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爱电影(十):48-51 (德国人之特点)
懒人爱电影(十):48-51
(德国人之特点)
48,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 Kaspar Hauser - Jeder für sich und Gott gegen alle (1974)
49,万湖会议 Die Wannseekonferenz (1984) // 阴谋 Conspiracy (2001)
50,疯狂的爱 Amour fou (2014)
51,玫瑰围墙 Rosenstraße (2003)
浏览了一下过去的博客,发现《懒人爱电影》系列已很久没更新了,罪过罪过。看了一下还未写的电影单子,居然还有七八十部,哎,蛮好的资源分享、厚德载物,就这样演变成了很多债务。
一直觉得,人是有所谓兴趣爱好的,不管一篇影评写得怎么好或怎么烂,其实,人们还是在选择自己爱看的内容看电影的,当然,这内容不仅包括普通意义上的故事内容,还包括自己喜欢的演员/导演;对于居住在美国的人们,还始终摆脱不了好莱坞这个紧箍咒。
上篇写了个新闻题材的《是韩国人的小心眼?还是伤不起的国民感情?》,在和大家的互动中,想起一个对单一民族的“国民性”的问题。根据过去的经历,我的大脑中多多少少已被植入了一些不一定准确的观点,比如:日本人是个特殊的族群;日耳曼人/德国人是非常严谨的民族;还有比如“日本人是亚洲的德国人”……围绕这些证据不充分的观点,认同也好,不认同也好,呵呵,只要不往歧视方向发展,随便聊聊、再加以适当互怼,也是蛮好玩的。当然,前提是得有个大心胸,而且不能有自卑感,要不然都是自找麻烦。
今天写德国人的性格,就四部片子,采用简单叙述方法,或更确切地说,是转抄一些电影内容,再稍微加点零碎资料的方法写。第一第二和第三部非常“枯燥”、非常“平静”,类似于学术或文献类型,但同时又有相当深厚宽广的解读空间。虽然我会强烈希望大家去找着看,但与这类正儿八经的教材片相比,估计大家还是会更愿意选择体现男女之间爱意浓浓的片子,人之常情嘛。第四部片子让我们知道一个比较“偶然”的单一事件。当然,把这几部电影的事情/事件套到华夏族群的历史痕迹,可能会产生咎由自取的心堵效应,呵呵。
48,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 Kaspar Hauser - Jeder für sich und Gott gegen alle (1974)
我是在20年前看了这部电影,然后查看了一大堆资料。卡斯帕尔身上的特殊性引起了德国及后来欧洲很多学者的兴趣,他们从医学、心理学和社会人文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出于对他们的尊重,也避免因我的转述打了折扣,我干脆直接摘录,也希望读者能够直接读下面的链接。其实,所有转贴的文献内容并不和我这集“德国人特点”直接相关,但所有这些“严谨忠实的记录”,从发现卡斯帕尔开始的身体测量、到以后所有事件的记录,这些细致的记录本身恰好就是一种德国人的特点。
1828年秋天,人们发现一个不到二十岁的青年被抛弃在德国纽伦堡一个广场上,他身体虚弱,只会勉强走路,智力像个初生的婴儿,不会说话,能用铅笔拼写出名字:Kaspar Hauser……最初他被交给一个马戏团供人参观,随后引起公众注意及关心、被该市的一位名叫Georg Friedrich Daumer(诗人/哲学家)的收养,并教会了他说话、拼写、弹钢琴和许多世俗的知识……
Kaspar Hauser穿梭于安斯巴赫市(Ansbach)的上流社会,他的特殊气质使他一时成为令人喜爱的舞者,但他从没和任何一位女士有过亲密交往……他的另一位老师迈尔表示Kaspar Hauser并不适合那些高要求的职业。1832年末,德国刑法学者冯·费尔巴哈将他以书记员和抄写员的身份安顿在法庭……
1833年12月14日豪泽尔受到致命捅伤……这致命一伤使他于1833年12月17日22点整一命呜呼……国王路德维希一世悬重赏10,000盾追辑凶手,然而却一无所获……
在他死后,几个医生对他的尸检结果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患有脑皮质萎缩或癫痫,也有的认为他大脑正常。(下面YouTube电影中的1:46:24那段,即是尸检及大脑检查,1833年啊!)
