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喜迎二十大!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有望成为关键词

喜迎二十大!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有望成为关键词

财经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刘明 莫琳 曹雯璟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跨越式增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GDP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上升到超过18%,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圆满收关。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临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将如何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光明未来。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大成基金副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鹏扬基金总经理助理、首席经济学家陈洪斌,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邵宇,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等多位经济学家

展望未来,受访经济学家表示,中国经济将从原来的高增速迈向高质量发展,从传统的旧经济动能向新经济转化,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也是未来发展的需要。

大成基金副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姚余栋


鹏扬基金总经理助理、首席经济学家  陈洪斌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管涛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  邵宇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郭磊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魏凤春


宏观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中国基金报:过去10年中,宏观经济领域中哪些变革和成就令你印象深刻?

姚余栋:过去10年中宏观经济领域最大的变革和成果是我们成功完成了从旧经济到新经济的转型。经济体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生产性第三产业为主,逐步转型为由高质量的第三产业驱动,由传统的人力导向的制造业向高新技术转化。我们逐渐从传统的旧房地产模式转向新的更加绿色的发展模式。这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市场不断发展完善,成功创造出以内循环为主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体。

魏凤春:过去10年取得的主要成果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更加充分,更加平衡,为下一步的经济发展打好了基础。

陈洪斌:过去10年,我国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不仅是量上快速增加,更多是质的提升。宏观经济领域在过去10年中实现的变革和取得的成果很多,其中印象深刻的有:

第一,科技创新进入快车道。我国的高铁、5G通信、新能源等技术世界领先;航空航天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大飞机研制、试飞成功,“嫦娥”月球探测器、“天问”火星探测器、“天宫”空间站等相继发射升空。除此之外,“中国芯”、“北斗”导航等均取得骄人成就。科技创新全面塑造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我国朝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迈进。

第二,“一带一路”不断延伸拓展,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经济增长增加了新动力,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了新平台。中国与相关国家在国际贸易、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合作等方面硕果累累。

第三,消除绝对贫困,民生达到新水平。作为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的大国,中国摆脱了绝对贫困,为全世界消除贫困做出巨大贡献,并为世界提供解决贫困问题的“中国方案”。

管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至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跨过100万亿元大关,2021年突破110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80976元,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接近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值。在全球经济深度衰退的2020年,我国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2021年建党100周年庆典上,总书记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圆满兑现了党的十六大、十八大的承诺。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脱贫攻坚圆满收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2013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创新扶贫工作机制。2015年,党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要求。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近1亿人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成就举世瞩目。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虽遭遇疫情影响,我国依然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这个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邵宇:过去10年,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不仅引领中国经济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也带来宏观经济领域的伟大变革和重大成果,我认为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引中国经济迈上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为安全的发展道路。具体来说:

(1)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达年均6.5%,连续多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国。我国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上升到超过18%。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2)经济效率显著增强。“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天问”落火、“羲和”探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十年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十二位。创新活力的充分迸发,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中国经济的效率明显增强。

(3)经济发展更加公平、可持续。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趋于缩小。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6300美元提升至2021年的1.25万美元,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迈出新步伐,生态环境状况实现历史性转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4)经济安全保障有力有效。我国粮食生产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超过41亿吨标准煤,基本形成了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基础软件、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步伐加快,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郭磊:第一,中国经济先后在多个领域推动了结构调整,优化了经济结构,降低了系统性风险。

第二,中国初步推动了产业基础高级化,在新能源、新能源车、集成电路等一系列产业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及产业补短板。

第三,中国利用“工程师红利”的内生优势,初步建立了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激励机制。

金融供给侧改革
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体系

中国基金报:过去这十年,我国经济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由2012年的11.4%上升到18%以上,我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地位得到巩固提升。这十年来,金融领域的最大亮点是什么?

姚余栋:注册制改革的成功可以说是近些年金融领域一大亮点,这一改革让更多优秀的创新型公司可以快速得到融资,加速投入到核心技术的研发之中,得到快速发展。这一改革也加强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通过市场力量筛选出最优秀的公司,对金融领域的长期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魏凤春:金融领域最大的亮点是对金融进行了新的定位,金融供给侧改革提到了议事议程,进行了新的战略确认,金融对产业的转型起到了强大的助力作用,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陈洪斌:十年来,金融领域发生巨大变化,金融供给侧改革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金融结构不断优化,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需求的适应性大幅提高,直接融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明显提升,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匹配度增强。

