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别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别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其他
这篇文章的编号是:0404
全文共有 4000 字

如果觉得页面很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在文章开头,我想跟大家聊一个感触:

新书上市半个月了。这半个月来,每天都在紧张地跟读者答疑和交流。在答疑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件事:

由于我对这些内容已经非常熟悉,所以在写作的时候,我总会无意识地、不自觉地略掉一些步骤,以为自己已经讲清楚了。但这些地方往往都被细心的读者找了出来,一针见血地问我:
  • 这里是不是有些模糊和歧义?
  • 这里的逻辑是不是有些跳跃?
  • 这两个相似的概念如何区分?
……

每每如此,令我非常汗颜,也让我深切地理解到一点:「知识的诅咒」真的十分强大,即使我们明知它的存在,也已经做了预判和规避,仍然无法完全避免它的影响。

这里「知识的诅咒」不是指背景知识,而是指脑海中的想法。举个例子:比如「短期反馈」这个概念,我有时会拿它来指代「不劳而获的刺激奖赏」,取被动的含义;有时会用来指代「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取主动的含义。

由于我脑海中有过这么一段构思,写的时候我可能就不会刻意去区分 —— 但读者并不知道我脑海中的这些想法,那么就很容易产生疑惑:同一个概念,为什么有时是正面的,有时是负面的呢?

类似这样的问题,其实只需要多加一句解释,就可以讲清楚。但鉴于我对自己的思考过程非常熟悉,我可能压根就不会想到它需要解释。而这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增加了读者的认知成本。

我们总是容易推己及人。自己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就以为别人一定也有类似的感受;自己经历过什么样的思考,就以为别人也有同样的思考方式。但很容易忽略:别人是一个跟我们完全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经历和思维方式,面对同一个事物,不仅感受和想法可能不同,连理解也可能完全不同。

上周的文章中提到一个相似的例子。生活中,当我们的朋友或伴侣心情不好,找我们倾诉时,我们是怎么做的?

许多人可能是这样:告诉对方这件事情没什么大不了,不需要沉浸在负面情绪里面,这对问题毫无帮助,你应该走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采取行动,把问题解决掉。

这种说法正确吗?正确。有用吗?没有。

非常简单的道理:对方难道不知道负面情绪没有用、要行动起来才有用吗?当然不可能。那对方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因为情绪是需要被聆听、确认,才能被消解和接纳的。这个时候,对方需要的不是建议,也不是方法,而是支持和肯定。

但生活中每次发生这种现象时,双方都会陷入一种奇怪的对立里面。倾诉的一方觉得,我现在非常难过,为什么你要否定我的感受、无视我的感受?而提建议的一方则会觉得,停留在情绪里面是毫无意义的,为什么你不肯走出来,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双方互相不理解,就只能导向无意义的内耗。

这个问题背后的根源,依然是「推己及人」:我没有经历过你的事情,体验不到你的焦虑、沮丧、压力……因此我无法真正设身处地地「理解」你。这个时候,这种感受的差异就会在双方之间竖起一道障壁。这时,你说什么其实都是收效甚微的。

你要做的,是少说,多听。放下心中的成见,通过聆听和感受,慢慢消解这道障壁。这样,你所说的话,你所提的建议,才能够真正抵达对方的内心。

这些道理看似都很简单,但为什么我们总是特别容易「推己及人」,无法真正从内心去理解对方呢?原因同样跟我们的「心智理论」功能相关。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需要跟别人交流,这一切基于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得首先知道「对方是可以交流的」。因此,我们的大脑天生预装了一个「心智理论」功能,让我们默认身边的人跟我们一样,是拥有自己的思想的,是可以交流的。

但是,为了节能,大脑不可能去详细地储存身边每个人的喜好、习惯、思维方式……这样一来,数据库就太庞大了。因此,最简单粗暴的做法,就是把我们的心智「推广」到其他人身上,假定其他人跟我们拥有类似的感受和想法,让我们能够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

这样,就势必导致一个结果:我们会越来越倾向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世界、理解别人,会认为:我们所相信的信念,也是别人所相信的信念;我们的习惯、偏好和风格,也是别人的习惯、偏好和风格。

这就是「中心化」。

这个世界是没有中心的,或者说,每个人都可以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但是在我们心中,我们会用我们自己的信念和规则去规范别人,把这些信念置于我们心智世界的中心,认为它们就是世界的真理,所有人都遵循着这些规则行事。

古希腊哲学有一句名言很有意思,叫做「人是万物的尺度」,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做的,其实就是用自己的心智世界为外部世界「立法」,用自己的信念去塑造和规范外部世界。

因此,古希腊又有一句箴言,叫做「认识你自己」。原因也在于此:我们永远无法脱离开「自己」去认识外部世界。只有当我们认清楚了自己的心智世界,真正理解了我们正在用它去为外部世界立法,我们才有可能认识外部世界。

