鸡”,导致孩子每天花大量时间应付各类课程,势必会压制他的创造力,甚至影响孩子的性格。
在未来某天机械性要求撤销后(比如考大学),可能会陷入内驱力真空的状态,随波逐流。
我觉得“鸡娃”的最佳状态是能培养孩子对知识的热爱、自驱力、做事的持久性、责任感等等。
如果比较幸运,可能帮助他找到未来贯穿一生的爱好,甚至职业。
但在““鸡娃”这一点上,我做的不好,没有花太多的心思。希望听听二位的意见。
我觉得培养孩子有一个好心态很重要。身心健康比啥都强。
我身边有些清华教授都是学霸、高知、被鸡成功的典范了,但其实过得并不幸福,至少表面看起来苦大仇深的,不觉得他们幸福。
硅谷W君原话大致如下:
我这确实见过一些天才型娃。这些娃不用家人鸡,他们出生自带这些。
我见过一些娃在某些方便确实天赋异禀,比如唱歌很好,或者体育特强。这些娃的家长当然就顺其自然的鸡。
然后还有就是一些非天才型,但是各方面素质都不错的娃,这些娃的家长心心念念娃要往哪个方面培养——多学钢琴,还是多学中文,还是多练练体育,还是学习一些唱歌,跳舞等表演方面。
再有就是平常的娃,不笨,能学,但是比天才型同龄人来得慢。这些家长心态摆不正的话就会给整个家庭带来一些负面情绪。
总体来说,我赞同M老师的说法——以培养小孩兴趣为主。搞清小孩兴趣之后顺着他们鸡。
我自己在职场的体会也是一样。自己有兴趣,愿意钻研的人往往提升的比较快,跟聪不聪明,学历都关系不大。
另外一点就是我特别觉得小孩跟人打交道的能力很重要,不然以后发展方向会窄一些。最后,小孩锻炼身体很重要,养成一辈子锻炼的习惯比小时候的成绩更有帮助。
我的总结
话题是我挑起来的,所以总结自然也得我来干,看了他们的回复,我给出了如下的总结:
看了二位的来信,总结起来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
学习不是唯一的出路,找到任何一个孩子喜欢且有天赋的领域,然后顺水推舟推下去是最好的。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大家的眼光普遍放得太窄,唯学历论这些年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
你们两位高知的视野或许比我开阔一些。
但从我这一介布衣的角度来看,学习好当然很好,但学习不好确实也没什么大不了。
不说非要像你们这样考上清北,至少也得上个985大概才能纯靠学历给自己争取更好的未来。
至少从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来看,除非毕业于顶尖高校,那样大概率确实会有一个不错的下限。
否则,如果只是普通本科,甚至勉强一个211,最终的人生之路真的不一定比没考上大学的同学更顺畅。
其他许多方面的能力确实在日后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我记得我小时候,社会舆论就说:以前的社会,没有学历还行,以后不行了,是知识经济时代。
但是当我成年后,回过头来看,“没有学历还行”这句话却依然适用。
尤其是现在AI这么强悍,机器无法替代的人际交往能力更显得重要。
锻炼身体就不用多说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身体,干啥都白搭。
One more thing
最后,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我还有一个问题挺好奇:你们都是清华学霸,假如自己的孩子达不到你们的高度,心理是怎样的感受?
或者当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表现出你们当年那么优秀的素质时,心理又是什么感受?
清华M君的回复是:
我真的无所谓,我的人生也不甚理想,压力很大。我倒是希望孩子过得轻松一些,真正的享受自己的事业,而不是像我这样盼着退休,哈哈哈……
硅谷W君最近出差在外,再加上有时差问题,截至发稿,还没有回复这个问题。
写在最后
说实话,凭我对他们俩的了解,答案都在意料之中。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他们所表现出的状态,也很符合每个人所处的社会阶层和掌握的资源。
在上面这些问题上,我认为没有好坏,更无所谓对错,只有合适与否。至少从我的角度来看,这都很适合他们。
请一定注意我的用词,我说的是“适合他们”。
至于这些方法和态度是否适合屏幕前的你,需要你认真审视自己的现状。
教育问题的玄妙之处在于,没有任何一条路径可以完全复现,所以无法控制变量进行对照实验。
但有些东西是共同的,就像我在总结里面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些基本逻辑一定是不变的,但具体该如何落实,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清华M君在邮件里还提到一句话,我认为很适合放在文章最后做结尾:
总之,父母不鸡,也要是经过反复权衡、科学选择后,有意识地不鸡。
而不是因为不负责任,懒得多管,随口找个理由不鸡。
你get到了吗?
《留学字典》原创文章精选
分享·留学圈
CMU发布最新本科毕业生起薪报告| CMU公布国际生人数,中国第一 | 多名学生史无前例的秒拒哈佛录取通知书 | UCLA、UCSD中国留学生人数下降50%? | MIT就业报告,金融保险业年薪22万刀,远超计算机 | 上海储备人才招录,留学生限制引人关注
数据·申请季
八大藤校录取情况 | 北京头部高中美本申请汇总 | 上海头部高中美本申请汇总 | 广东头部高中美本申请汇总 | 斯坦福大学最新录取 | 加州大学公布中国百所高中录取数据 | 剑桥大学录取数据 | 牛津大学录取数据 | 哈佛、MIT、耶鲁早申成功案例 | 哈佛waitlist转正数据
教育·看世界
中国研究生起诉佛州政府 | 赴美签证数据回暖 | 骑单车横穿美国 | 留学生家底:1/3家庭年收入超百万,半数家庭美本预算200-300万 | 美国移民局留学生新政,OPT可就职初创公司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