邵宇:这十年来,我认为金融领域的最大亮点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断增强。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来说,过去十年,我国银行贷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3.1%和14.7%,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保险深度从2.98%上升到3.93%,保险密度从1144元每人上升到3179元每人,大病保险制度从2012年建立以来已覆盖12.2亿城乡居民,农业保险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从2012年的0.9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4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5.5%和14.9%,大大高于贷款平均增速。

从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来说,十年来我国股票市场规模增长238.9%,债券市场规模增长444.3%,两个市场均位居全球第二,股票市场投资者超过2亿,为服务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大力健全多层次市场体系,推出新三板、科创板,设立北交所,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大幅增强。实体上市公司利润占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的比重由十年前的23%增长到目前的接近50%。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总资产十年间增长5.5倍,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目前为27万亿元,十年增长了8.5倍,行业实力大幅增强。

金融业助力宏观经济转型


中国基金报:金融业作为创造过去十年非凡成就中的一员,在哪些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姚余栋:在创造伟大成就中,金融业承担着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任务。通过金融市场,成功地将资金流动到能创造价值的企业的手中,帮助大量中小企业成功融资,从而成功扶持有潜力、有创新力的实体企业蓬勃发展。比如公募基金作为其中一员,激发了二级市场的活力,通过权益类产品支持广大上市公司,通过固收类产品促进债券融资的发展。故总体看来,金融业在助力宏观经济转型、高质量经济发展上有着重要贡献。

魏凤春:金融业最大的贡献是传统金融的稳定性进一步强化,有力化解了系统性风险。同时通过资本市场的变革,特别是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有力地诠释了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陈洪斌:金融业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在以下方面做了贡献。首先,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过去十年,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背后是大量投融资需求,金融对制造业、信息产业和科学技术等重点领域的支持持续增强。其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增加对薄弱环节支持。涉农贷款平稳增长,精准扶贫贷款助力脱贫攻坚战,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扩面、降价”。

管涛:金融与经济齐头并进。我国金融业总资产水涨船高。2022年二季度,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407.4万亿元,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367.7万亿元;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13.1万亿元;保险业机构总资产为26.6万亿元。而在2011年底,我国银行业机构资产总额仅为113.3万亿元。同时,我国资本市场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体系。股市和债市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直接融资比重有所提高。2019年7月,科创板正式开市交易。2020年8月,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顺利落地,资本市场存量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2021年11月,北京证券交易所揭牌并正式开市。

金融业双向开放再上一个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稳慎推进,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自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至今,人民币已经成为境内第二大涉外收付货币、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储备货币和第八大外汇交易货币。2015年底,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批准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成为第三大权重货币。这不仅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新兴经济体国际话语权加强的重要标志。2022年5月份SDR定值重估,提高人民币权重,是对人民币国际化新进展的国际认可,也是对中国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与发展的激励。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也在有序推进。2014年“沪港通”、2016年“深港通”和2017年“债券通”相继开通,2019年“沪伦通”正式启动,2021年“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启动。2019年,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限制全面取消。受益于此,人民币股票和债券资产先后纳入全球主要指数,充分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保持金融市场开放和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信心。

邵宇:金融业所做的贡献体现在几方面: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增强。2012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速10.8%,与名义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稳健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余额位居世界前列。坚持创新驱动,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较十年前增加了近七倍。增强金融普惠共享,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过20万亿元,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过5000万户。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央行不断强化数字经济时代的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稳妥推动数字人民币研发和试点,全面升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完善全球最大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健全公司治理,中小银行农信社深化改革。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取得重大进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资本市场改革全面深化,基础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实现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跨越,交易、退市等关键制度得到体系化改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高质量、创新等或成未来发展关键词


中国基金报:你认为,未来5-10年,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可能是什么?

姚余栋:高质量、可持续、全球化。中国经济将从原来的高增速迈向高质量发展,从传统的旧经济动能向新经济转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理念,以绿色经济为中心,遵循面向全世界的开放式发展。

魏凤春:未来5-10年,我认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陈洪斌:未来5-10年,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应该是:“高质量”、“创新”、“安全”、“自主可控”。未来中国经济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上大步前进,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应该包括发展安全,这就需要不断创新,实现更多的科技自主可控,才能让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管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是五大新发展理念,每个方面都很重要,需要在实践中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相对而言,个人以为,创新、绿色和开放将会是未来5至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将是一个持续发展和动态变化的过程。

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层次正在不断提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也是未来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投入快速增加,产出不断扩大,动能茁壮成长。2021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4%,比2012年提高0.53个百分点,已接近OECD国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12位。“十四五”规划将创新驱动单独成章,放在核心地位,可见创新对于我国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中国人一直擅长变压力为动力,转危为机。相信,未来中国必将成为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精彩纷呈的创新社会。

