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2infinitybeyond
楼主 (北美华人网)
2017年,我因为不能理解16年川普大选胜利,去看了一些书了解“另一边”的想法。JD Vance的Hillbilly elegy是我触动非常大的一本书。我曾大力推广过一阵子。在我眼中,和Evicted一样,都是帮助我们这种不接地气的的中产移民了解美国社会现状的好书。
2021后,JD Vance从一个反川的Republican成了川粉。一直到2022年一月,我尚认为他是被QAnon洗脑洗出来的。
然后2022年看到这样的报道:川普当众说JD Vance是kiss his ass,可Vance还腆着脸跟着他。我这才觉得害怕。这样一个人,聪明,能吃苦,为了追逐权力可以唾面自干毫无底限,这才是最可怕的组合。
以下是2017年的读书笔记 Hillbilly elegy 2017/3/3 之前美国选举的时候我忽然发现一个巨大城乡之间认知的鸿沟。朋友推荐读乡巴佬挽歌去了解美国白穷人的生活和想法。有声书是作者JD Vance自己读的。他三十来岁,出生于hillbilly家庭,母亲嗑药吸毒数次入狱,不断的结婚离婚换男友搬家,而他自己中学时也吸过大麻,最后当了四年兵,一年半读完大学,又从耶鲁法学院毕业。他是他们那儿少有的打破upward mobility从穷人家终于跨进中产的例子。他对美国白穷人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有着来自生活经历的深刻理解,又了解栅栏另外一边的中上层阶级的处事方法。他比较和思考,但最后得到的结论和我一样无奈。这不是一个政策一个魔法可以解决的问题。很多时候,问题存在于文化习俗,眼界,和无望之中。
在现代美国,upward mobility基本上只来自于教育和眼界。但大部分穷人从没把教育当个事儿,也没有兴趣去explore自己的social bubble以外的世界。长期处在贫困线下的时候,悲观和习得无助让他们对自己没有追求,对自己的后代没有要求。当周围的人都这么做的时候,这变成了一个social norm,所以除非主动或者被动的打破这个圈子,他们就被陷在自己的世界里一起怨天尤人怪社会怪政府。突破这个圈子才是真正能够走出来的第一步。而这一步怎么走,好像又无解。书里提到说Michelle Obama提倡孩子们健康饮食,但他认得的hillbilly都痛恨这事儿,不是因为他们觉得她提倡得不对,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她是对的,而他们自己做不到,所以格外的抵触。这是我以前没想到过的。
作者此生能挣扎出来受益于几个人。他的祖父母虽然也是粗鄙不讲道理的人,但真心爱他,一直以来都看重他的教育,而且一次又一次在他妈妈不靠谱的时候拉他一把。他的生父虽然一早再婚多年没有联系,但在他preteen年代把他带到加州短住,让他忽然发现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有另外一种相处方式。他的表姐在他犹豫是否去上大学的时候推他去当了兵。他的军旅生涯磨练了他的意志,进一步开阔了他的眼界,GI bill还负担了他一部分的大学学费。没有这些人和经历,他几乎没有可能脱离他原本的阶层。除了这些,还要加上他自己的拼劲和毅力。书末他提到他资助的一个孩子,经历和他几乎差不多,能拉那个孩子一把的,和作者同样,也就只剩下相对靠谱的亲戚。他自己反思,如果他生活中没有他的祖父母拉他一把,他这辈子大概也就只能和他母亲一样,spiraling down。
还有几个杂感。一个是他说他读大学的时候异常拼命,虽然军队管了一部分学费,但他也得打两份工才能勉强收支平衡。结果一下子病倒进了医院,好容易养好了病,不光有学费生活费的压力,还有医疗债务。书里他也就轻描淡写提了这一句,但我听到了觉得很震惊,不是医疗费用贵的问题,而是他竟然就没把这件事当个事儿来担心。是不是在他的social circle里,医疗债务人人都有,他也就没当件特别需要值得抱怨的事情?
