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相濡以沫(十三)

相濡以沫(十三)

博客

那天晚上女儿拿回期末成绩单。四年级结束了。我看完叹口气,她爸反复看了那些评语很久,也没怎么说话。夜里睡觉前,我照例去孩子房间查看,她睡着了有时候会揣被子。我看完了转身离开,黑乎乎的房间里忽然响起她的声音。"Mommy are you disappointed in me?"

我吓了一跳,回头仔细看,她正睁着大眼睛看着我,等我的回答。

"是。我是很失望。"我走过去,钻到她被窝里。

她沉默了一会儿,轻声问道:"Do you guys still love me?"

"当然爱你了。"我搂住她。"爸爸妈妈都很爱你。"

"可你们还是会不高兴。"她的声音里有失落。

"我们不高兴,是因为我们选择不高兴。和你没有关系。不是你造成的。你明白么,你没必要为我和Daddy的不高兴负责。"我想了一下,怕她对中文的理解不深刻,又把话重复了一遍。"You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other people’s happiness.  Don’t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Mom and Daddy’s emotions."

她又沉默了一会儿,黑暗中她的声音更加微弱:"你们能永远happy么?If you love me."

"不可能。没有这样的爱。有也是假的。"我亲了一下她的头发:"你看那个假花,它永远只呈现给你一种状态,就是最漂亮最风光时候的样子。因为它没有生命。只要是活着的,不管是什么,都做不到这个。活人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你不能要求别人永远只给你看他好看的那一面。你也不能要求自己永远给别人呈现好的那一面。不要说如果你爱我,你就应该怎么怎么样,没有这样的假设的,那是感情讹诈。如果一个人在你面前永远高兴,从没对你失望不满生气过,那不说明他爱你。可能更说明他怕你,或者他觉得欠你的。你要允许别人对你产生不满的情绪,然后学会不往心里去,别人的情绪让他自己去处理。真正爱你的人不一定总能一见你就笑,不管你做成什么样都夸你赞赏你,更多的是要看你们发生冲突时,他是怎么化解对你的不满情绪的。如果他是通过伤害你的方式化解掉的,比如揍你一顿,或者发脾气吓到你了,或者他说是因为你怎么怎么不好,才惹他生气的,说明他不爱你,他爱的是自己,他更关注他自己的感受。"

她不说话,我想了想,问她道:"你觉得什么是真正的爱?"

她转着眼珠,边想边说:"真正的爱就是,你走到哪里他跟你到哪里。"

"那是影子。"

"Oh,"她又想了想:"那就是,我想要什么,他就给我什么。"

我噗吃一笑:"你觉得我们是这样爱你的么?"

她也笑了。"No that’s not love. Cause if you guys always gave me whatever I asked then I would be spoiled, and I don’t want to be spoiled."她停了一下,接着说道:"Or, maybe the meaning of true love is no fighting, no arguing, like you and daddy, never fighting."

"呵呵。我们经常有分歧有争论的。只是你可能没意识到我们在争论而已。"我抚摸着她的头发:"两个人在一起不可能什么都一致的。所以我理解的真爱,或者说关系好,不是没有争吵,而是这俩人怎么面对争议,怎么化解矛盾,有多少种办法去化解,有多少意愿,愿意和另一个人共同解决各种分歧…共同面对生活中那些必然会遇到的无聊,对彼此的厌倦,和空虚。"

她理解不了我最后一句话的感慨,她抓住了前面的话。"那天我看到你们argue了。爸爸想要我学钢琴,你不想。"

"你想么?"我看着被子上的花纹。

"I don’t know."她停了一会儿,忽然笑着问道:"Why as parents, want kids play piano? My friend Helen was crying yesterday, at school, she goes I HATE PIANO! My god it was so loud. Why you guys push us playing piano?”

"希望你们能有音乐修养。将来能更好地欣赏音乐的美。"

她翻身坐了起来,面对着我认真说道:"Mom. To enjoy the aesthetics of music doesn’t mean you have to know how to play piano."

