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玩“羊了个羊”,却玩出了学好数学的真相
01
上个周末,全家出去吃饭,但一路上,憨憨一直都捧着个手机。
那个专注的神情,让我有点不爽!
娃是不是又打游戏了?
趁他不注意,我悄悄溜到娃身后去侦查。
果真,一个熟悉的游戏画风扑面而来……
“这是啥游戏?”,我把手机一把抢过来,然后开始捣鼓。
我就不信了,啥玩意能让娃这么如痴如醉?
儿子告诉我,这叫“羊了个羊”,很难,第2关都过不去……
啥?第2关都过不了?太弱了!
我diss了儿子一番,然后亲自上阵,给他演示一下老爸的实力。
结果,悲剧了!
折腾了半天,第2关我死活都打不过去……
看见我手忙脚乱的样子,儿子忍不住调侃我,“老爸,你不是数学很厉害的吗?怎么这种小游戏也打不过去啊?”
哎,我瞬间无语!
02
第二天,娃学校办了活动,叫做——数学日,里面有很多数学小游戏。
其中有个游戏很有意思。
说工地在建房子,需要孩子测量一下,看看搭的木架子是不是足够垂直?
问题是,没有垂直的三角尺,孩子手里头只有一根绳子……
怎么做呢?当时一帮孩子都有点束手无策。
这时候,有个孩子走了出来。
只见他开始给绳子打结,每隔一个相同的距离就打上一个结,一共搞了13个结。
然后把绳子拉成下面这个三角形:
一条边有3段,一条边有4段,而最后一条边有5段。
这么一来,把绳子拉紧,这两条短边组成的角就是直角,用这个直角就能测量木头是否垂直了!
像下面这样测量木头垂直,也是同样的原理。
这下很多孩子都恍然大悟,这不是勾股定理吗!
画成三角形就是下面这样:
03
回家后,儿子跟我说起那个游戏和那个同学,满眼的钦佩。
“你知道勾股定理是怎么来的吗?”,我冷不丁地给憨憨提了一个问题。
儿子茫然地摇摇头。
“那我跟你玩个小游戏”,一边说着,我一边拿出一叠彩色卡纸。
第一步,剪纸
一开始,我先带娃剪了4个直角三角形,大小都是一模一样。
第二步,拼出正方形
“你能把这4个三角形摆出一个正方形吗?”,这是我给儿子提的要求。
这可难不倒娃,很快搞定。
其中,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a和b,而斜边是c。
第三步,计算面积
“那么中间那块白色区域的面积是多少?”,我继续问儿子。
“Easy!边长是c,那面积就是c2啦!”,儿子不假思索给出了答案。
思路清晰!我竖起右手的大拇哥给他点了个赞。
第四步,图形变换
我又提问,“现在,能不能移动三角形的位置,让空白部分变成两个更小的正方形呢?”
略加思索,儿子开始像下面这样移动绿色三角形。
接着移动了红色三角形。
最后把下面的小长方形平移到右下角。
成了!这下他摆出了两个小正方形,一个边长是a,另一个边长是b。
第五步,再次计算面积
这时候,我又问儿子,“现在两个空白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a2+b2”,他很快给了我答案。
第六关,分析规律
我,“有没有发现这两关里,空白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他再次秒答,“相等!因为正方形木头框和三角形的面积都没变,所以空白部分的面积是相等的,因此c2=a2+b2。”
还没等我问出最后一个问题,憨憨使劲一拍大腿,“这不就是勾股定理吗!”
04
憨憨这下子发现:
看起来那么复杂的勾股定理,原来是这么简单,只要剪剪纸就能证明出来了!
而我也狠狠在儿子面前刷了一把存在感。
虽然老爸打游戏不行,但是论起教数学,还是有几把刷子滴~~~
通过这些游戏,我更是希望孩子明白:
数学,来源于生活。
每一个看似高深的数学定理,都不是数学家们凭空创造的,而是从生活实践中得来的。
如果孩子学会勤思考,多观察,那么他们就能在生活中找到更多数学的灵感。
而如果家长和老师多用生活中的案例去给孩子讲数学,那么孩子对数学也会有更多更深的认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