绿色是自然追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我国始终致力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相得益彰、共同前进,以中国之治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当前明确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政策监管主要来自金融监管部门,聚焦于对企业ESG信息披露的强制性规范和对ESG投资的政策引导。2020年,深交所和上交所首次提及了ESG披露,并将其加入考核。2022年二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存量19.6万亿元,规模居世界第一,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未来,中国绿色金融大有可为。

开放是必由之路。中国今天经济社会建设的伟大成就,离不开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稳定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增加了商品对外输出,抑制了全球物价上涨。同时,外需强劲复苏也带动了中国疫后经济恢复。下一步,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才能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能够更好惠及全世界。

邵宇:2021年,《“十四五”规划》正式出台,为我国未来5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遵循。在《“十四五”规划》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仍然贯穿未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全领域,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因此我认为这五大关键词对未来5-10年中国经济仍然是适用的。另外,我认为,还有几个关键词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一是“赶超”。

二是“制造强国”。到2025年,中国将从制造业大国转变成为制造业强国。当前,中国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上下游产业链比较完整,在某些局部领域,如航空航天、高铁、核电、高压电输送等,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未来在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处理好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处理好“硬件”与“软件”关系,重点攻破薄弱环节。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政策发力点集中在基础共性和战略性领域。

三是“老龄化”。未来十年,中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储蓄率下降和劳动力不足等都会对潜在经济增长率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因此,未来5-10年中国经济也应重点关注“老龄化”问题,提前谋划,果断行动,加快改革,确保中国经济未来行稳致远。

郭磊:我理解中国经济应进一步围绕“总量均衡、高端制造、美好生活、普惠发展”。

首先,推动消费、投资、外需的总量均衡和结构协调,确保经济继续实现潜在增长率附近的增长。

其次,以硬科技打造中国“高端制造”的底座。通过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进一步形成具备引领性的产业结构。

再次,用软科技和现代服务业打造中国“美好生活”的底座。消费和服务业的发展对应着生活的丰富和多元化,中国具备庞大的人口存量,城市化的推进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也会带来消费升级。

最后,用适度超前的基建和新基建打造中国“普惠发展”的底座。中央财经委第11次会议指出要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我们理解这一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对于畅通内需循环,改善社会福利,更大范围内推动普惠性发展,都具备重要意义。

金融领域服务实体经济
资本市场应高质量发展

中国基金报:你认为,金融行业作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应该在哪些领域深耕细作,为服务实体经济做出贡献?

姚余栋:金融行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以公募基金为例,其存在进一步激发出二级市场的活力,在帮助广大投资者投资理财的同时,也帮助上市公司将资源更加市场化,为资本市场改革带来更多活力。

魏凤春:金融领域服务实业,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做到在三公的基础上,让企业的价值实现的途径更加清晰。

陈洪斌:金融行业应该在以下领域深耕细作,为服务实体经济做贡献:首先,在符合金融监管的前提下,做出金融创新,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继续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稳定就业,保证经济平稳发展。全国企业数量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从就业吸纳能力看,中小企业提供了大多数的城镇就业岗位。最后,丰富投资渠道和产品,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多元化投资需求,进而实现居民投资需求与实体融资需求的高效匹配。

管涛: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金融的宗旨。金融行业应该回归本源,紧抓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和结构转型,突出重点领域,花大力气在服务“制造强国”、“新市民”和养老金融服务等方面。

金融业应更好服务“制造强国”。中国立足世界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完整的全产业链供应链。金融行业不仅要助力稳链固链,加大对民企和制造业核心企业的信贷支持,还要扶持“专精特新”中小制造业发展。旧经济并不一定是坏经济,一些落后产能过剩产能经过更新迭代、技术升级,同样可以变成新经济、好经济,金融业要进行细分,区别对待不同企业,分类施策。一些未出现或即将出现的科技创新新经济,金融业要为其创造提供容错的机制。

金融业应更好适应经济结构变化。基于城镇化发展规律和人口结构变化,目前最为确定的两个金融直接服务方向就是“新市民”金融服务和养老金融服务。虽然我国城镇化最快的时候已经过去,人口流动规律趋于稳定,但仍有3亿“新市民”面临安居乐业、就业创业、租房买房、孩子上学、老人养老等实实在在的需求,其中不乏优秀人才。搞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是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的需要,也是一个新的金融业务增长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金融在养老领域持续发力,既是养老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金融帮助增加养老保障供给,有利于完善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增强养老保障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也有利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长期机构投资者,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邵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

我认为,金融行业作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为服务实体经济做出贡献,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领域:

