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香港和深圳: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香港和深圳: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博客

昨天看新闻,香港政府决定加速开发靠近深圳的土地,还给这个区域弄了个好名字“北部都會區”,占香港面积的大约30%。香港要主动和深圳融合,发展经济。

我在深圳和香港都居住和工作过。看到这个新闻,感慨万千。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对于在深圳长大的我,对这个新闻特别有感慨,因为我的成长经历恰好经历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深圳和香港,也目睹了深圳和香港的角色互换。


(取自明报,农田是香港,高楼是深圳)

8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初期,深圳市几乎就是一片片红土地(深圳的土地,下雨之后真的是淡红色的)。 香港人来深圳最多的是货柜车司机。那时候深圳本地人的收入很少,我父母的工资加起来大概就是400-500人民币。 能在深圳罗湖餐厅里面经常消费的,大部分都是香港的货柜车司机和香港的小老板。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到80-90年代深圳多么迫切地和香港融合,把最好的地段安排在靠近香港最近的地方。 香港一直避免和深圳融合,把垃圾场,大型坟场和农田安排在和深圳最靠近的地方。

那个时候的深圳,只有两个资源,异常廉价的土地和工人。和香港的土地价格相比,深圳的就是不要钱一样。 我同班的香港籍同学住着罗湖的高层里面(那时候还是非常让人羡慕的)三房一厅,90年代初,只有25万人民币。香港粉岭的一样的楼,要270万港币。罗湖区距离香港最近(因为著名的罗湖口岸),罗湖区也是那个时候深圳最发达的区(三天一层楼的国贸大厦,就是80年代罗湖区的地标)。深圳市政府对香港的投资要求也是有求必应,蛇口区的土地几乎白送。罗湖区每天都能见到很多漂亮的大陆年轻女子,挽着中年香港人货柜司机的手。

80年代末的深圳,户籍人口大约50-60万,常驻人口大约90万。每年过春节时候,就是死城一座,几乎所有人都回自己的内地老家了,菜市场卖菜的都很少。

80年代末的香港,人口大约560万,是深圳的10倍,绝对是个国际城市。 我们深圳人去一次“沙头角镇”(中英街),都需要办一个特别通行证,绝对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事情,能跟同班同学吹嘘一个星期。那个时候港币在深圳非常受欢迎,我在钱包里面放一张绿色的10元的港币,也是向同学们得瑟的资本。

2020年的深圳常驻人口1756万,大约是香港的3倍。香港2020年的人口是760万。深圳和香港的情况完全掉了过来。

最主要的是,深圳有实实在在的制造业。大部分普通人都是没有特殊技能的,制造业让普通人有了养家糊口的收入。 香港,大家都知道,银行多过米铺。几乎没有制造业了。

最近香港年轻人看不到希望,就上街打砸抢。香港政府昨天终于推出了应对的办法,就是这个背靠深圳的“北部都會區”。香港政府美其名曰:「北創科、南金融」;就是要和深圳融合,在靠近深圳的新界地区,大兴土木。 香港政府用这个“創科”幌子,真正要解决的是香港人的住房问题。

我预测这次也是香港政府瞎忽悠香港的问题不是土地少,而是住房被资本家高度垄断和英国人的瞎搅合。香港政府现在想到了深圳,想请深圳分出一杯羹,让出一些高端制造业搬到香港新界(做梦呢?)。80年代,深圳市长梁湘,想见香港总督,也只能在电视里面看看。昨天香港的特首林郑月娥,还要舔着脸说“我现在已经告诉王伟中书记(即深圳市委书记),我的文件都要送给他看,因为从来没有写的这么详细。有关香港跟深圳的合作。。。。”还承诺把现在靠近深圳的坟场规模限制,把香港靠近深圳的垃圾场“美化环境”。。。。等等。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嘞。以前的脸打地啪啪响,不要不要的。

唉,香港和深圳,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汗滴米高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