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明末遗民东渐(图)
明末遗民东渐
日本的著名古城名古屋,旧称“尾张藩”,是日本“战国时代”的一个军事要冲。
中国明末清初的时候,幕府大将军德川家康的第九个儿子德川义直,被封为尾张藩的藩主,住在名古屋城里头。那时,有一位“明国医师”,也就是由中国移居日本的一位医生,获得了义直的礼遇,被他聘为御医,享有“骑马登城”的殊荣。
这位“明国医师”,中国名字叫做张振甫。他到日本的时候,年纪还不到二十岁。但是德川义直对他非常敬重,不但赐给他广袤的土地,还替他建筑明式的大宅邸。并且规定,张氏宅邸四周的日本房屋,都不准正面向着张家。当时,名古屋的日本百姓,都称呼张振甫“张の王样”,中文意思就是“张王爷”。
尾张藩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友,又赠与张振甫大片的土地,让他建筑佛堂以及家族墓园。名古屋市千种区内,现有的一些地名,譬如振甫町、振甫新田、振甫山、振甫池、市立振甫中学校等等,都是因为这块区域曾经属于张振甫所有,因此才有这些命名。
张家代代相传,一直担任着尾张藩主的御医。从前,日本史家对于张振甫的身世,未曾用心考察。他们以为张振甫就是明朝的宗室,淮王朱常清,在满洲人入关之后,为躲避迫害,而逃至日本。抗日期间,日本军阀山下清一曾经宣称他代表张家后裔,在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在南京明孝陵前举行祭祀典礼。意图在南京扶植号称朱明后裔的张家,成立傀儡政权。
根据《清史》中明文记载,淮王朱常清,在清兵南下之时,已经在绍兴府投降满清,因此不可能渡海而东。那么,这个张振甫又是谁呢?
崇祯皇帝在国亡之时,共有三个儿子在世。他们分别是是排行老大的太子朱慈烺,排行老三的定王朱慈灿,排行老四的永王朱慈焕。北京城破之日,太子朱慈烺原被李自成所虏,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后,老三、老四不知去向,太子则逃至京城内外祖父周奎家,旋为周奎姪周绎所卖,为清兵捕去,后来在狱中被多尔衮杀害。太子既死,顺治、康熙间抗清的义军,屡屡以奉“朱三太子”诏命为号召,让满清颇为头疼。这朱三太子指的就是排行老三的定王朱慈灿。在太子死后,他是继承崇祯帝位的第一位人选,当然也就成为满清的头号大敌。
到了康熙四十七年,老四朱慈焕竟然还是被捉到了。他那时七十六岁,化名张用观,以游行教书为业,面对讯问,毫不畏惧,侃侃而谈。心虚的康熙,因为满清入关得国,名不正言不顺,为绝后患,因而杀了张用观,也就是朱慈焕全家。
但是,一直脱离于满清政权掌握的朱三太子,到底到那儿去了?——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皇明后裔,后来避难日本,摇身一变,被奉为名古屋的御医。
张振甫位于名古屋的墓碑上,竖立着一座在他生前就雕刻好的延命地藏像,地藏两旁刻着一副偈语: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解释出来,“一切惟心”,正是“玆心”,也就是暗指“慈”字。这不正是指朱慈烺、朱慈灿、朱慈焕三兄弟的排行吗?!揭语前联的所谓“三世一切佛”,乃是指张家所有的后代子孙,“佛”字暗指皇族血胤,而“三”或者亦暗指排行。整句揭语的意思是,倘若你要追寻张家的起源,应当知道整个家族都是来自于“慈”字辈,排行老三的这位人物所创造的,所谓“一切惟心造”。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老三朱慈灿到了日本改姓张,老四朱慈焕留在中国大陆,也改姓张,张姓一定有它的含义才对。这个谜语含义,就在《论语》里,而且直接明白地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论语‧微子篇》的第八章起首说:“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伯夷、叔齐是殷商属国孤竹君的儿子,武王伐纣,灭了商朝,两人因此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朱张”不知是何许人,但与伯夷、叔齐并列逸民,处境或者相似。原为朱姓的崇祯皇子们之所以改姓张,恐怕正是以朱张自况,也就是以“伯夷、叔齐”自况,不向满洲人投降。
