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0《最好的决定》:那些选择丁克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如果说,几十年前,生育是一种顺理成章的自然本能,那么现在,它正在成为一种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决定不生育。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3,一些人口学者推算,2021年的总和生育率在1.1-1.2,属超低生育水平。
但是,如果真的选择不生育,依然会听到很多来自各个方面的声音。
幼稚自私?原生家庭创伤严重?甚至还有人会对你指指点点,想要拉你去医院检查下身体。
那些选择不生育的人,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美国编辑、作家梅根·多姆身为一名选择不生育的女性,注意到社会上流传的那些夸夸其谈的陈词滥调往往把想当父母的人和不想当父母的人置于对立面,认定前者愿意自我牺牲、更成熟,而后者始终没走出青春期、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
为了认真探讨不要孩子的选择,她邀请了16位选择不生育的作家来讲讲他们的故事,集结成为《最好的决定》这本书。
书的原标题 Selfish, Shallow, and Self-Absorbed
2022年的母亲节刚过,大家都在晒自己美丽勤劳的妈妈,但是,今天想通过他们的故事或许可以告诉我们,在这世界上,做一个负责任、有贡献而且幸福快乐的成年人,并非只有一种途径。
米歇尔·休内芬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远远不能胜任养育孩子这件事。
因为,“从小到大,我没有得到过那样的高度关注,对于被人——甚至是婴孩们——所受到的关注,我只有嫉妒”。
在她30多岁时,身边朋友们对孩子的渴望让她惊讶,即使是试管婴儿、做单身母亲也一定把孩子生下来。
有一次,一个刚生产完的朋友对她说,“你应该生个孩子,哪怕只为了感受潮涌般的爱的巨浪穿透你的身心”。而米歇尔心知,相比于对他人的爱,她更渴望被爱,渴望成为爱的巨浪冲击的对象。
回望自己的童年,她形容自己的家庭是“令我极度困惑甚而惊恐的”。同为小学老师的父母对工作尽职尽力,对学生关怀备至。
但是,对于自己的两个同样聪明优异的孩子,他们却从未关注过。他们常常喜怒不定,脾气大得和手边的鸡毛蒜皮的琐事儿完全不成比例。
对于母亲而言,米歇尔和妹妹的想法会让她觉得麻烦又气恼。米歇尔来月经时,跟母亲说起痛经痛得要死;她却不相信,因为她从没有痛过经。
而父亲与孩子们很疏离,只有当牛奶洒了或者孩子们开口要钱时他才会大发雷霆、破口大骂,说她们根本不在乎他为了养活这个家庭而怎样卖力地工作。
米歇尔没什么同龄的玩伴,偶尔有朋友来到她们家,父母间不断的争执只会让他们难堪。她觉得,“家,是一个让我永远孤单的地方”。
有一次,米歇尔尝试用一些碎皮革、纸板、订书机和剪刀做鞋子玩。有个邻居散步路过,站在那观望了很久。米歇尔称“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获得那么持久且专注的、来自成年人的注意”。
米歇尔觉得,母亲身为虚弱的糖尿病患者,明知怀孕生养可能危及生命依然执意要生,她一定是很想要孩子的。
但她十岁那年,她和姐姐到母亲房间去,母亲当时刚注射完胰岛素,躺在床上,身体虚弱。她冲父亲大喊“这些该死的小孩是谁?赶紧让她们走开,我不想要孩子,一个都不要,把她们赶走”。
听到这些话,她没有惊讶或甚而深感受伤,反而有了一种释怀感。“终于,我长久以来怀疑的事终于被她说出口了。她一度以为自己想要孩子,但一旦生了,她又真心不想要了。我们不能带给她幸福。”
米歇尔想,即使她知道不是所有家庭都这样,她也依然无法信任自己,无法肯定自己绝对不会把她熟悉的那种家庭复制一遍。
选择不生育,是她对孩子负责的一种表现。
艾利奥特30岁出头的时候,身边朋友大多有了孩子。
单身的她和成家的朋友们在一起时,觉得自己像是外国交换生,能听得懂那些伴侣们在说什么,但那些话显然不是她的母语,要费点劲儿才能跟得上他们谈话的内容。
尽管如此,她觉得,自己也是想要孩子的。
作为家里的老大,她从小照顾妹妹们,也为外甥女做一个好阿姨该做的一切,获得孩子们的依赖和需要让她觉得满足。甚至,她也曾因为男友不想要孩子而结束一段稳定的恋情。
但是,从十几岁开始,艾利奥特就曾多次陷入严重抑郁的状态当中。心理医生给出的诊断是“情绪抑郁,伴有适应障碍症状。”
她觉得,自己缺乏应对变化所需的韧性,搬家、分手和生活里别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她的抑郁发作。
最严重的一次抑郁是由分手引起的。当时她三十七岁了,很清楚自己如果想为人母,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了。
她梦想着生儿育女,而对方却已经有一个孩子了。她对两个人的未来有着不切实际的期待,这并不是他的错,却给她带来了严重的折磨。
她用“神经紧张到崩溃”形容自己当时的痛苦,紧张到食不下咽,体重一下减少了二十磅,精神紧绷,无法入睡。
那段时间,因为不忍心让家人太过担心,她领养了一条狗,每天喂养小狗的规律生活和小狗无条件的爱拯救了她。
从抑郁的黑洞中爬出来后,她发誓再也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和男人的情感关系上。
她意识到相比于有一个孩子,她更在乎自己能写出一本书。自那段恋情结束后,她没有再谈过恋爱,但出了一本书。
“我没有孩子,这并不算是三思而行的后果,更像是崩溃后的结局。” 有的时候她依然会想象,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妈妈呢?
