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这3句话的家庭,孩子很难自卑
作者 | 天雅
责编 | 陈沉沉
最近,看了《奇迹男孩》,过程流了几次泪。
影片主角奥吉,因天生脸部畸形,一直呆在家里戴着头盔生活——
这不仅成功防止了他的模样吓到别人;
同时也完美隐藏了他内心的脆弱自卑。
直到10岁那年,妈妈坚持将他送进公立学校上5年级,接受现实的考验。
影片真正发人深省的,
不是奥吉在学校历经重重挑战,最终被授予荣誉勋章的励志故事;
而是,
当一个孩子在成长中被自卑裹挟、被朋友背叛,或被校园霸凌时,
他需要获得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度过生命中最黑暗的时期?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父母必看的教育类电影,它完整地诠释了:
什么样的家庭,能养出不自卑的孩子。
这个过程,离不开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阐述的,关于孩子成长的3层需要:
理想化客体需要:
我愿意无条件陪在你身边
理想化客体需要——
指孩子在成长中,尤其是沮丧或恐惧的时候,
需要与有力量的他人相联结,获得被支持、被安抚的体验,从而产生安全感。
比如一个2岁孩子磕碰到头了,哭着跑向妈妈——
这就是孩子向妈妈寻求理想化客体的需要。
当妈妈温和地抚摸拥抱孩子,亲吻他的额头,孩子很快就恢复平静,甚至额头也感觉不到疼了。
是因为妈妈有魔法吗?
当然不是。
这一种典型的日常互动,其实就是——
父母发挥理想化客体的功能,给予孩子力量,安抚了孩子内心的恐惧。
通常来讲,理想化客体的功能体现在2个方面:
其一:以陪伴者姿态,
给幼小的孩子提供安全、支持的功能。
影片中奥吉的妈妈,一直梦想成为儿童读物插画家&美术老师。
奥吉出生时,她只差一篇论文就能拿到硕士学位了。
但为了儿子,她选择了暂停学业——
随后10年里,她全方位照顾奥吉成长,陪伴他做了27次脸部手术,教授他各类学科知识。
但她并没有放弃画画,且她画的每一幅画作,主题都是奥吉。
用女儿维娅的话来形容:
“弟弟就是妈妈心中永恒的太阳。”
在妈妈无微不至的陪伴下,奥吉健康地成长,并爱上了科学,梦想有一天成为宇航员。
直到10年后,奥吉开始到学校上学,妈妈才回归学业,继续完成硕士论文。
其二:以保护者姿态,
给痛苦的孩子提供平静、安抚的功能。
奥吉正式上学第一天,被班上同学嘲讽为“小丑”“怪物”,没人愿意跟他玩。
晚上回到家,他躲在头盔里闷闷不乐,不肯吃饭。
妈妈温和地劝他摘下头盔,与之交谈——
奥吉:我为什么长得这么丑?
妈妈:你一点也不丑,奥吉。
奥吉:你是我妈妈,被迫无奈才这么说。
妈妈:正因为我是你妈妈,我最了解你,所以我说的话才最算数。
奥吉:因为我的长相,没人愿意和我说话,他们会一直这样吗?
妈妈:我不知道。
沉默半晌,妈妈坚定且温和地看着奥吉:
“亲爱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有印记——
你第一次手术时我长了这条皱纹,
你最后一次手术时我长了这些皱纹。
心灵这张地图,给我们指引前方的道路;
而外貌这张地图,则记录我们走过的路途。
它从来都不丑陋。”
听完这番话,奥吉终于放下自我攻击,笑着与妈妈相拥。
从中不难看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如果父母能够无条件陪伴孩子,予以保护,孩子就会获得基本的安全感。
它能够帮助孩子忍受并转化各种不良情绪,比如焦虑恐惧、挫败悲伤等,令孩子重新获得力量,恢复稳定。
这,就是满足孩子「理想化客体需要」的重要性。
镜映客体需要:
我喜欢看到你真实的样子
镜映客体需要——
指孩子在成长中,尤其是他展现某些特质的时候,需要有人给予肯定,令他获得自我价值感。
比如,孩子第一次弹出完整的钢琴曲,兴致勃勃地向父母展示新技能——
这就是孩子向父母寻求镜映客体的需要。
当父母耐心地聆听,并予以肯定和赞许,孩子就会主动加强练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这个过程,父母无需介入教授孩子技巧,而是需要:
发挥镜映客体的功能,映射孩子的内心想法,回应他的内心需求。
通常来讲,镜映客体的功能体现在2个方面:
其一:以“镜子”姿态,
映射并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
影片中,奥吉出于自卑,很长一段时间都将自己隐藏在头盔后面,不敢以真面目示人。
有一天,爸爸悄悄将头盔藏了起来,以此促进儿子勇敢面对自我。
奥吉知道真相后,有些恼怒,冲爸爸吼:
“爸爸,那是我的礼物,你怎么可以将它藏起来呢!”