另一个是他不能理解为什么穷人反而会在圣诞节借钱去买礼物?他说他们那儿借钱也要给每个孩子准备大概两百块的圣诞礼物。而他到了耶鲁读书才发现很多中产家庭圣诞节礼物也就是意思一下,他妻子小时候的圣诞礼物往往就是一本书而已。他很惊讶于圣诞礼物可以是孩子自己要求把钱捐出去。我则惊讶于这个每个孩子两百块的预算,第一个想法是没钱还折腾这个!都是consumerism祸害的!再一想,其实又很悲凉。我问我家小朋友圣诞要什么礼物,她们挠破头皮也就想到要个几块钱的东西。但其实那是因为她们平常想要什么就有了,我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需要在圣诞节才能有的东西。而穷人们平常或者物质上或者感情上觉得对孩子亏欠,到了圣诞节处于补偿心理更容易想要为孩子做些什么,不论多么不切实际。
作者还提到他在耶鲁读书的时候忽然开了很大的眼界,那时候他才知道面试要穿西装,才知道很多时候获得某些资讯最有效的渠道是运用自己或者父母的人际关系social capital。这些很多人take for granted的常识和资源,对下层穷人来说,却是连父母都不会教的,因为父母自己也不知道。这让他们往上走的历程更加艰难。
他还提到在军队里的时候,军队是要求他们都去上基本财政管理的课的,教他们如何balance check book,就连买车也有老兵带着教他比较贷款。我一方面觉得这方面军队真的做得不错,因为很多这个年纪的college kid大概也不会这些life skills,另一方面又悲观的觉得,教是教了,但还是要看有多少人受教啊。
还有一点我觉得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perspective,对于hillbilly来说,枪是他们骨血中的一部分,是在他们的动荡的世界里安全感的来源。而对于大城市里大部分人来说,枪支则是恐惧的来源。我们这些城里人叫着要禁枪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不可思议绝对不能赞同的。这种城乡差异和文化上的差异是我原本没有直接感受的。
这本书看完,我开始理解美国穷人的世界观的来源,但我依然无法赞同 (同时唾弃利用他们的世界观取悦他们的政客)。基本上,也还是无解。也只能叹息。
他说他当完兵去过伊拉克后回去读大学,有次在课堂上听到个大二的孩子大放厥词说当兵去伊拉克的都是智商低下的,在那里滥杀无辜。他气得不行,决定一定要尽快毕业离开这些没有生活阅历的孩子。其实in a way,这些无知到无耻的孩子长大了也hold on to the same prejudice,和活在自己social bubble里的hillbilly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是啊。书里就说他发现生父和继母之间竟然不吵架,就算吵架也关起门来不当着孩子面吵,而且没有相互的verbal abuse,他非常非常惊讶。因为他周围所有的人是开吵就一定会互相insult,讲道理你就已经输了。他第一次认识到人和人之间可以这样相处,而在外面的世界,他还有如此之多的选择和可能性。这种眼界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发现有其他的可能性,才有动力去break the circle。朋友圈子也很重要。作者虽然在一个烂区的烂学校,同学里有吸毒有混gang的。他的祖母警告他说只要见到他跟这些人混在一起,她就拿枪去崩了那些人。他祖母是个说的出做得出的hard core hillbilly,他真心不敢跟那些人混。所以他的朋友也有好几个彻底离开故乡脱离hillbilly生活的。
2021后,JD Vance从一个反川的Republican成了川粉。一直到2022年一月,我尚认为他是被QAnon洗脑洗出来的。
然后2022年看到这样的报道:川普当众说JD Vance是kiss his ass,可Vance还腆着脸跟着他。我这才觉得害怕。这样一个人,聪明,能吃苦,为了追逐权力可以唾面自干毫无底限,这才是最可怕的组合。
以下是2017年的读书笔记 Hillbilly elegy 2017/3/3 之前美国选举的时候我忽然发现一个巨大城乡之间认知的鸿沟。朋友推荐读乡巴佬挽歌去了解美国白穷人的生活和想法。有声书是作者JD Vance自己读的。他三十来岁,出生于hillbilly家庭,母亲嗑药吸毒数次入狱,不断的结婚离婚换男友搬家,而他自己中学时也吸过大麻,最后当了四年兵,一年半读完大学,又从耶鲁法学院毕业。他是他们那儿少有的打破upward mobility从穷人家终于跨进中产的例子。他对美国白穷人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有着来自生活经历的深刻理解,又了解栅栏另外一边的中上层阶级的处事方法。他比较和思考,但最后得到的结论和我一样无奈。这不是一个政策一个魔法可以解决的问题。很多时候,问题存在于文化习俗,眼界,和无望之中。
在现代美国,upward mobility基本上只来自于教育和眼界。但大部分穷人从没把教育当个事儿,也没有兴趣去explore自己的social bubble以外的世界。长期处在贫困线下的时候,悲观和习得无助让他们对自己没有追求,对自己的后代没有要求。当周围的人都这么做的时候,这变成了一个social norm,所以除非主动或者被动的打破这个圈子,他们就被陷在自己的世界里一起怨天尤人怪社会怪政府。突破这个圈子才是真正能够走出来的第一步。而这一步怎么走,好像又无解。书里提到说Michelle Obama提倡孩子们健康饮食,但他认得的hillbilly都痛恨这事儿,不是因为他们觉得她提倡得不对,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她是对的,而他们自己做不到,所以格外的抵触。这是我以前没想到过的。
作者此生能挣扎出来受益于几个人。他的祖父母虽然也是粗鄙不讲道理的人,但真心爱他,一直以来都看重他的教育,而且一次又一次在他妈妈不靠谱的时候拉他一把。他的生父虽然一早再婚多年没有联系,但在他preteen年代把他带到加州短住,让他忽然发现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有另外一种相处方式。他的表姐在他犹豫是否去上大学的时候推他去当了兵。他的军旅生涯磨练了他的意志,进一步开阔了他的眼界,GI bill还负担了他一部分的大学学费。没有这些人和经历,他几乎没有可能脱离他原本的阶层。除了这些,还要加上他自己的拼劲和毅力。书末他提到他资助的一个孩子,经历和他几乎差不多,能拉那个孩子一把的,和作者同样,也就只剩下相对靠谱的亲戚。他自己反思,如果他生活中没有他的祖父母拉他一把,他这辈子大概也就只能和他母亲一样,spiraling down。
还有几个杂感。一个是他说他读大学的时候异常拼命,虽然军队管了一部分学费,但他也得打两份工才能勉强收支平衡。结果一下子病倒进了医院,好容易养好了病,不光有学费生活费的压力,还有医疗债务。书里他也就轻描淡写提了这一句,但我听到了觉得很震惊,不是医疗费用贵的问题,而是他竟然就没把这件事当个事儿来担心。是不是在他的social circle里,医疗债务人人都有,他也就没当件特别需要值得抱怨的事情?