日本现代历史作家司马遼太郎(本名福田定一,笔名的意思是“远不及司马遷”)的小说《大盗禅师》中,提到的幕府前期的政治军事强人由比正雪,就曾经在神田連雀町,開設兵家學塾「張孔堂」,據說道場曾擁有門生3000人。这“张孔堂”的名义,也耐人寻味。
张振甫的皇族家世,另有一个有力的证据:张家的家徽。日本贵族的和服上,一般都绣着代表家族的家徽。张家的家徽,非常有意思。家徽内之祥云,隐谕一个龙,取义《易经‧乾卦‧文言》中“云从龙,风从虎”。图徽主体六颗圆珠,共同构成五爪之像,与祥云相配,意指五爪之龙。按照明朝法制,只有皇帝才能使用五爪龙纹。五爪图案的外围,是一个阴阳互见的圆轮。一阳一阴,指的就是“日、月”,合而为一,正是“明”字。
上面提到的是历史上的一段可能性。目的是想说明汉族文化与日本文化的互动关系。司马辽太郎在日本史上最畅销的小说《项羽和刘邦》中,毫不掩饰地提到:
“在古代,这些地方(注:指长江以南地域)不仅与北方风俗迥异,而且居民大都居住在湖畔或海边,靠潜水捕鱼为生。北方汉民族则是直到近代仍然怕水,不会游泳,更不会江南人引以自豪 的潜水特技,反倒将这类本事视为野蛮。不难想象,古代曾带着稻谷漂洋过海来到倭之诸岛(注:日本列岛)的,很可能就是这些江南吴越之人。当然还有理由相信,其中一部分人是随 着海潮漂流到朝鲜半岛南端,再从那里跨过位于现今日本福冈、佐贺两县北部的玄海滩到达倭岛的。关于倭人的风俗习惯,著名的《魏志·倭人传》里是这样记载 的:‘男子大小皆黥面文身……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今倭之水人,好文身沉没捕鱼蛤,亦以厌大鱼水禽也。’上述倭人之风俗,与扬子江以南荆蛮之习性何其相 似。如果二者之间有联系,那就可以说,这一地区的风俗又越过大海传到了遥远的日本。”
这是日本文化人体认的汉、和文化的母体与脐带的关系。
前面提到的明王子的流亡,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加以证实。但是,明亡后,明遗民向日本列岛、尤其是南方大规模的移民,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明亡后,大约有近五十万的明朝移民(主要是东南沿海一代的),通过各种方式,迁移逃亡到了日本,他们居住在以长崎为中心的九州岛一代,给日本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商机和文化。这次移民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当初满洲人趁虚而入,也不过是这个人口数。这次移民,客观上填补了日本在桃山安土时代之后,文化和经济上的空白。
明朝亡后,日本的一些政治家,军事家,也曾经帮助明朝移民,试图中兴明朝,但是最后都失败了。在明末反抗满洲人最艰苦的时候,郑成功在东南一带苦苦支撑残明长达十七年,其中曾经得到过日本江户幕府方面的帮助。司马辽太郎在他的小说《大盗禅师》中,就通过主人公浦安仙八的经历,描写了郑成功和日本兵家由比正雪试图复兴大明的故事。
明末清初,很多中国文人为了避战祸来到日本。当時日本的大名家收留他們,作为自己的幕僚。例如对日本思想界影响甚著的朱舜水,曾经两次作为郑成功的使者,向实行锁国政策的江户幕府求援。日本万治2年(1659年)冬,他来到日本长崎。寛文5年(1665年)6月,常陸国水戶藩藩主德川光圀,派彰考館小宅處齋拜訪朱舜水、朱舜水接受了邀請。同年7月,他抵达江戶。
