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读书杂感:《普通读者》和几句关于经典的风凉话

读书杂感:《普通读者》和几句关于经典的风凉话

博客

关于英国作家Virginia Woolf我知道两件事情:第一,她是著名意识流小说家;第二,她用投河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两件事情都没有让我产生读她的愿望。最近有网友推荐她的《普通读者》(The Common Reader),说Woolf在这本文学评论里尖酸刻薄,对很多名作家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云云。我觉得有些意思,就从图书馆借了一本来看。

我的《普通读者》是本很旧的小书,1953年出版的,只要一块一毛五一本,书页已经发黄,里面的字又小又密。现在这本书读了快一半了,但如果有谁问我喜不喜欢,我可能还是会支支吾吾,吞吞吐吐,给不出一个痛快答案。Virginia Woolf从来就不在我的bucket list上,但毕竟是赫赫有名的作家。终于读了她的书,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这本书并不是Virginia Woolf最有名、最为人称道的作品,但她逼人的才气还是穿透久远的年代和发黄的书页扑面而来。她的心思婉转细密,文字花团锦簇,动辄用半页长的结构复杂的句子,我看了十几页才慢慢习惯她的文笔和思路。当然从这本书中我也读到了她对很多作家和作品的评论。因为对这些作品了解有限,不能断定她的眼光是否和我类似。但她评论的口气是极聪明的,听起来颇有道理。我想不管她做出了什么结论,一定都有她的理由,而且我也相信她的见地比大部分人要深刻。

但虽说读这本书并非全无收获,一边读,一边心里还是嘀嘀咕咕地说了不少风凉话。大体的意思就是,对书这种东西,尤其是对名家写的书,其实不必顶礼膜拜。特地提到名家作品,不是说他们的作品更不值得顶礼膜拜,而是因为这些作品出自名家之手,更容易头戴一圈自动让人肃然起敬的耀眼光环,也就更有打预防针的必要。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普通读者》这本书本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普通读者》提到的那些书,以及Virginia Woolf对它们的评价。

Virginia Woolf会劳神评论的书,都算文学史上的名作。但在我看完的《普通读者》的前半部中,除了索福克勒斯等三位希腊古典剧作家,除了法国散文家蒙田,除了乔叟和笛福,其余都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英国作家。我对文学本就孤陋寡闻,我是否听说过一个人,一本书,并不能拿来作为这个作家、这部作品有无价值的标杆。但看了Woolf的介绍后,我也没有产生任何要读这些书的欲望。比如说,谁会想读写于十三、十四世纪的搜集了Paston 家族成员之间书信来往、记载他们家庭琐事的Paston Letters呢?谁又会想读莎士比亚之外的其他伊丽莎白时代的剧作家呢?就连Virginia Woolf本人对这些作品也常常忍不住要冷嘲热讽两句。如果她不是英国人,或者不是生活在一百年前,连她自己是否会读这些书都是一个疑问。

由此想到到底应该把自己的时间花在哪些书上这个问题。我也算是爱读书的人,身边总有五、六本书到处乱丢着,有声的,电子的,纸质的,一会儿抓起这本听听,一会儿翻开那本看看。但世界上的书实在太多,不论如何也读不完,而且那些专业的、非专业的作家们还在日以继夜地不停地写,简直要把我们这些读书人逼上绝路。我其实很少刻意去想要读哪些书。我读的书有些是得奖的,有些是畅销的,有些是喜欢的作家的新作,有些是信任的朋友推荐的,有些则忘了是从什么地方听来的:但我从来不缺书读,也从来没有困难决定要把哪些书放在我的书单上。

但这些看似随意的选择,仔细一想,背后其实有很多偏见,比如我读的英文书远超过中文书,比如我这些年读的大部分书都是非虚构类的。而我还有一个很大的偏见就是,厚今薄古,相信新书比旧书好看,喜欢新书、新电影、新电视远胜过旧书、旧电影、旧电视。艺术是进步的,人类的知识更是不断积累,后人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再者,随着时代的变迁,审美观和道德观都在发生变化,一、两百年前的作品拿到今天来读,难免先天不足,就像时光旅行者穿越时光隧道到达另一个时代,适应不良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很多人都提倡多读经典,我想这个建议应该是不错的。经典顾名思义就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书。对我们普通读者来说,经典差不多就是已经去世若干年的作家写的依稀听说过的名作。经典当然都是大浪淘沙、去芜存菁后留下的精品,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也有历史原因。比如一个作家创造出一种新写法,对文学史贡献不菲,作品被奉为经典。后世作家即使采用同样的写法,甚至推陈出新,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为不是首创,写出来的作品也未见得有经典的地位。但对我们普通读者来说,好作品就是好作品,喜欢就是喜欢。一部作品是否好看,是否感人,是否触及心灵,是我们最关心的;至于它历史地位的高低,出现年代的早晚,对文学界贡献的大小,跟我们实在关系不大。尤其有些经典所写的地域和时代,涉及的故事和人物,不见得是我们感兴趣的,也就更不必盲目崇拜。大名鼎鼎的《基督山伯爵》今天读起来显得幼稚拙劣;奥斯汀的小说提出谈婚论嫁不应该仅仅考虑金钱和社会地位,爱情才是婚姻最坚实的基础,当时确实是一股清流。但在今天的人看来,这种婚姻观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读经典文学作品的黄金时期是在国内度过的中学和大学时代。那个时代图书馆里好书不多,外国文学名著是文学青年趋之若鹜的营养最丰富的精神食粮,我当然也不甘人后,读了很多英国、法国、俄国文豪的作品。我喜欢雨果和托尔斯泰,尤其喜欢哈代,还喜欢被Virginia Woolf在《普通读者》中嘲弄的《简爱》。出国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通俗小说、文学小说、人物传记、历史、社会科学,无数好书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不管是种类还是质量都是以前闻所未闻的,不可想象的,经典自然不再被供在神坛,充其量只占据了汗牛充栋、卷帙浩繁的图书馆中的几排书架。偶尔忽发奇想,读几本少年时候就如雷贯耳的名著,觉得也不过如此,就像Virginia Woolf在《普通读者》中说的,是一只broken jar of undeniable age but doubtful beauty,更是放下了对经典的崇拜和渴望。

但经典毕竟是有它的地位的,所以有时候也庆幸少年时代精神食粮贫乏,没有那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诱惑,才得以静下心来,读了几本文学名著。虽然少年时代对那些书的理解不见得准确深刻,现在再读那些书也不见得会有和从前同样的感受,但读过这些书这件事本身好像还是一笔精神财富,似乎自己前世是个贵族,说起话来也可以正颜厉色地多几分底气。现在我偶尔也会读一本老旧的书,但这种时候是很少了,因此像Virginia Woolf这种中国过去没有大力推崇的作家,在打开《普通读者》前一直没读过。不知道《普通读者》是否算得上真正的经典,至少是一部名家作品吧,但在我看来,基本上是一本关于我不太感兴趣的名作的我不太感兴趣的名作。这样一本书,虽然因为偶然的原因打开来读了,又因为不愿半途而废的缘故大概会读完,毕竟读得不是那么心甘情愿。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维立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