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或偏倚?
公允或偏倚?
本屆的奧斯卡頒獎盛典,在紅男綠女,披金戴銀了四個鐘頭後落幕。為了濃縮時間,往年請專家編舞的場面被裁掉,用輕鬆音樂催促獎主廢話少說,雜沓剪去,效果有褒有貶。
“奧斯卡的選舉制度”
奧斯卡牽扯了太多的議題,今年亦然。但是我個人以為五千多會員組成的演藝學會比較民主,其他國際影展主觀的評審制度,光憑五,六人堅持己見,藝術排比會失去多數人的選擇;換種角度來看,演藝學會會員 94% 是白人,男性佔 77%,54% 超過 60 歲。其中也有遊說行動,自家人拉票,商家廣告。。。種種影響當然也產生問題。
這兩年的提名名單中沒有一個非裔,所以彼族群的明星鬧得沸沸揚揚,名導 史派克 李(Spike Lee)還暢言杯葛。為了彌補缺陷,典禮找了 克里斯 洛克(Chris Rock)主持。洛克的笑點很多,其中比較有料的,是他親至名聲不彰的 康普頓 城的戲院門口,造訪居民是否真的在意他們遭到輕忽 ?
諷刺的是有的觀眾也會順應民情,說些政治正確的口號;然而他們對這次入選的片子所知甚少。洛克 舉了一部片 -“間諜橋”(Bridge of Spies)作試探,有名女子以為他編造罷了。洛克 算大度,取笑自家人來檢討真情。遺憾的是他逗趣過了頭,置了三個衣裝筆挺,一本正經的孩子登台,開了亞裔刻板印象的笑話,這樁敗筆很難轉圜。
“族裔的成分”
進一步談,如果片中人物只有白人,當然別裔都沒機會出頭。假設出於民族情感,比方很討喜的小品 - “愛在他鄉”(Brooklyn)的原著,導演,製片,非英國人,即愛爾蘭人。他們只專注單一族群的演變,導致偏頗地不擇他人入內。然而任何“民粹主義”,全不值得表揚。
話又說回來了:此片發生在二十世紀初,在 布魯克林 街上討生活的,除了白色人種,絕對包括黑人,亞洲人。。。各膚色移民從事士,農,工,商。難怪有非裔觀眾投書責備該片卡司的負責人。
片子交在誰的手中,就有分別,以他例作比較:“星際大戰七部曲”:原力覺醒(Star Wars Episode VII: The Force Awakens)科幻中,地球人以外,有外星人,還有幾何圓圓,稜稜圖形的機器人。 男主角之一是個非裔黑人,也有亞洲女人作太空戰士,外型各異,無關美醜,熱熱鬧鬧,何來歧視?就業機會人人平等,主事者眼光也該開放。
“特例:一片得多獎”
電影“瘋狂麥斯”(Mad Max: Fury Road)竟然獨攬六獎:最佳混音/音效/剪輯 /化妝/美術設計/服裝設計,有點出乎意料。可見有一批評審非常著迷電玩,賽車,動漫,虛境,打鬥,前衛服裝,驚悚的化妝,特效等等。他們在不在統計六十歲以上的群組中間?算主流嗎? 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確各有癖好。
“本人的預測”
我不揣淺陋,在南加接受洛城十八電視台的訪問,該公司指派我預測最佳男/女主角,導演,製片跟外語片榜主,運氣好全給猜中了。
“最佳導演與男主角”
這次 迪卡皮歐 (Leonardo DiCaprio) 得償所願的主因,需要感謝導演因那瑞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árritu)的助力。“神鬼獵人”(Revenant)的 墨西哥 導演 因那瑞圖 鬼斧神工,將一部冒險片拍的像小型的,個人的 奧迪賽(The Odyssey)。片裡的河流如同希臘史詩,讓獵人在其旁紮營,其中划船。阿根廷取的外景戲美麗絕倫。
