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初教授的级别和工资是如何变动的?
五十年代初教授的级别和工资是如何变动的?
50年前由于物价飞涨,教授们的实际收入也随之贬值,物价的涨势也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当时为使收入不随涨价影响基本生活,采用了工资以大米、小米、面粉等实物(折实单位)计数支付的方式以保证基本生活资料的购买能力。及至52年,统一实行了工分制并评定了教授的级别。图1是当时的工资级别的标准。
图1.
当时一些知名教授的级别如下:(下面部分教授级别信息资料来自--智效民:“1955年著名文化人收入知多少”一文图2)
图2.
2级:陈寅恪、李达、陈垣。
3级:有北京大学副校长汤用彤,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清华大学副校长刘仙洲,南京大学校长潘菽,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华南农学院院长丁颖,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孟宪承等。
4级:有北京大学周培源、翦伯赞、曹靖华,复旦大学苏步青、陈建功,南开大学杨石先,中山大学姜立夫,北京政法学院钱端升(院长),天津大学张国藩(副校长),交通大学程孝刚、周志宏、陈石英,北京农业大学戴芳澜,南京农学院金善宝(院长),北京师大傅种孙(副校长)等。
5级:有北京大学饶毓泰、叶企荪、向达,清华大学梁思成、钱伟长、张子高、马约翰,中央民族学院费孝通(院长),南开大学吴大任、邱宗岳,南京大学李方训,东北人民大学唐敖庆,山东大学童弟周、陆侃如,同济大学夏坚白、叶雪安,交通 大学陈大燮、朱物华、钟兆琳,浙江大学王国松(副校长),北京农业大学俞大绂、黄瑞纶、沈其益,北京师范大学黎锦熙、傅种孙,中央美院徐悲鸿、齐白石,四川大学徐中舒,武汉大学何定杰等。
6级:有北京大学冯友兰、唐钺、江泽涵、冯至、魏建功、游国恩、王力、季羡林,清华大学陶宝楷、施家炀、张光斗、孟昭英,复旦大学郭绍虞、谈家桢,山东大学冯沅君,云南大学刘文典,北京师范大学黄药眠、钟敬文、谭丕模、蒋硕民、白寿彝,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院长贺绿汀,中央美术学院代院长江丰,南开大学刘晋年,华东师范大学吕思勉、胡焕庸,湖南师范杨树达,武汉大学高尚荫等。
7级:有北京大学朱光潜,厦门大学卢家锡,复旦大学王鸣歧,北京师范大学郭一岑、陶大镛、萧璋、彭慧、董渭川、王焕勋、邰爽秋、杨绍萱,中央音乐学院缪天瑞(副院长)、舒强、老志诚,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周小燕,中央美术学院吴作人(副院长)、蔡仪、彦涵、 王式廓、庞薰琴 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院长刘开渠,武汉大学韩德培、张培刚等。
8级:有叶浅予 王临乙 李桦 冯法祀 张光宇 傅抱石 卫天霖、喻宜萱、江定仙、易开基、邱椿、陆宗达、陶大镛、刘露等。
教授工资水平也是较高的,比较行政干部的工资标准,5级教授和行政8级(副部长低限)相同,2级教授和行政6级相近。参看下图3)当时一工资分约0.23元(按新币算),到55年实行工资时,工资分以每工资分0.26元换算成新币,级差约10%。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56年文教、卫生系统进行了工资改革,重新制定了工资标准系统(图11),教授们也重新评定级别,因新的标准大幅缩减了等级数:高教从原来的26个等级减为13个等级。(文艺标准也从原来的23个等级减到了16个等级,也重新评定了级别);
图11.
在56年的评级中,55年原5级以上基本都定为一级教授,6级大部分定为一级教授,一部分为二级。7级个别为一级,大部分定为二级。8级部分定为二级,多数三级。也有55年的9级被定为二级,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刘盼遂。
56年的新标准除了工资增幅大(评到一级教授的大多数增幅在50%以上),级差也大了,6级以上的级差都在20%左右,所以和原工资系统比,新标准差一级的工资数比原来的要大很多。
从图5、6中也可看到,很多教授56年的工资比52年翻倍了,教授高知在五十年代实行的是高薪当无疑。
由于现在的论坛(几坛)已被一些人弄成了造谣、传谣、编造各类谎言的垃圾论坛,我已避而远之,无意在那里发帖了,这也是最近博客没有更新的原因(以前博文都发在论坛,那里讨论评论多),博文不更新有网友来短信询问关心。以后会继续更新博客,不发论坛在博客可更随意发各类资料和大家分享(以前发论坛总要“成文”,更新博客一张资料图也可,所以容易更新)。---另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