有精神病学家在卡斯帕尔的个案中发现了很多自相矛盾之处。他认为像卡斯帕尔这种处境,只能成为一个白痴而且短命,然而人们相信这个奇迹般的故事。
1897年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作品《什么是艺术?》第五章中曾提到卡斯帕尔。有趣的是,到了二十世纪中期,多部科幻作品也提到卡斯帕尔。
1,1943年,Eric Frank Russell- 《Sinister Barrier》:卡斯帕尔是一个来自非人类实验室的人。
2,1949年,Fredric Brown-《Come and Go Mad》:关于卡斯帕尔,提供了另外一种理论。
3,1954年,Henry Kuttner-《The Portal in the Picture》:卡斯帕尔来自Malesco,在那个世界里,科学如同宗教一样,其秘密不为普通民众所知。
4,1963年,Robert A. Heinlein-《Glory Road》:卡斯帕尔类似于自形而上学飞机中横空出世的人(an analogue to persons popping in and out of metaphysical planes)。
5,1967年,Harlan Ellison- 《The Prowler in the City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卡斯帕尔被时代淘汰了,后来被一个叫朱丽叶的女性虐待狂谋杀。
好啦,不多转贴了,如果对上面这些琐碎资料感兴趣的话,请直接看下面链接吧,别忘了,那可是19世纪初的事情:Kaspar Hauser;卡斯帕的老师Georg Friedrich Daumer;解读《加斯·荷伯之谜》;帮卡斯帕解决工作的德国刑法学者冯·费尔巴哈。
49,万湖会议 Die Wannseekonferenz (1984) // 阴谋 Conspiracy (2001)
上面通过一个人物传记赞扬了德国人“严谨忠实的记录”能力,而这部《万湖会议》讲述的内容本身也是靠一份偶然发现的“会议记录”还原出来的会议场面。这个会议就是Wannsee Conference(万湖会议),于1942年1月20日召开,地点是柏林西南部万湖的一个别墅。
这个只有15人参加(其中8人具有德国货真价实的博士学位)、只开了90分钟的会议,讨论的是关于如何 Final solution to the Jewish question,为后来的系统屠杀犹太人做了“各种”/“全方位”的考量,其中包括法律、政治、外交、宗教、(操刀手军人的)心理等,为最终的执行扫清了所有理论障碍。
我把维基链接放这里,不过,我会建议大家先看电影再看维基,这样比较直观、且减少阅读时的枯燥感。不过,为了激发一下大家的兴趣,我把这15名与会者的名单列出,他们都很有“身份”,我只简单列出他们属于制服组的军警人员,还是属于西装组的文人学者,还有他们的学位以及头衔或军衔。
(一)制服组的军/警人员,7人中有3位博士:
1,Reinhard Heydrich 莱茵哈德·海德里希:军人,纳粹高官,1942年万湖会议的召开者,制订了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最终军衔为党卫队上将及警察上将、国家安全部部长(管辖盖世太保、刑事警察及保安局)及……,1940年至1942年曾担任国际刑警委员会(后改称国际刑警组织)主席,(不得不想起了最近红色中国的国际刑警组织主席、中共公安部副部长孟宏伟);
2,Adolf Eichmann:大名鼎鼎的阿道夫·艾希曼,就是被以色列特工从阿根廷抓回去受审并处死的那位。海德里希是万湖会议的主持者,艾希曼事先为他收集资料,参加了会议并准备了会议纪要。万湖会议之后,艾希曼晋升为党卫军中校;
3,SS Lt.Gen. Otto Hofmann;军人,党卫队中将;
4,Heinrich Müller;军人/盖世太保,中将;
5,Dr. Karl Eberhard Schöngarth军人,法学博士,律师。作为保安警察及党卫队保安局代表出席会议,党卫队少将;
6,Dr. Gerhard Klopfer,法学博士,战前职业为法官,作为纳粹党总理办公室代表参加会议,荣誉军衔为党卫队上校;
7,Dr. Rudolf Lange,军人,党卫队上校,法学博士。万湖会议之前,他作为占领区拉脱维亚的保安警察头目,就已展开大屠杀达6万之多,故被会议策划者海德里希赞赏并邀请来传授经验,也是他提出了大规模枪决时的难处:士兵的心理障碍;
(二)西服组的文人学者,8人中有5名博士:
8,Dr. Georg Leibbrandt 货真价实的神学/历史博士,作为东部占领区政府局长代表参加会议;
9,Dr. Alfred Meyer 法学/政治科学的博士,同上面第8那位一起作为东部占领区政府局长代表参加会议;
10,Dr. Josef Bühler,法学博士,以波兰占领区総督府副官身份参见万湖会议;
11,Dr. Roland Freisler,法学博士,代表帝国司法部参加会议。他担任过希特勒的帝国司法部秘书和人民法院的院长。人民法院是在宪法授权外成立的机关,主要负责审理关于对抗希特勒独裁政权的政治活动;《懒人爱电影(一): 人文与进步》中的第6部《希望与反抗 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 (2005) //白玫瑰 Die weiße Rose (1982)》,对汉斯与索菲兄妹两人宣判死刑的就是此人;
12,Dr. Wilhelm Stuckart,律师,法学博士,作为内务部代表参加会议;
13,Erich Neumann,埃里克·诺伊曼,作为经济,劳工,财政,食品,运输,军备和弹药部的代表出席会议。诺伊曼要求在战争中必不可少的公司中的犹太工人暂时不被驱逐出境。 1942年8月至1945年5月,诺伊曼担任德国钾联合公司总经理;
14,Friedrich Wilhelm Kritzinger,帝国总理府总务秘书;
15,Martin Luther,帝国外交部代表。他的会议记录副本于1947年被发现,盟军由此第一次知道这个会议以及此会议的目的是什么。(这里插一句,研究冷战时期中苏关系的沈志华曾多次抱怨中南海内各种会议的记录不足、而去了苏俄用美元买他们的记录。)
15个与会者中,8个拥有博士学位,而且同中国的上上层相比,还都是货真价实的德国学位呢,称之为标准的精英集团一点也不过分吧。但在这集权/权威主义(千万别简单称之为纳粹法西斯主义)的框架中,精英又怎么啦?
