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脊
“我没事”这3个字,似乎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亦或惯性回应方式。这一切都可以理解,身为一个成年人,我们需要变得成熟稳重,避免过度情绪化。一来可以维护自己在人前的完美形象,二来可以少给他人添麻烦,维持关系和谐。不过,如果「否认情绪」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势必会充满压抑,无法坦然做自己。于是,我们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如暴饮暴食、跟伴侣争吵、摔东西,变相发泄情绪。“没事,我很好啊!”他从小性格温和,学习用功,在亲戚眼中是个没脾气的孩子。很多时候,父亲在外面做生意不顺,每次回家摔东西、拿表弟出气,他都能一副没事人的模样,还替父亲收拾善后。这周,表弟在学校跟同学发生肢体冲突,还是他主动打人家。于是被家长领回家,还受了警告。表弟性格内敛,连说话也不敢大声,怎么可能惹事生非呢?以前在学校里,他都是内敛随和的人,但最近半个学期以来,特别容易跟人起矛盾。有时候别人拿他东西,跟他闹着玩,他突然就较真起来,一言不合就动手。毕竟,从小跟表弟关系要好,我决定找他探讨其中缘由。表面上,他一如既往当作没事,不屑跟父亲怄气,随便父亲怎么骂。其实呀,他对父亲积压了深深的愤怒,又不敢反击,只能回到学校才发泄出来。自从上了高中,他有严重的学习焦虑又不能表现出来,便会咬自己的手臂。这下我才知道,原来,表弟是个习惯「否认情绪」的人——在家里,他不敢跟父母对抗,伪装成一个“我没事”的好孩子;在学校,他以前也性情随和,伪装成一个“我没事”的好学生。
可是高中之后,他的自我意识慢慢成熟,在遭受父亲愤怒和学习焦虑两种情绪围攻之下,终于绷不住了。直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导致了伤害自己、跟别人动手的极端行为,最终,不仅自己的行为表现消极,还影响了跟父母、同学的相处。
为什么我们都在「否认情绪」?
爷爷会说:“应该拿出男子气概来,大胆一点!你爸小时候还把蜘蛛当玩具呢。”其实,他内心真实的感受并没有被肯定和看见,而是被“正面语言”所覆盖:我是男孩子啊,我不应该害怕。表弟的感受是委屈的,他只能假装“勇敢”把恐惧掩盖下去。他爸爸狠狠斥责:“你烦不烦啊,看见小虫子都大惊小怪,它能把你吃了不成?”这两种恐惧的夹击之下,他干脆表现出“破罐子破摔”的态度:蜘蛛来就来吧,无所谓了。他终于不再哭闹,只装得像个男子汉,以求父母早点把他接走。他顿时哭红了脸逃到客厅,正好邻居在作客,大家笑他怂包。他闹得更大声了。在表弟成长过程中,长辈还重复说这件糗事,用以开玩笑。尽管他们是无恶意的,但在表弟心里,却是一次一次加深羞耻感。除此之外,在整个成长过程中,表弟向父母表达情绪时,都受到了“泼冷水”。他身体不舒服、难受,但父母认为是装的,不给请病假;最终,表弟“装”成一个性格温和的人,用自认为合宜而成熟的「理性」,来将自己封闭。如果情绪能被养育者抱持与接纳,Ta也会很充分地流露情绪。如果情绪未被正面肯定,而是被忽视、打压、羞辱时,Ta就会认为:情绪是一件“坏事”,会让我丢脸、难受,也让别人疏远我,我不承认它就好受一些了。当然了,我们作为成年人,有时候不得不将情绪藏起来,才能把事情做好。特别在遭受打击时,否认情绪、保持理性,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正如电影《万里归途》中,“女强人”白婳参与紧急撤侨行动。其间她听说丈夫去世的消息,没有流露半点悲伤,依然坚毅而有担当地带着同胞撤退。直到行动完满结束,她抱着丈夫的骨灰在飞机上,才嚎啕大哭地将情绪释放出来。