她觉得,一定是操碎心的那种,也许会对孩子要求过高,但也很愿意陪孩子读书,给他们唱温柔的催眠曲。
她也会觉得遗憾,如果,她在爱情方面更幸运一点,如果她不是天生这么敏感,而能再自信一点,也许她就会尝试生儿育女了。
但如今她觉得无需再抱怨什么,即使没有孩子,她对于未来也依然有很多愿景,这就足够了。
虽然书中十几位作家的人生际遇各不相同。但她们面对人生中这一重大选择时,依然有共性的理由。
1、选择写作事业
对文学事业持有热望的年轻女性都无法忽视一个既定事实:在文学上最有成就的女作家们: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弗吉尼亚·伍尔夫都没有孩子。
这很大程度上是作家的职业特性所决定的。
相比于其他职业女性,作家更需要独处,需要注意力的集中,更难有稳定的收入,也更珍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虽然不被很多人理解,但是很多作家将自己的作家梦想,看得比生育孩子更为重要,在出版自己的作品时也体验到了生育孩子的感觉。
在广大不生育的人群里,作家不算有代表性。但大部分职业女性都难以两全其美,这也是现代女性选择不生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2、选择自己的生活。
作家莱昂内尔·施赖弗因为创作了有关母性矛盾的小说《凯文怎么了》,常常被当成反对生养的代言人。
有一次,记者在电话采访里试探地问她,“拒绝为人父母是不是有那么一点儿……自私?”施赖弗扯着嗓子喊道,“绝对是啊!”
在施赖弗看来,这种所谓的“自私”其实是社会观念的转变。“我们和前辈的不同在于:我们很少问自己是否在为崇高的社会目标献身,反倒更可能关心自己是否幸福。”
而拥有了更多选择的女性,也不满足于只成为配偶和抚养者的角色,开始迈向更广阔的的天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他人这是一种自私吗?也许是吧,但能把生活的选择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失为一种幸运。
丹尼尔·亨德森将这样的自私看作是一种胜利:“我不想生养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不受我的操控。这仅仅因为我是我,不论这种渴望是否重要,不论别人会赞赏还是责怪,我都愿意承受。
但我做出了决定——尊重不生养的渴望,想方设法保有自我的完整性,哪怕这意味着我不得不面对主流社会的评价、轻蔑甚至怜悯——这就是胜利,是我每天都会庆祝的一种胜利。”
3、觉得自己无法胜任养育的职责。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都成长于一个不够理想的家庭。不想生孩子,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拥有相似的童年。
西格莉德·努涅斯在书中写道,“当好父母是世上最艰难的事。似乎要大量储备耐心、智慧、慈爱这类素质,实在有点吓人;我不太确定自己拥有这些,哪怕是可以预防灾难发生的最低储备量。
但当我环顾四周,看起来,很多人都这样”。身为作家的他们,难免比常人更敏感,思虑更多。
多姆在采访中也说,“不生孩子的人一点也不自私,如果你知道你当不好父母,于是选择不当,这恰恰是自私的反面。承认我不想要孩子,承认这件事太难了不适合我,本质上是尊重为人父母的职责。”
在有关生育的话题上,人们似乎默认女性更有话语权。
在本书选择的16名作家中,只有3名是男性。梅根在前言中也说,“这个比例多少说明:
和女性相比,男性在生儿育女之事上(至少在孩子出生之前)鲜有严肃思考,而女性自打出生就要面临这个问题,耳濡目染之下,一辈子都会对这件事有所思量。”
但是相比于女性,选择不生育的男性同样面临着各种偏见,比如花心不专一,没有责任感,或者长不大,希望一辈子停留在青春期。
蒂姆·科瑞德认为,这个星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有两个使命:一,活得够长久;二,在一的基础上自我复制。
故意不繁衍的人可以说是为了自身利益而过度进化,因而有意识地拒绝履行一项最基本的生物指令。
在他的生活中,经常听见有孩子的父母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养儿育女会带来不可言喻的满足感和真正伟大的爱;
或者,生儿育女是生命的终极目标,诸如此类。
然而,他觉得到最后的最后,宇宙本身也会在无趣的热寂后毫无波折地渐渐熄灭。
每一个人的基因——无论是自己的孩子,曾孙,莎士比亚还是贝多芬——都将彻彻底底地不复存在。
因而追寻生命的终极目标这一理由是无稽之谈。但他依然承认,自愿不要孩子的人事不可能成为主流的。
但他依然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有意义的,“这些人因为自己的选择,比起其他人,我们被迫带着更少的妄念,或者说是更少的安慰,去面对存在的本质问题,我们每天都必须重新向自己证实:灭绝不会否定生命的意义。”
可以看出,女性在做出不生育的选择时,往往基于自身的感受、经历和评估。而男性则更多地考虑社会、生命等更广大的命题。
显然,相比于女性来说,男性为了生育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少了。
我在豆瓣看到这样一条短评:
其实确实如此,无论历经多少波折,书中的作者们都已经接受自己的生活是充实的,满足的。这也许可以给今天依然在犹豫是否要生育的人一些勇气。
毕竟,时至今日,选择不生育依然是需要勇气的,而且这是一项选择了,就很难回头的决定。
但事实上,这个选择指向的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小孩,而在于你想要怎样的人生。这是每个人必须问自己的问题。
正如多姆所说,“抚养孩子挤占了太多注意力和时间,让人可以不去面对婚姻或人生真实的状态,而不生育的人必须为自己的幸福感更加负责,想办法度过真正充实的人生”。
参考资料:
《最好的决定》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43252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