(1)银行业方面,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既要体现在总量上,也应体现在结构上。例如,工业、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应保持稳健,发挥对经济的托底作用,也应通过科技贷款、投贷联动等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支持,更好服务创新驱动战略。同时,银行应推动经营理念创新,突破传统业务机制的束缚,开发更多针对性产品及服务,更好支持全产业链、中小企业、科创类企业等的发展,助力产业链安全和中小企业稳健经营、科创类企业成长壮大。

(2)保险业方面,既要积极发挥保险风险保障功能,降低经济运行风险,也要加强保险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例如,通过积极开发各类保险产品,运用保险机制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保险资金也应发挥长期资金优势,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更大作用。

(3)资本市场方面,应全面推广注册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持续加强制度建设。注册制改革试点取得满意成果,下一步应推进全面推广。重点做好入口、场中、出口三个环节全链条监管,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全面升级制度建设,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有效制度保障。

郭磊:现代金融有两大基本功能,一是融资,二是定价。这两大功能对支持实体经济来说,都具备现实的需求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前者可以把高储蓄率转化为高投资率,从而为实体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投融资支持;后者可以引导社会资源流向更有利于创新,更有利于长期经济发展,更有利于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方向,提高投融资体系的效率。

“硬科技”变革最值得期待


中国基金报记者:展望未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你认为还有哪些变革值得期待?

姚余栋:我认为我们可以期待新能源投资的发展对房地产投资等传统项目的替代。随着今年俄乌冲突的发生,能源安全在国家整体安全的作用愈发得到重视,这些关键技术必然需要本土化,故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科技的发展是可预期的。未来以公募基金为首的资管行业,也会作出更多的尝试,通过多种创新产品来更好地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

陈洪斌:未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包括半导体芯片、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在内的 “硬科技”变革最值得期待。

新能源发展带来能源领域的变革,提供了绿色可持续的能源,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飞速发展提升能源自主、能源安全,也为全世界提供了传统能源之外的更多选择,随着全世界能源转型,中国新能源产业也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发展方向,能够提升制造业效率,进一步巩固我国制造业优势地位。未来包括这些领域在内的“硬科技”变革将促进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管涛:2021年,《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提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意见》作为一份纲领性文件,对一些问题做到具体部署,例如推动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债券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对一些问题提供方向指导,例如完善垄断行为认定法律规则,加强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鼓励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总结并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相信今后一个时期内必将建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中国市场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邵宇:展望未来,我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以及数字经济的发展值得期待。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2021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47个国家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达到32.6万亿美元,同比名义增长3.0%,占GDP比重为43.7%。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从增速看中国数字经济同比增长9.6%,居全球第一。数字经济作为宏观经济的“加速器”“稳定器”作用越发突显。结合中国经济的增长动能转换、创新转型和全球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数字经济所带来的变革和发展令人期待。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打造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兴业样本!兴业证券出版《金融创新与思考》文集喜迎二十大!专业机构看好中国资本市场投资机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三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法师男即将喜迎二胎?二十大时光 | 这些地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新举措2022年京东11.11再创新纪录 用实在的消费筑就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量场高精定位和高精地图进入发展黄金期,这些厂商有望成为车厂首选地方动态丨昆明欧美同学会举办“喜迎二十大 同心跟党走”海归回家主题宣传活动成天说要打台湾,你打个金门我看看科技部关于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天堂到了,去天堂的准备下车!李迅雷:二十大报告释放高质量发展信号,指明资源资本配置方向创新一习话丨“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金融博览》│改革与创新是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提示】用方寸喜迎二十大!《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邮票发行国际投行看二十大报告:高质量发展仍是要务,绿色主题机会多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签了字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进部属单位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部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解读二十大丨未来怎么干?看懂二十大报告中的这些关键词喜迎二十大!12家基金公司高管寄语喜迎二十大!七家机构展望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校友活动丨喜迎二十大 跑赢新未来:清华经管EMBA天津校友会亲子接力跑活动圆满举行三个“第一”四个“新”!从二十大报告关键词看中国创新路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谱写首都经济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砥砺深耕 笃行致远丨清华经管EMBA20年:创新引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管理改革引领医药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二十大报告释放高质量发展信号,指明资源资本配置方向学习二十大丨广东欧美同学会:勇毅前行、团结奋斗 为广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月光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信息量巨大!二十大新闻发布会实录!二十大信息汇总!国庆随笔现场直击!2022博鳌干细胞峰会顺利召开 | 规范·创新·转化·共赢——引领中国干细胞产业高质量发展喜迎二十大!12家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和券商机构高管寄语数智底座必备能力一:驾驭新技术,实现业务创新和高效运营|Q推荐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