前面提到的政治家由比正雪的思想,对德川光圀有很深的影响。由比所承继的日本著名兵家,“武神”楠木正成的忠君思想,很受德川光圀的欣赏。而后醍醐天皇时代(约为中国元朝中后期)的楠木正成,正是忠臣的典範,他的游擊戰術,楠木流的兵學,是江户幕府时代的主流。江戶時代末期鼓吹“尊王攘夷”的人士,就經常參拜楠木正成的坟墓。而楠木正成的思想,与朱舜水在日本所倡导的正统儒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德川光圀對朱舜水敬爱有加,朱舜水也对水戶学的思想產生很大影响。德川光圀就任藩主之際,朱舜水也隨同前往水戶,同為德川光圀編撰《大日本史》的安積澹泊、木下道順、山鹿素行都是好友、在日本傳播以浙东文化体系为主体的汉学,直至83岁去世。
而正宗的儒学,明亡后在中国大陆却被阿尔泰人给肢解了,形成了一种至今仍然像幽灵一样徘徊在国人思想中的奴性意识。
还有三个有趣的史实。一是南宋灭亡的时候,日本“举国茹素”,来哀悼大宋的灭亡。
二是在嘉靖、隆庆年间的猖獗东南沿海的倭寇,实际上大都是沿海的中国海盗所为。时为日本的安土桃山时代。日本浪人,只是从事海上贸易与海盗的雇佣兵而已。
三是甲午战争之后,在签订马关条约时,日本人始终不肯承认他的敌手是“中国”,而是满清王朝。其中意义,不言而喻。日本认为中国在明亡后就已经灭亡了。日本从此蔑称被满洲人殖民两百多年的中国为“支那”。明治维新后,日本一直自认为它才是华夏正统。因此明治维新后,日本便以楠木正成首倡的“尊王攘夷”为名,发动了对清战争。这种思想观念,基本上主持了日本近代将近七十年的战略思想。
至于1937年进占南京时,大多数的日军,其实都是三百年前移民南九州岛的明朝移民一样,都是日本皇族在借刀杀人!这一点说起来,让人血泪俱下。而更可怕的是,我们却忘记了三百年前的那一段史实,——汉人从精神跟肉体上,都被阿尔泰语系异化了。
当年日明之间的“壬辰之战”最大的获益者,无疑就是满洲人。如果将历史做为纵轴来检讨,那么阿尔泰语系进入中国,对总体汉的汉文化来说,绝对是一次文化侵略。他们将卷舌音带进了汉语。这使得汉语失去了继续创造的可续性。汉语在十五世纪前后,仍然是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语言,在《唐吉珂德》之前,它就已经产生了好几部如今仍在流行的长篇小说。像《三国》,《水浒》等,在日本家喻户晓。而自从阿尔泰语系入侵之后,汉语的功能就淡化了,小说的内容也改变了。这就是刀光血影下的殖民!
《红楼梦》说白了就是一部殖民作品,但是又不是很成功的,书中充斥着浓烈的奴性意识。它在艺术上之所以不能被大多数的中下层的中国人接受,就是因为它的叙述语言,早就叛逆了汉语的美学意义。矫揉造作,对强盗贵族意识的粉饰,是它的主要特征。它不是《金瓶梅》,也不是《醒世姻缘传》这些平民化的文学。大家如果问心无愧,你可以告诉我,你们中间,有谁通读了《红楼梦》?!
明末时中国跟世界接轨只有一步之遥,然而却被满洲抹杀了。然而日语保留了汉语的很多功能。可以说,芥川龙之介,太宰治,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司马辽太郎等人的小说,是汉语能力和汉文化的美妙延伸。他们将东方文化,以最为有血性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像三岛的《忧国》,《金阁寺》,《忧国》,那种淳朴的审美观,实在让人回味。而《丰饶之海》,则是对东方文化,其实就是汉文化为主体的审美剖析。
三岛在自杀之前,一直在检讨自身的精神状态,最后,他选择了自杀。崇拜军国主义只是一种借口。三岛之死,就像他的老师川端君在《雪国》的开头中所说的那样:
“穿过县界漫长的隧道,便是雪国了。”
秦無衣 04/2011
Santa Mon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