男主角靠水捕魚維生,水中潛游避禍。上了岸與天,熊,人鬥。他吃盡苦頭。失妻,喪子,種種暴力以後,他在野地喘息,放鬆,陽光從密葉隙縫瀉下。由地面往上看,高林的頂尖互圍相接,極如印第安人的三角型營帳,也似雙手合起向上天祈禱。迪卡皮歐 演活了劇本,他本來潛力無窮,此回終於碰到伯樂。
“最佳女主角”
我去年已經很注意一部獨立片“Short Term 12”(中譯“她和她的小鬼們”) 的女主角 布麗 拉森(Brie Larson)。拉森 扮演一家感化院的年輕主管 葛麗斯 (Grace)。片子拍法跳脫舊式氾濫,泫淚的溫情。她拿捏的 葛麗斯 本身有家庭問題,因為與那班問題少年存在平行的背景,用同理心互動。葛麗斯 自己的心理弱點緩緩敞開,堅毅固執的她也長大成熟。拉森 去年以此片第一次入圍,名氣,人望增加。今年換型詮釋“不存在的房間”(Room),把實至名歸的最佳女主角爭回來了。
“最佳影片”
“驚爆焦點”(Spotlight)的筆觸直搗核心。敘寫 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的記者小組,加上編輯和主管,不怕繁瑣,不畏權威,去揭發多年前天主教教士的性侵事件。記者們敲打鐘磬,跟僵化的法庭制度據理力爭, 終於在靜水上掀起浪花。
劇情鞭辟入裡,每位記者胸藏韜略,在各咖啡廳,私宅前廊,人行道座椅。。。關切地訪問不同的被害人;同時也竭力補救新聞從業人員曾犯的錯誤。各人有專長,我特愛看 馬克 盧法洛(Mark Ruffalo) 到處疾走,賣力拼命,以天下為己任的樣子。他總有一天也會抱得金獎歸。
天主教建學校,蓋醫院,救濟貧窮,對社會的貢獻有目共睹;但性侵醜聞由來已久,教區掩蓋刑事罪行,又把犯罪分子調開,任憑他們再去戕害弱勢的青少年。若果沒有 波士頓環球報 彙編真相,教廷不會正視這塊毒瘤。
“最不具商業考量的最佳外語片”
這也是我最中意的獎項,它讓老美向外看看別國的藝術成就多麽卓越! 入圍片也該是各國多方矚目的選擇,才能抗衡好萊塢!
外語片精華純粹,表演藝術超越獨尊英語。“索爾之子”(Saul’s Son) 是匈牙利片。對話用匈牙利語,意地緒方言 (Yiddish),德文,還有波蘭話。描述的是 奧斯威辛(Auschwitz)集中營的另一段慘絕人寰的史事: 主角 羅利格 (Géza R?hrig)喜歡作詩,是飾演 索爾 的不二人選。
索爾 好像舊約聖經中的 約伯(Book of Job),嚐盡人世悲愴,他在極其勞苦,絕望中間,力求精神不被打倒。於毫無盼望的底層,他找到另一種救贖。電視現場宣佈“索爾之子”得獎之刻,我也感覺非它莫屬。
“國片的出路”
往常奧斯卡頒獎過後,尤其放完暑假,各色各樣的電影嘉年華又將打開,佳片也慢慢浮出。據我所知,此屆有資格入圍外片的也不少:台灣有 侯孝賢 的“刺客聶隱娘”,中國大陸有 賈樟柯 的“山河故人”,我看過的冰島片“Rams” 也實力雄厚,但是它們均未榜上提名。
撇開製作,演技種種因素,文化認知也是一門通識。“納粹迫害猶太人”的歷史,二戰後記載在美國歷史課本裡邊,警惕世人不能重蹈覆轍。倘使華人的藝術:書法,繪畫,器具的有關介紹,也刊進孩子日常的書裡,華片要打入市場,也指日可待了。
我從小隨家慈開始看電影,寫觀影感想也持續許久,忝被稱影評人,實覺汗顏。其實我並無學院訓練,和片廠經驗。這項偏好在古人眼中,可能會玩物喪志;不過現今的好電影真令人樂此不疲,心滿意足。
請參考《北美華協電子季刊》http://chinesewritersna.com/review/?page_id=27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