"True. 什么乐器都可以,口琴都行。可你要通过自己去学,去领悟,才能更深入地体会到音乐独有的韵律美,还有和弦不同地演绎所带给你的不同感受。我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你最终能够做音乐,比如一段大家都熟悉的旋律,注入你对这段音乐的理解,根据自己的心境,配合自己的辅助旋律重新演绎发挥,做出宣泄你的情感的音乐,得到别人的共鸣。这个并不需要多高的演奏技巧,可是需要你对音乐的悟性和激情。而现在追求考级的这种培养方式,刚好是压制住了这种创造力。目的变成了照本宣科把一个谱子弹下来。可能他的技巧非常高,弹奏时也能激情四射,可是连即兴伴奏一首歌都很勉强,会是个很优秀的钢琴技工,但很难说对音乐本身有特殊的感悟。你爸爸更看重的是考级,这是我和他的分歧。他把钢琴当工具了,当成是培养你勤奋刻苦不畏艰难这些品质的工具。他觉得当你一级一级地努力超越最终取得那个学分,那个成绩,你会体验到为一个目标持久地奋斗付出最终收获的快乐。而我觉得要想体验这个过程,任何一个体育运动都比钢琴更直接。而一个在钢琴上刻苦倍至的人,一点不说明他在其他方面也能吃苦。只说明他对钢琴有兴趣。你爸爸最后说,现在别的小孩都在学至少一门乐器,现在的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你如果缺乏某项技艺,将来容易被淘汰。"

黑暗中她沉默了很久,最后轻轻地说:"What a pathetic reason, to play piano."

放假以后她开始学琴了。这里本来有一些音乐的启蒙program,是家长和孩子共同上课一块启蒙的,集体课,可惜那是为小小孩的,她已经超过了年龄,只好直接找私教。陈彦通过打听很快就找到一个老师,口碑不错,她教过的孩子考级速度很快。陈彦也和她面谈过,是个中国老师,挺年轻的女孩子,国内一个重点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的,教学水平肯定不差,人也很健谈,给陈彦的印象不错。我工作一直很忙,所以就没参与,全是他安排的。谈好了后老师到我们家来给女儿上课。那个时间我基本上还没下班,她爸爸在家。刚开始两个月进步飞速,她也有兴趣,渐渐地热乎劲过了就淡下来了。不催是肯定不主动去练的。而且练的时候特费劲,能少弹就少弹,喝水上厕所的反正别的孩子常见的问题她一样不落。后来一提练琴就苦下脸,要逼着才能练了。我对此一点不奇怪,因为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了,包括我自己,都是这么过来的。刚开始的新鲜劲过了以后,会有很长一段时期不情愿,有些要持续两三年,坚持过去后,渐渐地主动性才发挥出来,到那时候就是真正投入进去了,从演奏本身中得到快乐。所以我对她的抵触情绪也没太在意,心想坚持一段会有起色。她不停抱怨难,抱怨老师,每天陪着她练琴对她对我都是煎熬。那我也没在意,觉得这不过就是小孩常见的畏难情绪,到了真正需要下功夫的阶段,想偷懒耍滑,所以只是不断鼓励她坚持,再坚持。可是又过两个月她的情绪越发糟糕,有课的那一天,从早上开始就焦虑上了。我觉得不对劲了。

感觉到不对就立即观察。那天她上课,我早回家坐旁边看。一下就看出问题来了。

这位老师的艺术水平令我景仰。然而她浑身散发出的负能量令我不寒而栗。我就没见她笑过,哪怕是微笑。她时刻处在一种严重的不满,冷漠,焦急的状态中。我女儿有个连音过不去,抱怨"too hard! ",她马上不屑一顾地撇嘴:"这算什么呀,比这难的有的是!以后越来越难你还练不练了?怕苦怕累还行?!"仿佛不把弹琴描绘成一项苦差事就不罢休。一个小时之内我听到她提到两次,"这就觉得难啦?我小时候怎么过来的你知道么?我弹琴吃了多少苦知道么?"

过了一周我又特地早点跑回来,想再深入看一看是否还有继续下去的可能。大体上还是如此。上课结束后我和她聊了半个多小时。这是位很年轻的姑娘,也就二十六七岁,刚来加拿大不久,在这里的音乐学院进修。不知是不是年龄原因,说话还真直爽,真是心里有什么嘴上就说什么。面部表情还特丰富。最常见的表情是撇嘴。"要不是教钢琴挣钱我才不干呢!","学了这么多年的琴,付出这么多辛苦,其它的全耽误了,想转行也转不了了!","现在才刚开始就觉得难啦?您知道我以前吃了多少苦么?这点算什么?"仿佛她吃过的苦,别人要是不也吃一遍的话,就觉得冤的慌。

