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风筝》中的政治(上)

《风筝》中的政治(上)

博客

《风筝》中的政治(上)

 

终于看完了柳云龙的谍战大剧《风筝》,感觉不说几句好像有点对不起柳云龙,对不起《风筝》。

 

我最初看的是油管上的TV版,每天只能看一到两集,加上该剧前面一段剧情节奏拖沓,尤其是鬼子六到延安那一段,头绪纷乱,慢条斯理,差点让我弃剧。好在剧中还设置了不少的伏笔和悬念—比如影子到底是谁?江心和江万朝究竟是什么关系?鬼子六最后如何在共产党内明确自己的身份?李小冉什么时候出场?让我还有动力坚持看下去。看到二十多集时,知道了网上有该剧的送审版(也就是未删减版)可看,高兴坏了,马上找了出来。后面的部分,越来越精彩,我几乎用了全部业余时间,分三天看完了。看完了之后才明白,只有看完了后面的,才理解前面的铺垫就如同《红楼梦》的前八十回,都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只有看了前面才知道,后面的剧情发展也都是环环相扣,其来有自。

 

我庆幸自己终于没有错过这样一部好剧,我以为这部电视剧的分量,只有一部由葛优主演的由余华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活着》可以媲美。

 

《风筝》这部电视剧,名义上是谍战剧,但我觉得谍战只是其外包装,其真正要表现的却是政治-那种足以碾压和扭曲人性的政治氛围。观众可以从剧中看到人性,更能感受到始终紧绷着的无处不在的雷霆万钧般的政治高压。

 

说到《风筝》中的政治,能说的地方很多,下面我就从国共内战,反右,文革这三个方面来聊几句《风筝》中涉及到的政治。

 

  • 国共内战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国共内战,就是那个大时代里最大的政治,也是《风筝》一剧中所有谍战元素的基础。

 

国内内战的正式开打,应该从1946年6月国民党军进攻共产党中原解放区算起。从抗战胜利到国共内战正式开始,国共双方在美国人的调停下,进行了大半年的和谈,期间也有不少的局部军事冲突,由国共美三方人员组成的军调小组马不停蹄地奔赴各地制止军事冲突实施停战计划。这些,在《风筝》一剧中都有表现。《风筝》中的郑耀先和宫庶,江心三人就是随着这样的军调小组去的延安。

 

关于抗战胜利以后的国共和谈,我想在这里先说几句闲话。在当时的国共和谈当中,应该说共方比国府抱有更多的诚意,因为当时国共双方的武装力量实力对比相差太大了。当时共方的正规部队还不到一百万人,而且装备简陋,是真正意义上的土八路。而国军的正规部队超过四百万人,且大都是一水儿的美式装备,有新一军和新六军这样从缅甸回来的强悍的不败雄师。如果说当时中共领导人完全不怕内战,对内战已具备了必胜的信念,那绝对是吹牛。当时共方是不希望开战的,真心希望和谈能够谈下来,能不打最好不打,为此毛泽东还冒着风险亲自去了重庆。但国府对和谈却并无诚意,因为国府方面信心满满,认为只需三个月就可肃清共匪,既然如此,卧榻之内岂容他人酣睡。所以国府方面并没打算真谈,甚至完全拿不出可行性的和谈方案来,只不过想借和谈来争取时间,以完善进攻解放区的军事部署而已。所以说,国共内战的爆发,国府方面应该负主要责任。

 

《风筝》一剧中多次提到国军进攻解放区的作战计划,鉴于内战爆发是国军方面先动手,国府有这样的作战计划存在,应该是真实的。

 

内战一旦爆发,其进程就不再按照人的主观意志运行了。内战一旦爆发,双方的谍报战也就进入了更加残酷的阶段。国共之争,扭曲碾压着双方谍报人员的人性和情感,甚至让他们家破人亡,让人看到了战争与政治的无比残酷。

 

看《风筝》一剧时,可能很多人都在想,郑耀先,韩冰,宫庶,延娥这些人遭受的苦难,他们的那样的一种坚持,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剧中给出的答案是为了信仰。但我觉得这样的答案太虚,大概只是出于政治正确,并不能服人。

 

我不能不承认,剧中的这批人在最初进入情报界时,大都的确是怀抱信仰的,那就是为国为民,抗日救国,争取民族解放。但在进入国共内战以后,尤其是中共建国以及大跃进反右文革以后,他们还一个劲地侈谈信仰,就让人感觉有些底气不足了。

 

就拿主人公郑耀先来说吧。郑耀先应该是剧中信仰最坚定人,他的信仰究竟指的是什么,剧中没有具体说明,我们不知道。大致说来,主人公的信仰应该是建立一个新中国,让全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共产主义也大致就是这么个意思)一类的。但是,在他为这个信仰献身奋斗了大半辈子,付出了家破人亡的惨重代价之后,国家却陷入了大跃进反右和文革的混乱中。当现实中的一切都与他的信仰完全背道而驰时,他的信仰还依然坚定如初,就没有一丁点的怀疑与动摇,这可能吗?除非他不是个凡人。

 

所以,在国共内战爆发以后,郑耀先,韩冰,宫庶,延娥们的作为,与其说是因为信仰,还不如用剧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来形容更恰当:各为其主。象他们那个行当人,一旦卷入到残酷的政治斗争当中,就只能如此,身不由己:要么一条道走到黑,要么当叛徒背叛旧主,再也无法置身事外。越到后来,我们看到的,其实更多的只是无奈。

 

《风筝》一剧有一个很大的突破,那就是不仅没有刻意丑化那些作为反面人物国民党特务:韩冰,宫庶,延娥,宋孝安,赵简之等,而且给了他们相当正面的近乎歌颂性的描写,尤其是宫庶与延娥,韩冰与郑耀先的爱情故事,还相当新颖感人,一反过去电视剧中的那种成王败寇的刻板表现手法,具有一定的颠覆性。

 

我觉得,《风筝》一剧之所以在这些国民党特务身上花费那么多功夫,其实也有其特殊的政治涵义存在,那就是着眼于现在的两岸关系。该剧对军统和中统在抗战中的艰苦努力予以肯定,对国民党的谍报人员甚至对国民党本身都给于足够的尊重,就是想要唤起海峡对岸国民党人的同情共义,以拉近两岸关系,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出一分力。要知道,《风筝》一剧的摄制完成于2013年,那个时候,台湾的中华民国总统还是国民党人马英九。这一点,也是我认为《风筝》是一部披着谍战外衣的政治剧的原因之一。这方面政治考量,大约也是《风筝》一剧最终能够通过审查的重要原因。

 

可惜,《风筝》一剧的审查一弄就是几年。几年过去,时过境迁,海峡对岸马英九任满,民进党蔡英文上台,去中国化愈演愈烈。而国民党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鲜明的政治主张,只能跟在民进党屁股后面亦步亦趋,迅速地被边缘化了。国民党的不争气,让《风筝》一剧在这方面的努力基本落空,可惜了啦。

 

应该说,国共之争这种政治形态从国共内战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只不过其表现形式已经从国共两党之争变成了海峡两岸地域之争。

 

(待续)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安芃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