否认情绪,是一种「用理性支配行为、不被情绪干扰」的能力。可是,如果长期地用“我没事”堵塞情绪,会有什么问题呢?我们压抑情绪,体验层面上,是隐藏、扭曲、扰乱内心感受。被父亲斥骂的委屈、学习焦虑、对长辈厌恶……他把这些情绪都揉成一团,发泄到同学身上。屏蔽情绪的人,非但没让自己好受些;反而用扭曲的状态,割裂了跟别人的联结。即便他有时尝试表达,又会用「正面」的语言来掩饰,如“我很好,别想太多”。最终,情绪会变得糨糊一样,只觉得内心难受,表达不出来,形成持久的压抑。我想跟当下的关系分离,逃到另一个安全环境中,并采用防卫的方式养精蓄锐;直至有足够信心,再行动。而否认恐惧,就是逼迫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下,比如,害怕社交的人强行沟通,会留下心理阴影。此外,情绪是一种信号,它请求你跟别人暂时「分离或联结」——一旦这些需求被忽视,我们就没有充分感知当下的状态,从而导致情绪内耗。因此,当他看同学不顺眼时,或者在别的事上受到冒犯时,就会把别人当成父亲的替代品,发出愤怒。再看表弟的父亲,也是“在外情绪平和、在家喜怒无常”的典型。但这几年受疫情影响,店铺屡屡停业,债务高抬,焦虑又苦恼。于是每次回家,面对老婆孩子,便会以情感虐待的形式发泄:经常批判他人、总是有所不满、完美主义、好斗成性、爱争论、爱挖苦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所以呀,为人父母,我们承认自己的情绪并自然流露,这本身也是了不起的养育。综上不难看出,暂时「否认情绪」,我们确实能很好地应付一些事情。但始终,要将它指认和表达出来,像《万里归途》中的白婳一样,才能避免情绪内耗,达到完整而健壮的自我。指认你的情绪“这种感觉太好了吧,我想一直处于这种状态,并且感染身边的人。”我好像被朋友冒犯了,他们拿我开玩笑,我不能假装坦然;我对工作很焦虑,因为感觉自己做不到,又或者怕别人失望;这样做,是为了通过情绪,确认你对当下人、事、物的感觉。从而觉察到:我究竟想跟外界暂且分离、保护自己,还是可以进一步联结?接下来,我们表达情绪的同时,更注重肯定其需求,如——当你被父母管太多,又不敢轻易表达情绪,可以这样说:我内心需求是:我想支配生活空间,追求不被打扰的样子,却失控了。
表面上,我们的态度仍然温和,但情绪受到了指认,需求被表达出来。很多经常否认情绪的人,归根到底,只不过想呈现一副合宜而成熟的样子,跟别人相处圆融。当你对情绪宽容一些,坦诚接受自己是个这样的人,并表现出来。同样,你跟一个脾气暴躁或容易悲观的人相处,也会理解对方的情绪。如此,双方可以带着充足的心理预期,建立更有弹性的关系。
最后的话
武志红老师有一句话:尊重你的感觉。
可很多时候,我们连最基本的感觉——情绪,都是模糊的。而且,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过,世上最难的事,是认识你自己。甚至有人强调,“我是个没有情绪的人”,并引以为傲。如此,虽然能情绪稳定地生活,但到头来,怎么取悦自己呢?所以啊,尊重你的感觉,不妨从给情绪命名开始。END作者:梁脊。责编:天雅,陈沉沉。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你是否也习惯了隐藏情绪?
不敢表达真实感受,
总是压抑自己的需求,
努力迎合别人的期待,
常常陷入自我攻击......
其实,这些都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的表现
⏰今晚8点,来听听张雅萱老师分享
如何打破「我不够好」的魔咒?
📣干货分享➕福袋抽奖
📣直播无回放!点击下方【预约】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