这时,爸爸捧着奥吉的头,坚定且温和地看着他:
“奥吉,请不要生气,
你一整天都不摘头盔,我都看不到你的脸了。
我想看你的脸,虽然你不喜欢它,但我喜欢。
那是我儿子的脸,我想看我儿子的脸。
你能原谅我吗?”
那一刻,奥吉的情绪终于平静下来,向爸爸微笑着点了点头。
爸爸发自肺腑的欣赏与接纳,既稳稳接住了奥吉的自卑与羞愧,也引导着奥吉一点点走向自我接纳。
其二:以见证者姿态,
看见并欣赏孩子真实的进步。
正式上学前一天,妈妈带着奥吉去学校注册。
心高气傲的同班同学茱莉安,屡屡出言讽刺奥吉。
当天晚上,奥吉在餐桌前一边吐槽茱莉安,一边诚惶诚恐,担心未来在学校遭受不友好对待。
爸爸附在他耳边悄悄说了句:“奥吉,要是有人欺负你,你就欺负回去,谁都不要害怕。”
一开始,面对同学的嘲笑与中伤,瘦小的奥吉只是默默忍受,不敢反击。
直到有一次,在遭受一群高年级同学霸凌时,奥吉为了保护朋友,果真跟对方打了起来。
当他自豪地把受伤的手臂展示出来时,爸爸一脸震惊:
“你赢了吗?我有种感觉你可能打赢了,对吗?”
奥吉:是的,不仅如此,那帮人还是7年级的。
爸爸:非常酷!
从那以后,奥吉从敢怒不敢言的受害者,变成了自我捍卫的反抗者,既保全了自己,也赢得了尊重。
从中不难看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如果父母能够全然接纳孩子的样子,看见孩子的价值,孩子就会获得自我价值感,形成自信。
这份自信,能够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接纳和自我保护,从而愈加坚定、勇敢地探索未知世界。
这,就是满足孩子「镜映客体需要」的重要性。
孪生客体需要:
我和你一样,也会难过
孪生客体需要——
指孩子在成长中,尤其是他被排斥的时候,需要体验到与他人的基本相似性,获得归属感。
比如,
弟弟会嚷着要买跟哥哥一样的超人玩具,妹妹会嚷着要穿跟姐姐一样的粉色裙子;
即便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也会主动与同龄人保持一致,一起交朋友一起玩……
这就是孩子向外界寻求孪生客体的需要。
这个过程,父母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适度放手,授权孩子向第三方寻求联结。
孪生客体的功能,有助于孩子融入同龄人团体,使之不再孤独。
影片中,妈妈明知道奥吉去到外面,必然会因为长相问题遭受他人异样的眼光。
但她还是毅然决然将儿子送去了学校。
因为只有在学校,奥吉才有机会接触同龄人,满足自己的孪生客体需要。
果然在那里,奥吉交到了生平第一个好友杰克,两人玩得非常开心。
但好景不长。
在万圣节当天,奥吉兴致勃勃地跑去学校找杰克,却无意间听到杰克正在背后讲自己的坏话。
奥吉伤透了心,躲在房间不肯出来。
这时,姐姐维娅走了进来,温和地坐在弟弟身边。
奥吉:我讨厌学校,讨厌!
维娅:奥吉,其实我也很难过。
奥吉:难过?大家会躲着你走吗?会说你有细菌吗?
维娅:不会。
奥吉:我只有杰克一个朋友,所以别拿你和我相提并论,行吗?
维娅:行。你注意到米兰达最近没来我们家吗?
奥吉:怎么啦?
维娅:她暑假参加夏令营了,现在她不喜欢我了。
奥吉:为什么?
维娅:因为上学就是这么糟糕,人也是会变的。如果你想当普通小孩,就免不了遇上这种事情。所以,现在我们是同病相怜的好朋友了。
从姐姐真挚的眼神里,奥吉获得了情感的归属与共鸣——
原来,姐姐也跟自己一样,被最好的朋友“抛弃”了;
原来,自己并非孤零零一个人!
那一刻,他终于开始释怀,并放下戒备,跟着姐姐一起出去玩了。
当从姐姐这里获得了孪生客体的美好体验以后,奥吉逐渐将它泛化到与其它同学的关系中,收获越来越多的朋友。
从中不难看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如果能够跟同龄人产生深度联结,就会获得一种心理归属感。
这份归属感,能够帮助孩子走出孤独,在新的关系中变得愈加真实、从容且完整。
这,就是满足孩子「孪生客体需要」的重要性。
写在最后
一个理想化客体,在他幼小时予以陪伴,形成力量; 一个镜映客体,在他受挫时予以涵容,形成自信; 一个孪生客体,在他孤单时予以联结,形成归属。
作者: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绵羊倾诉APP倾诉师。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今晚8点,刘颋颋育儿专场直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