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军队技术3级以上干部授什么军衔
60年代军队技术3级以上干部授什么军衔
在“50年代医学界一级教授名录”中有不少是军事医科院和军医大学的一级教授和研究员,有网友问军队的一、二教授一般是什么军衔?在55年军衔编制中有技术军衔(如军医大校)等,但没找到对应技术等级的编制军衔,只有对应职务的编制军衔,不像88年实行新军衔制后对技术等级有具体的编制军衔(下面会详细列出)。但根据一些资料我们也可大体了解一些技术一级、二级、三级等(教授、研究员、工程师)会授哪级军衔。
授哪级军衔主要还是由职务决定的,在军队院校的知识分子有的不授军衔,授军衔(没有职务可授较高军衔的)一般一、二级授上校,三、四级授中校,五、六级授少校。下面是一些具体的例证:
吴之理,一级教授,第二军医大学校长,1955年9月被授予军医大校军衔。
蔡 翘 ,一级研究员,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大校军衔。
蔡金涛,一级工程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总工程师、副院长,大校军衔。
毕德显,一级教授,军事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大校军衔。
侯祥川,一级教授,上校军衔。
曹鹤荪,二级教授,上校军衔。
任新民,二级教授,上校军衔:
梁守槃,二级教授,上校军衔:
屠守锷,二级教授,国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上校军衔。
徐舜寿,二级工程师,国防部第六研究院飞机设计研究所技术副所长兼总设计师,上校军衔。
刘好志,二级工程师,海军海洋测量局,上校军衔。
马明德,二级教授,哈军工空气动力系副主任,上校军衔。
虞光裕,二级工程师,航空研究院发动机研究所总设计师,中校军衔。
慈云桂,三级教授,电子工程系副主任,上校军衔。
下面二位一个是三级工程师,中校军衔;一个是五级工程师,少校军衔。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授衔高低主要有职务决定,授大校的都是军职技术人员;技术二级有授中校,技术三级授了上校,也是职务的关系。
88年实行新军衔制后技术人员的授衔就比较具体确定了,而且军衔等级也高了,技术三级都能到大校,具体军衔编制如下:
专业技术军官
(一)技术一、二、三级
抗日战争时期(含)以前入伍的,技术一、二级时间较长,有特殊贡献的,可评为中将;德才表现较好的,一般可评为少将;其余可评为大校。
(二)技术四、五级
德才表现较好,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解放战争时期入伍技术四级(或技术五级五年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一般可评为少将。个别德才特别优秀,1949年10月1日以后入伍,技术四级时间较长,有特殊贡献的,也可评为少将。
解放战争时期(含)以前入伍未评为少将的,可评为大校。德才表现较好,1949年10月1日至1962年底入伍的,一般可评为大校;1963年、1964年入伍,技术四级(或技术五级满三年)的,也可评为大校。其余可评为上校。
(三)技术六、七级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德才表现较好,1954年底以前入伍的;1955年1月1日至1958年底入伍,技术六级,或技术七级满一年的;1959年1月1日至1982年底入伍,技术六级满三年(或技术六、七级累计满五年),技术七级满五年的,一般可评为大校。其余可评为上校。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德才表现较好,1968年底以前入伍的技术六级和1966年底以前入伍的技术七级,一般可评为上校;1969年、1970年入伍技术六级满三年的,1967年、1968年入伍技术七级满三年的,也可评为上校。其余可评为中校。
(四)技术八级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德才表现较好,1966年底以前入伍,一般可评为上校;1967年、1968年入伍,技术八级满三年的,也可评为上校。其余可评为中校。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德才表现较好,1966年底以前入伍的,一般可评为上校。其余可评为中校。
(五)技术九级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德才表现较好,1970年底以前入伍的,一般可评为中校;1971年、1972年入伍,技术九级满三年的,也可评为中校。其余可评为少校。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德才表现较好,1970年底以前入伍的,一般可评为中校。其余可评为少校。
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一般可评为少校。
(六)技术十级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德才表现较好,1968年底以前入伍,一般可评为中校;1969年、1970年入伍,技术十级满三年的,也可评为中校。其余可评为少校。
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德才表现较好,1974年底以前入伍的,一般可评为少校。其余可评为上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