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乎想象的中国——非遗减贫》
点击上方蓝字“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即可订阅
中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民群众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社会实践,在促进社区、群体和个人实现生产性就业、体面工作、创收和可持续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在非遗减贫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宝贵经验,丰富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内容,为人类利用文化资源开展减贫探索了新的路径。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分享非遗减贫的经验和做法,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
《赤水竹编》
贵州赤水地处中国最大丹霞分布区,因竹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十大竹乡”之一。当地在依托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赤水竹编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通过竹“固碳减排”作用保护了人类共有家园推动了可持续发展。2019年以来,中国有关部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合作,共同实施“赤水竹手工艺可持续生计试点”项目,纳入“非遗+扶贫”支持框架,在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低碳发展取得的实践和经验为中国乃至全球遗产地所借鉴。
《尼木藏香》
藏香是藏文化的代表,复杂的工艺、繁琐的制作流程、精细的勾兑对比、细微的原料选材,是藏香不同于其他香的显著特点。其原料由甘草、藏红花、蛇床子、冰片等数十种珍稀药材,辅以香料而成;加水混合后揉制成团;再经挤制、晾晒、绕线等工序。藏香相传是公元7世纪时由松赞干布的大臣吞米·桑布扎所创,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藏香还具一定的药用价值。2008年藏香制作技艺被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藏香制作技艺,西藏自治区尼木县积极建设藏香非遗工坊,组织传承人和贫困群众通过培训提升技艺技能,举办各类展示展销活动扩大产品销售,既扩大了传承人群,保护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实现了贫困群众居家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双赢和多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