她整个人给我的感觉就是恨意很深。对她所不得不从事的这个职业充满了怨恨,对那架钢琴更是恨的咬牙,可是又被生活所迫不得不以此为生。话真是不少,我都打不断她。假如不是她自里到外发泄的怨气令我难受的话,这本应是个挺可爱的姑娘。

当天晚上我和陈彦说换老师了。"我不想让小孩成为她发泄负面情绪的接收器。"陈彦说马上考级了,就剩两次课,考完了就换。

倒数第二次课老师来电话说有急事不能到我家,问我能不能带孩子去她那里上,时间由我。我就带孩子去了。她们上课我坐旁边看。上到一半我女儿有个音反复弹错,一到那就错。结果就听到那老师对我一声冷笑:"这也就是在加拿大。这要是在国内,早打了。我跟您说,我小时候练琴我妈就坐我旁边织毛衣,只要我有一个音弹错超过两遍,我妈立马拿毛衣针扎我的手指!后来干脆上锥子!"

把我给吓得,跳起来拉起孩子,落荒而逃。

她当时说她妈妈扎她时脸上那个表情,极度的仇恨中又带着一丝发泄出来的快意,我相信这就是她小时候,她妈妈对她最常用的表情。她原封不动吸收了,内化了,变成自己的了。

每回我面对我那俩孩子的时候,我都对生命的成长有种敬畏。这种敬畏让我在孩子面前不得不收敛性情,不得不慎重。这不是一张白纸想怎么涂鸦就怎么涂鸦,反正画坏了还可以重来的。几乎可以说,一个人将来这一生,是否能够感知到幸福,是品尝到的痛苦多还是感知到的欢乐多,能不能顾及到别人的感受,眼里有没有别人的痛苦,自己有没有被别人珍爱的感觉,所有这一切,都是纂在我这个当家长的手里的。我现在怎么对待她们,她们将来怎么对待她的家人,朋友,社会。我现在由着自己的性子在她们面前发脾气,任性,唯所欲为,她们将来到处栽跟头,到处碰壁,到处被人伤害也到处伤害别人。这俩孩子让我飞速学会了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我自己觉得,对家长的要求,没有什么比这更基本的了。

其实这位老师并没有给我太多的惊悚,因为我小时候见过比这更糟糕的例子。中国那个环境培养的琴童,大多是流着泪过来的。一块学琴的孩子里,有人就是被打骂恐吓着取得优异成绩的。我只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的样子。我小时候的琴友里,就有一位拿菜刀把琴给剁了的。她当时所表现出的对钢琴的仇恨,我现在都记得。她有一年取得了北京市少儿组比赛的第二名。可是谁能看得到呢,她在上台表演的前一天,还在挨打,她带着身上的伤痕上台,忍着心里的痛,脸上是得体的笑。也就十二岁的女孩。我比她小一岁,当时看到她在台上鲜花掌声包围中心满意足微笑的情景,脑子里冒出的竟然是一句"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而不是大人时常耳提面命的励志语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表演结束要回家的时候,我们老师发现她又挨揍了,气得不行把她爸爸叫来,说你再这么着我就不教了!我们老师是一位音乐学院退休的老太太,非常严肃认真的告诫那位父亲道:"请你好好想一想。一个三天两头挨打的女孩子,你让她将来怎么为人处事?她还怎么做别人的朋友,妻子,母亲!"现在回想起来我还真挺佩服我们这位老太太的。那时候能想到这个的可不多。结果那位父亲的回答令我们老师目瞪口呆。

"我女儿将来是世界瞩目的钢琴家,谁见了她不景仰地俯首贴耳,谁娶了她不把她当神一样的供着!"

从那时起,我就对苦尽甘来这个词持嗤以之鼻的态度了。大部分时候,童年没尝到甜头的人,长大了也不容易品尝到甜,即使他已经在蜜罐里。幸福是完完全全的个人主观感受,即使任何一个别人都觉得你应该很幸福了,你自己感受不到,也是白搭。为了取得一个技工的成绩,让一个孩子丧失了品尝幸福的味蕾。这是之所以我不热衷于让孩子学琴的原因。在我和她父亲都不太擅长管理自己的情绪,确定情绪边界的情况下,钢琴很可能成为刺激我们显露原型的导火线。

似乎每一位家长在打算让孩子学琴时,都在一脸宽容地说:"我们没什么特殊的期待,弹成什么样都行,我们不是推爸推妈…"可是过不了几个月,面部表情就变了,当初那个初衷,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别人的孩子才几年就到了演奏级别你怎么不行?"甚至是,"我为你花了这么多钱投入了这么多时间精力,连我都学会了!你怎么还弹成这样?"我出国前教小孩弹琴时遇到家长问这问题,从来都是在心里翻个白眼给他:"这不是废话么你是你他是他!不同的个体怎么能拿来比较呢!"