另一个是他不能理解为什么穷人反而会在圣诞节借钱去买礼物?他说他们那儿借钱也要给每个孩子准备大概两百块的圣诞礼物。而他到了耶鲁读书才发现很多中产家庭圣诞节礼物也就是意思一下,他妻子小时候的圣诞礼物往往就是一本书而已。他很惊讶于圣诞礼物可以是孩子自己要求把钱捐出去。我则惊讶于这个每个孩子两百块的预算,第一个想法是没钱还折腾这个!都是consumerism祸害的!再一想,其实又很悲凉。我问我家小朋友圣诞要什么礼物,她们挠破头皮也就想到要个几块钱的东西。但其实那是因为她们平常想要什么就有了,我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需要在圣诞节才能有的东西。而穷人们平常或者物质上或者感情上觉得对孩子亏欠,到了圣诞节处于补偿心理更容易想要为孩子做些什么,不论多么不切实际。
作者还提到他在耶鲁读书的时候忽然开了很大的眼界,那时候他才知道面试要穿西装,才知道很多时候获得某些资讯最有效的渠道是运用自己或者父母的人际关系social capital。这些很多人take for granted的常识和资源,对下层穷人来说,却是连父母都不会教的,因为父母自己也不知道。这让他们往上走的历程更加艰难。
他还提到在军队里的时候,军队是要求他们都去上基本财政管理的课的,教他们如何balance check book,就连买车也有老兵带着教他比较贷款。我一方面觉得这方面军队真的做得不错,因为很多这个年纪的college kid大概也不会这些life skills,另一方面又悲观的觉得,教是教了,但还是要看有多少人受教啊。
还有一点我觉得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perspective,对于hillbilly来说,枪是他们骨血中的一部分,是在他们的动荡的世界里安全感的来源。而对于大城市里大部分人来说,枪支则是恐惧的来源。我们这些城里人叫着要禁枪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不可思议绝对不能赞同的。这种城乡差异和文化上的差异是我原本没有直接感受的。
这本书看完,我开始理解美国穷人的世界观的来源,但我依然无法赞同 (同时唾弃利用他们的世界观取悦他们的政客)。基本上,也还是无解。也只能叹息。
他说他当完兵去过伊拉克后回去读大学,有次在课堂上听到个大二的孩子大放厥词说当兵去伊拉克的都是智商低下的,在那里滥杀无辜。他气得不行,决定一定要尽快毕业离开这些没有生活阅历的孩子。其实in a way,这些无知到无耻的孩子长大了也hold on to the same prejudice,和活在自己social bubble里的hillbilly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是啊。书里就说他发现生父和继母之间竟然不吵架,就算吵架也关起门来不当着孩子面吵,而且没有相互的verbal abuse,他非常非常惊讶。因为他周围所有的人是开吵就一定会互相insult,讲道理你就已经输了。他第一次认识到人和人之间可以这样相处,而在外面的世界,他还有如此之多的选择和可能性。这种眼界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发现有其他的可能性,才有动力去break the circle。朋友圈子也很重要。作者虽然在一个烂区的烂学校,同学里有吸毒有混gang的。他的祖母警告他说只要见到他跟这些人混在一起,她就拿枪去崩了那些人。他祖母是个说的出做得出的hard core hillbilly,他真心不敢跟那些人混。所以他的朋友也有好几个彻底离开故乡脱离hillbilly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