所以,为什么我一直说「许多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两个高度「中心化」的人进行碰撞、争论时,他们其实不是在探索真理,而是什么呢?在他们的眼中,是对方出现了问题,对方的思考和行事方式偏离了「中心」,我要把他「扭转」回去。

当两个人都在执着于「扭转」对方回归到自己的「中心」时,任何争论都只会变成毫无意义的自我重复。

同样,当我们用自己的中心去要求别人、规范别人时,我们其实离「真理」,也就越来越远了。

所以,我经常说:世界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多样化。正是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中心」,才能支撑起多样化的存在。所有的立场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依托,都有它的「中心」。

那么,这些中心是什么呢?具体到每个个体来讲,就是每个人脑海中过往经历所形成的、独一无二的图式。

我们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根据外部世界的输入,不断地微调着自身内部各个神经元连接之间的权重。这种微调是在毫秒的单位内,在数以亿计的神经元之间产生。哪怕两个完完全全一模一样的人,一起经历同样的事情,他们所接收到的刺激也必然会有细微的区别。

我们知道,在一个复杂系统中,只要初始条件产生极微弱的变化,很快就会导向全然不同的结果。这就叫混沌理论,也叫作蝴蝶效应。由于它的存在,即使在上一刻,你复制出一个完全一模一样的大脑,在下一刻,它很可能已经全然不同了。

因此,任意两个大脑之间的差异都是巨大的。而这种差异,又会形成全然不同的预测框架,主宰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观点、看法和感受,使得这个世界呈现出极其多样化的现实。

显然,在这个前提下,如果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情 —— 或者说对很多件事情,都有完全一样的看法,那才是一件极小概率的事情。

因此,一个更理性的做法是什么呢?是预设「别人的观点一定跟我有所不同」。我认为对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是对的;我认为好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是好的。

而这种「对」和「好」背后有没有谁更正确呢?其实是没有的。因为每个人的观念都不是凭空生成的,背后都有一套独属于他的图式在支撑。

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你就能够让内心变得更加开放,不容易局限在「我是为你好」「为什么你不领情」「为什么你不理解我」……的怪圈里面。

前几天为了缓解疲惫,我重看了一部比较喜欢的小说,看得很感动。看完之后,随手打开了豆瓣,映入眼帘的是一堆差评:平庸,无聊,浪费钱。

这些差评都有几百个点赞,看得出来许多人有同感。

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多感触,果然人类的悲欢是并不相通的。一个人喜欢的事物,可能在另一个人看来只是矫情和幼稚;一个人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可能对另一个人毫无触动和共鸣。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那么,这种感受和喜欢有没有优劣、高低之分呢?我觉得是没有的。许多人觉得非常棒的东西,比如歌剧、音乐剧和芭蕾,我同样欣赏不来。如前文所说,无非是背后支撑我们的图式不同,导致能唤起的我们的共鸣和感受不同罢了。

许多人总爱用「高低」来评判别人的「审美」和「品味」,觉得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比别人更高雅、更阳春白雪。但其实存在一个通用的「品味」吗?并没有。

道理很简单:你在某个领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越多,你必然就越容易发现它的美和优秀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品味」比别人高。因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别人必然也有某些浸淫许久的领域,比你有更强的「审美能力」。

因此,在某个具体对象或领域上,可能有高低之分;但从更广的范围来看,我更愿意说审美是多元的,而不是线性的。

不要强求别人跟你喜欢一样的东西,不要强求别人跟你有同样的感受和想法。接受这个世界的参差多元,而不是用自己的标准去局限它,一切会变得更好。

最后,聊聊在这个多样化的世界上,我们所能遵循的几条原则。

1. 关注客观的标准。

如果说观点、态度和审美都可以是主观的、多元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交流和讨论呢?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聚焦在客观的标准上面。

举个例子,两部小说摆在面前,一部是网文,另一部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作品,尽管前者的读者可能比后者更多,但我们通常不会认为前者比后者更「优秀」。这里后者的优秀体现在哪里?可能就不仅仅是对大众的吸引力了,而是对现实的反映,技法的复杂,形式或结构的探索和尝试,对思考的启发,等等。

同样,两部电影,一部是商业爆米花大片,一部是安静的文艺片,哪一部更好?可能没办法得出一个结论。但是我们可以去关注那些我们有共识的客观标准。比如演员的演技,镜头的运用,叙事的技巧,画面的美感……

先找到一个能够具备共识的标准,再基于共识去讨论,这样才有交流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在思考问题和沟通的时候,都能够把主观的感受和客观的标准区分开,不让前者干涉我们对后者的判断,这个世界也许会减少许多纷争。


2. 多沟通而非臆测。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说要「换位思考」。实际上,许多研究发现:所谓的换位思考,不但无法提高我们对别人的理解程度,反而会成为一种阻碍,阻碍我们真正地去理解别人、对别人「感同身受」。