我有时候也会自问,对小小孩的家长来说,为什么是琴,不是游泳不是打球,也不是学文化,最容易勾起我们心中的不良情绪。 不管在中国还是加拿大,各大育儿论坛的诉苦帖,各种为家长提供交流的平台上,对于中国人家长,学琴是最大一项引发家庭战争的课外活动。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虽然我也如此。大概对于中国人来说,孩子学琴是唯一一个机会让你直面惨淡的现实,让你直接感受我的孩子是多么的平庸,多么没有毅力,多么没有这个没有那个的挫败感的。游泳游不快,打球不能被职业教练挑上,都不太容易引发这种挫败感。游泳滑冰打篮球,那是单纯的游戏,而琴,却被赋予着一些特殊涵义,不知为什么它成为了中国家长对"多才多艺"这个名词的第一诠释。弹琴的目的是陶冶情操,结果发现家长最没情操的时候,就是陪孩子练琴的时候。学音乐是为了塑造好的性格,结果发现性格在学音乐的过程中一点点变坏。我小时候就是如此。钢琴是最能让我看到我妈妈大吼大叫那一面的试金石。由此在性格上的逐渐懦弱,畏缩的变化,无助的体验,一直记忆犹新,好在没有形成创伤心理。而我妈妈直到现在,还在琢磨我这孤独沉闷的个性是怎么来的,更不知道我为此遭遇过什么样的挫折体验。她一直以我会的雕虫小技为荣,为自己是负责任的家长为荣。我从不告诉她我真实的想法,我自己的感悟,我何必去戳破她心中美丽的泡沫。我只是会在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克制自己不去摹仿她。更多的时候我根本意识不到,我的样子已经是她的翻版了。当小孩表现出不想练琴的苦瓜脸时,当家长的能不能把注意力就放在这个特定的难点上,就事论事,不放大,不联想,不给孩子扣帽子,"我的孩子怎么这么畏缩怕苦,懒惰不上进,没有毅力…",不表现出对她的挑剔,是我和陈彦都要修炼的功课。

不过真的很出乎我意料,陈彦在孩子弹琴跳舞滑冰这些技艺的培养上,竟然表现的非常淡定。他从来不为孩子表现出的不求上进着急,更不会去胡乱联想放大。他那个"现在已经这样将来可怎么办"的焦虑,只留给了自己,后来发泄给了我,却始终没有倾泻在孩子身上。也算让我有所欣慰。在陪着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他一直非常有耐心。允许孩子按自己的速度节奏生长。

我的老大就在我们堪称放羊般的培养中慢慢悠悠地学着各种技艺,最终全都虎头蛇尾了。她成了和我,和她爸类似的人,会各种拿不出手的雕虫小技的人。没一样取得了可以拿出来显白的成绩。不过就在我和她爸阿Q一样相互安慰"反正会就比不会强"的时候,忽然有一天发现她拿回来的学习成绩单有了特别大的改观。当初那医生的话果然灵验了。差不多十三岁起,她的学习成绩突然就上去了。而且一旦注意力集中起来,比别人还更集中。当初不知道她是怎么缺失的,现在也不知道她是怎么就变好的。我感觉我什么都没做,她自己就突然变了。对自己的生活,时间安排上也突然井井有条起来。再也没丢过东西,一个冬天还给我五六副单只手套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仿佛一夜之间这孩子就长大了。后来在整个青春期里,这个感觉又出现过好几次。感觉孩子是跳着长的。之前你怎么唠叨,怎么强调,都没用,都报以嗤以之鼻,忽然有一天她就按你说的去做了。好象我们的很多话,就是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就象催了眠一样,悄然无息地渗透进孩子的点滴行为里。现在,我也会时常摆出老资格,过来人的样子,对那些焦虑的小小孩家长说,别着急,以后你就知道,当初的急都白着了。全然忘了当初,我也是如此着急上火的。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晚妆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