和大家一样,对于这个会议内容的冷酷我是很愕然的。不过,对于这个德国人的开会模式,我倒非常佩服:策划者的预设、预估能力,两位协助者的资料信息准备,以及对开会人员的选定,有点像政府机构内的“人民代表大会”模式。
最后,等你看完这部电影,请想一个问题:在这种体制的这类会议上,普通与会者能否“坚持理念”或者坚守“良心的底线”,还是乖乖地举手表决通过?千万别把责任简单化地归罪于精英们,在导致大规模悲剧性事件的演变过程中,我一直认为责任在于全体民众!
50,疯狂的爱 Amour fou (2014)
上面讲了万湖会议,这个万湖(Wannsee)位于柏林西边,分成大小万湖两块,其实万湖地区,在以“万湖会议”而著名之前,是以德国剧作家/诗人克莱斯特的自杀地而著名的。
1811年11月21日,德国诗人、戏剧家、小说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沮丧和愤慨,他和情妇沃格尔(有夫之妇Henriette Vogel)约定同归于尽:在小万湖湖边,他先开枪杀了沃格尔,然后自杀。
对于普通人,我不建议看这部电影,太沉静,太复古,太艺术。但也是基于同样原因,再加一个我认为的“太德国人了”,我还是建议大家看。里面的每个场景、每组对话,甚至每个动作,都是尽可能还原那个德意志联邦形成之前的“德国”:各地小贵族/中产阶级的生活模式、礼仪、克制、禁欲,还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文化浸透以及对政治的关心,统一问题、税收财政问题等等,都是他们平常的聊天内容,而且是以平静的语气在聊。
我非常不喜欢、不认可如今各地华人们的“政治是肮脏的”这种说法;我的国内同学中,到现在还有人认为“日本的选举是被财阀控制着的”……我总觉得是我们的历史文化让我们的思维太过于“乖巧”而又“狭隘”了……
最后顺便介绍一下,德国有两个法兰克福,一个是位于德国中西部著名的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正式全名为美因河畔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一个是大家不怎么知道的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德语:Frankfurt an der Oder),位于东部波兰边界旁。如果你去这个克莱斯特的出生地奥得河畔法兰克福,你会知道更多克莱斯特的故事。
对了,这位克莱斯特的作品,很多很多,尤其是他的悲剧独树一帜,在德国文学史上留下重重一笔。这里就提一下我看过的两部吧,一部《米迦勒·寇哈斯》(Michael Kohlhaas),真实事件。年轻时的卡夫卡一直受其影响,在撰写其长篇《审判》前,卡夫卡把克莱斯特的《米迦勒·寇哈斯》至少读了三遍,我目前已经读了1遍了,呵呵。另一部是著名的《The Marquise of O》(侯爵夫人O)。这两部大作的电影都有好几个版本,其中《侯爵夫人O》这个名字也被用于色情电影名字拍了又拍,如同《Emmanuelle》一样。
链接: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米迦勒·寇哈斯》(Michael Kohlhaas);《The Marquise of O》(侯爵夫人O)
51,玫瑰围墙 Rosenstraße (2003)
1943年的德国,犹太人遭到有计划的逮捕,其中也包括1800左右德国女人的犹太丈夫,他们被区别于其他犹太家庭的人,逮捕后集中关押在柏林盖世太保司令部所在地Rosenstraße即 Rose street。1943年2月,几百德国太太们聚集到关押丈夫们的Rose street抗议,喊出“give us our men back!”,3月6日戈培尔下令:释放。
围绕这个孤案,史学界有各种解读,我也不喜欢那种“谁谁谁虽然什么什么什么,但也有非常人性善良的一面”这种文字格式,而只认为这属于一时的“运气”。但是,呵呵,又要同红色中国的各类事件做比较了,什么上访啊,抗议啊……对了,还有大家感激周恩来“保护了很多人”的滚滚热泪……
抄得太多了,抄着抄着,觉得很难精准地把握住“德国人之特点”,倒是过多地体现了西式文明中,现今的华夏还不具备的特点,哎,白抄了……
(以上纯属个人夹生饭似的观点,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