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代表中国?默克尔代表八国联军?
6月14日上午,沈阳故宫迎来了德国总理默克尔。后者那天正在进行其作为德国总理对中国的第9次访问,而沈阳是德国企业在华的集中地之一,德国“工业4.0”与中国振兴东北对接成为中德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是这座中国东北最大城市的名片之一,它有一套清宫礼仪展演,皇帝皇后、文武百官乃至格格阿哥都有人扮演,这套仪式14日以完整版、甚至可能是“豪华版”的规格展示给了默克尔。其中有一位太监扮演者对到访的德国女总理用装出的嗓音喊了一声“有请贵宾入宫啦”。
仪式一共进行了几分钟,估计默克尔总理未必能把表演者们装扮的那些角色都搞明白,尽管她表现出对展演很有兴趣的样子。
然而在中国互联网上有人想到了默克尔是“八国联军”之一德国侵略者的后代,而从沈阳故宫走出来的满清当局也是后来那支列强联军欺负中国时北京故宫的主人。这下问题严重了,一些人越琢磨越像是“国耻国殇国愤”,太监成了中国的代表,而默克尔则成了“八国联军”的化身。
也许有一部分人真的就这样敏感,他们不是装的。中国这么大,人们的想法和感受参差不齐,有些人对很多事都愿意联想,这是一种思维习惯,有深刻的历史心理原因。在中国做事情考虑得周全些,照顾有可能存在的各种情绪,大概是必要的。
但是这样的照顾和谨慎是很难做到滴水不漏的,对于一个大方向没有错,仔细推敲又可能发现“不妥之处”的事情,舆论也应多加包容。中国的条条框框在互联网之前已经很多了,如果互联网上的亿万双眼睛也都加入“审查者”的行列,具体做事者恐怕真要动辄得咎,永远都“里外不是人”了。
像沈阳故宫“用老礼”欢迎德国贵宾这件事,初衷恐怕就是表达热情,没想那么多。贵宾们感受到的大概也没有热情之外的别的什么。至于“太监代表什么”,德国总理有可能对应什么历史符号,这些都是咱们自己之间的心理活动。
针对沈阳故宫的符号象征开展进一步争议大概没有意思,但是这件事与八国联军联系起来显然不是历史联想的唯一线索。因为沈阳故宫是清朝早期、也是上升期的产物,当时不仅没有八国联军,德国作为一个国家“还不知在哪”呢。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皇帝还傲慢地要求来访外国人“跪着觐见”呢。
各种感情都应被尊重,但我们还是主张现代中国社会走出历史造成的心理阴影,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当下与我们深度交融的大千世界。如果有人主动针对历史旧事挑衅我们,针锋相对地予以回应当然很必要。但是“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不应成为我们审视时代细节无处不在的一把尺子,那样的话我们的很多悲愤和骄傲就可能依照的不是当代逻辑,我们就永远走不出历史。
沈阳故宫迎客风波应当被看作互联网上的一件小事,争论各方在表达感受的同时,也应克制对自己的看法“最正确”的认定和宣扬。相互包容的大原则不应缺席,默克尔都走了,我们却在这里争辩自己的待客之道是否有哪个地方“很不对劲”,如果吵得太激烈了,是不是有些滑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