2018年,一篇综述分析了25个实验,得到一个结果:在所有的实验中,换位思考(英文叫做 Perspective taking)的效果都非常差,甚至比「不换位思考」更差(Eyal等, 2018)。原因在于:经过了换位思考的人,会自以为更加了解对方,但其实并没有。这种落差,就会使得他们对于对方感受和想法的揣测更加笃定,尽管这种揣测很可能是错的。

如前文所说,所谓的换位思考,其实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想法「推己及人」,强加于他人身上而已。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是沟通感受(Perspective getting)。也就是直接询问对方: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的想法是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放低自己的姿态,用「空杯心态」,去跟别人沟通,去接受别人的表达和倾诉。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越俎代庖,不要自作主张,而是聆听,接受,包容。

你要先了解别人,你才有可能真正跟别人建立有效的联系。


3. 保持尊重和平等

世界上大多数的纷争和冲突,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我们并不能真正的「相互理解」。

因此,接受这个世界的多样化,也就是接受一个事实:永远要允许「与我不同」的立场存在,不要去要求别人一定要跟你一致。

永远不要用你自己的立场去替代别人的立场。理解别人的前提,是要明白一件事:别人不是你的客体,而是跟你平等的主体。

你要先给予别人对等的尊重和平等,你才有可能真正走进别人的内心。

跟大家共勉。


——  闲聊时刻 ——

最近不少读者反馈,说书写得有点门槛,不容易看懂。我也在反思这一点。因此,这篇文章,也是一个尝试,试着尽量写得更通俗易懂一些。

当然,最理想的情况,一定是保持信息量不变,又足够清晰易懂。不过,这可能是一个理想的目标,我还在努力。

也希望大家多给我一些反馈喔。

另外,新书上市的抽奖结果已经出来了。获奖的两位读者是:

订单号:45551430029  吴**
订单号:45516267958  孙**
恭喜这两位朋友!当当的客服明天会跟两位联系,告知领奖事宜。

最近正在举行「书店打卡征集」和「读书心得征集」,每周抽奖,感兴趣的朋友请戳:
来,一起来打卡各种奇妙的书店吧
非常期待你的作品哟!


纸质书购买渠道:


我为这本新书做了一个答疑通道,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在里面提出;有任何更新,我也会同步更新在里面。


点击公众号菜单栏左下角「书的答疑」,进入答疑通道。


点击「阅读原文」,亦可进入答疑通道。


谢谢你的支持和喜爱!


最近比较受欢迎的文章:

请对自己好一点

去回顾,不要反刍

关于自信,你也许不知道的事

关于智力,你也许不知道的事

打开生命的可能性

如何过有「松弛感」的生活?
这篇文章,让你彻底了解「共情」这件事


THE END

-  晚  安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江苏23岁美女横死事件:别把自己脑袋,拴别人裤腰带上99个关于生活的顿悟,来看看有多少人的想法和你一样——不要因为善良,给别人撑伞,淋湿了自己!背包露营-雷尼尔 2022-(上)“男友花4200买Prada绿帽子?”网友笑疯:爷可以免费给别人戴!!从菜园到餐桌(5)酱烧青椒肉丝,豆角炖排骨,豆角炒饭,萝卜缨子炒毛豆【冷兔趣闻】这AI好像有自己的想法!高校保安“装富”17年,钱都给别人花了注射辉瑞疫苗第二剂加强针后的超敏反应Coles顾客“仅花$100购买一车便宜货”引争议:该给别人留点?还是想买就买?留学生就业就是不如美国本地学生?这份报告颠覆你的想法一位阿里P7员工的离职忠告:别把公司影响力,错当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的腿扎烂,在舞台上流血不止,这位内娱第一薄情女的让所有人心里发颤…AACL'22 Best Paper | 不同的表达可能会引发读者不同的想法,可以通过模型自动模拟这种语言“偏见”为了长高,他们把自己的骨头敲断避雷!加拿大这家手机运营商太垃圾:转号1个月搞不定,直接停服务!威胁把号码给别人...“首先,你得有这个想法,其次,你相信这想法能实现”:从稻盛和夫谈华人投票的改变怎么会有人把自己的千万豪宅涂成黑白涂鸦啊?为了移民假结婚,老婆可能要给别人生三个孩子(科普美国移民方法)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是一件很哇塞的事情看电视连续剧《庭外·番外》实践教程 | 在yolov5上验证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这姑娘做陶瓷,泥团仿佛有了自己的想法一旦你有了这样的想法,说明这段感情糟透了真正有格局的人:得势时,把别人当人,失势时,把自己当人为什么说渴望友情其实是一种很愚蠢的想法?印度人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留美家庭的想法,这两个故事都说透了.....……F1车手讨论“信息圈”的想法来改善因下雨而推迟的比赛砸20亿美元让生物医药产业与中国脱钩,拜登的想法能实现吗?网红女厕内画有偷窥男?商场:设计师有自己的想法男人有了想分手的想法,才会频繁说这5句话一个人的徒步,900公里法国之路+世界尽头:D30~反思人生的路得势时把别人当人,失势时把自己当人抱有积极偷懒的想法,Excel让你成为幸福的懒人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