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滴(二十九)从南宋/元传世贯耳瓶上看“官哥不分”(2)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已经就官哥窑瓷器的器型,尺寸,重量,窑炉烧造的条件和造型工艺进行了分析,发现官哥窑瓷器的近似程度很大,唯独有区别的地方在于官窑没有手工拉坯制作,但光凭这一点还不能断言官窑比哥窑的制作更为先进。杭州老虎洞的南宋官窑与元代地层中的哥窑都属同一窑口烧造,官窑和哥窑到底还有哪些不同?这需要从更多的方面进行比对分析。
6,胎
根据近年来的考古研究与定性,杭州老虎洞为南宋修内司官窑窑址,乌龟山为郊坛下窑址,他们均在杭州凤凰山取其紫金土进行烧造。这与史料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的记载“官窑在杭州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相吻合。随着老虎洞窑址所发现的元代地层中的哥窑形成定论,众所周知官窑和哥窑所使用的胎土是一致的,都是使用瓷石与紫金土合二为一的“二元配方”。从出土的瓷片上可以发现,胎有薄厚,3毫米厚度的为薄胎,5毫米为厚胎,低于2毫米的很容易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变形毁掉。
而且,胎色有三类:黑褐色(又称铁黑/黑灰/紫黑色),灰色(又称香灰色,有深浅),及土黄色(又称赭色,有深浅)。胎色的深浅,与其含铁量有关。在烧制过程中,因庞大体积的龙窑燃烧点分布不均,窑内还原气氛差别很大,着色元素铁含量高呈色就深,铁含量少就浅。杭州老虎洞窑和郊坛下窑出土的瓷片,可反映其胎色的多样化(图16)。
图16:东京国立博物馆“中国宋官窑青瓷展”
另外,胎质有粗细,如早在南宋叶寘《坦斋笔衡》中就记载修内司官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特别是指烧成黑褐色的胎,若用砂纸打磨,其细腻润滑程度可与古代澄泥砚相比(图17)。冯老在《中国陶瓷》中说哥窑“有瓷胎及砂胎之分”,前者瓷胎即指笔砚胎(图18),后者则是指手感略觉粗燥、如含细砂的胎质(图19)。在比对研究中发现,南宋郊坛下官窑的胎质实不如修内司窑的精细,也有砂胎(图20)。这与《坦斋笔衡》的“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所述无误。为此,南宋官窑的胎质“绝无含砂”的论断也就被推翻了。
图17:台北故宫藏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釉穿带贯耳瓶笔砚胎底足
图18:台北故宫藏哥窑粉青釉杏叶贯耳瓶笔砚胎底足
图19:伦敦大威德基金会藏哥窑米黄釉贯耳瓶砂胎底足 (暂未找到清楚的图片,抱歉)
图20:台北故宫藏南宋郊坛下官窑月白釉八方贯耳瓶砂胎底足
研究表明,胎的薄厚,呈色深浅,与含铁量的高底,都对釉面的呈色有影响。不同的胎土,化学成分和含铁量不同,烧制的效果也不同。比如龙泉大窑杉连窑、溪口瓦垟窑、小梅瓦窑路窑、住田窑等窑址发现的黑胎青瓷(图21)。虽器型与官窑相似,开片如哥窑,但经过能量失散荧光分析的方法进行检验,发现其胎釉的微量元素比例,纹片颜色和切削底足的形式等,皆与传世哥窑有一定的差异。因精致程度略逊,故有明人在《遵生八笺》中提出“以他处之土咸不及此也。”的说法。
图21:浙江省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藏
7,釉质
宋瓷以简约和补拙的风格而著称,历来人们关注研究瓷釉的特点,各朝文人也纷纷落笔赞叹瓷釉的自然与和谐之美,《坦斋笔衡》中就有对南宋官窑“油色莹彻,为时所珍。”的赞誉。今日,业内学者更用科学的方法,对官哥窑的釉料进行化学分析。从而发现石灰碱釉是其色青略黄瓷器的物质基础,即釉中的碱金属氧化物R2O的含量约在5%左右,碱土金属氧化物RO的含量是低于15%。这种釉药配方可以保证一定的粘稠度,使釉在高温熔融中无太多流淌而变薄,并且保持釉面的平整。官窑的釉面有乳浊度强到玻璃质感强的变化,而玉质感是官窑追求的品味。是什么方法使官窑有如此逼真的玉质感呢?哥窑的釉面又为何不那么莹润而有油腻感呢?
8,釉层
官哥窑的釉层都有薄厚两种:厚胎薄釉,薄胎厚釉(图22),当然也有薄胎薄釉的,和厚胎厚釉的,而多数官哥窑是薄胎厚釉型的。从出土的瓷片上,有的可以清楚地看到因多次上釉而叠加的釉层。北宋汝窑的天青釉色是宋徽宗的追求,中兴南渡后,官窑的主流艺术格调就是继承汝窑的风格而创制出来的青瓷。窑工们在龙泉大窑的工艺技术基础上,烧造替代青铜器和玉器的新式磁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紫金土因含铁量高,非常坚硬,需要经过精细陶炼,才能制作和修整出符合官窑标准的坯胎,即素胎工艺。并经多次上釉,有的施三至四道釉,厚如堆脂,再送入窑内进行高温二次或多次烧造。制成的青瓷有玉石般的光亮莹润,并显露横竖交织、层层叠错的纹片。因厚釉容易粘接支烧工具,窑工们就改良了装烧工艺,变满釉支钉装烧为刮釉垫饼装烧,将器物圈足的底端刮釉露胎。在传世的官哥窑瓷器上,往往可以看到在口沿或足端附近有一圈浅白色的水渍印(图23),不规则的曲线如衣服上的汗印一样,这是多次上釉和多次烧造工艺留下的痕迹,它是鉴定宋官哥窑断代的依据之一。
图22:南宋官窑薄/厚釉瓷片
图23:南宋官窑灰青贯耳瓶水渍印
〈未完〉
(参看前文“收藏点滴26 & 27”所列的文献资料,此文有所引用,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