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阳春面
扬州阳春面
家乡扬州位于长江北岸的苏中地区,饮食习惯并不适用于“北方面食,南方米饭”的笼统说法。除了米饭(如白米饭、蛋炒饭、菜炒饭)外,面食,特别是阳春面,经常成为早餐、晚餐或酒足之后的主食首选。
按制作方法划分,扬州人爱吃的面条有煨面、炒面、干拌面及汤面等。按照名称分类,则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如阳春面、饺面、盖浇面、三鲜面、牛肉面、鱼汤面、腰花面等。
从五星酒店或街头小吃店,各式面条中最为畅销的却是貌似酱油汤做的阳春面,常常亦称作“光面”或“光汤面”。
小时候就喜欢吃阳春面。记忆中,在广陵路上的东方红电影院隔壁,有一爿饭店--小觉林,素以麻花、糍粑、青菜包子闻名遐迩,阳春面也特别好吃。沿东方红路西行,过了人民商场,两百米开外就是著名的共和春,其馄饨与阳春面合二为一而成的饺面,每天都在挑逗大批食客的味蕾。除了小觉林、共和春,其它老店,如富春、冶春、菜根香、九如等店的阳春面也是儿时经常翘首以盼的美食。
高考那年,吃过好多阳春面,常夜深复习功课后与大禹兄一道去国庆路的一家面馆吃阳春面。
其实,直到今年早春时节参加文学城私房小菜群的《我有一碗面》活动之时,才想到探寻一下阳春面的来历。本月初回到枫叶国前,在酒席桌上,还与几位美食爱好者及两位位淮扬菜大厨侃谈阳春面的传奇。
据度娘说,有一年阳春三月,乾隆下江南时,来到了阳山,即现今的江苏淮安,淮扬菜系的发源地之一。一天,乾隆脱了龙袍,在礼部尚书王廷珍(淮安人士)的陪同下,微服逛街,了解民情。走了一遭,不免觉得有点儿饥饿。于是在一面摊前坐下,给了银子,准备吃面。不一会儿工夫,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端了上来。面条齐刷刷地铺叠于碗中,金色的油圈晶莹透亮,和着翠绿的蒜叶花,飘转在淡淡的酱油汤中。面刚一入口,乾隆顿觉味蕾大开,居然连吃两碗,令王廷珍瞠目结舌。吃罢面条,乾隆赞不绝口,于是向下面的摊主询问面条的名称。没有料想到的是,下面师傅答曰:“无名”。时值三月阳春,乾隆决定给这美味的面条起名为“阳春面”,原因有二:一是春色正浓,到处可见盎然生机,味美的阳春面美如春景;二是希望淮扬地区的漕运贡献给朝廷的税金绵延不断,如阳春面一样。虽然乾隆的“阳春面”三字墨宝没有能够保存下来,但在淮扬菜乃至苏菜的主食中增添一道阳春面。
私房小菜群“无名”群副希望我制作一道复杂的面条参与食谱征集活动,前思后想,依然觉得阳春面值得一做,值得一写。
家中配置了一台自动面条机(pasta machine),似乎是菲利普公司为意餐设计的。我家则几乎每天都用它做面条。回到扬州,则能享受到使用扬州水面做阳春面的乐趣。
早晨步行到十六粮店,见到了久违的水面,分为宽、细两种。一半一半,共秤了一斤半,合加币约$0.70。如下是阳春面的基本制作程序:
“调汤”:为达到阳春面汤清味鲜的效果,特意用草鸡煲汤,鸡汤煲好后,舀出一大碗,加入火腿、瘦猪肉、湖虾籽笼蒸。扬州人称为家用版的“调汤”。出汤时,舀掉浮沫,加入适量精盐备用。此为家庭吊汤方式,需要留神的是:鸡汤沸腾后立即转入慢火,千万不可旺火持续,否则汤会浑浊。
熬香:有了鲜美的汤料,还要制作阳春面的香料。选用猪板油,亦称为“大油”,放入锅中加热后,倒入削好的紫洋葱丝,炒炸至洋葱酥呈金黄色,移除洋葱酥后,葱油备用。
切蒜花:在加拿大超市几乎没有见过制作阳春面所用的青蒜,为了在枫叶国吃上阳春面,我通常用蒜头进行盆栽。然而,扬州的菜场上青蒜随处可见。青蒜洗净后细切备用。
下面:将大锅水烧得滚开,置入水面,用筷子将面条搂散开来;面汤沸腾后倒入冷水,盖上锅盖;再度沸腾,再度倒入冷水,稍养一下,即可起锅。
叉面:将面条叉起,摆入到已经放有上汤、葱油、酱油、虾籽和蒜花的面碗中。
貌似简单,实际复杂的一碗美味阳春面宣告制作完成。清汤清水、香味浓郁、绿叶点缀,早春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