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来自元宇宙的语言
很多人在炒元宇宙这个概念,俺不屑。人如果不是神,元宇宙就只能以人的想象为边界。因此,炒与不炒,都没有实际价值。
但汉语,跟其他语言,尤其是西方曲折语比起来,确实可以视为“元语言”,来自认知本体的语言。
为啥?
因为相比西方曲折语,汉语中组织方式中的人为干涉最少,认知规律发挥的功能最大。
俺常举的例子:I am a/the manager.
我是经理。
英文中的时态,主谓一致,冠词,单数标识,都是人为标识,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冗余信息。
这些冗余信息,构成了一个让人感到舒适的认知世界,却篡夺了认知规律本身的主导地位:人要充当神,统治认识世界。
中文正相反,基本不对个体单位进行人为处理,只把它们“堆”在一起,它们就自然相互作用,产生意思,加上交流情境与交流者共识,就可以精准表达。人只需要利用不同单位的互相作用的规律就可以轻松表达,没有人为的冗余信息。
比如我开车回家,我回家开车。同样的单元,换个顺序,意思就不同了。
英文当然有对应的形式,但却要加上一些多余的形式变化才能理解。不加就理解不了。人为已经扭曲了自然的认识规律,思维不能象中国人一样正常地灵活地工作了。
比如明明是灭火,中文却说救火,跟救人救命一个顺序,直翻成英文,肯定误解。但中文的互相作用并不是机械地,简单地。救火,是救于火,火并不是救的对象,跟救灾是一样的。
养病和养生也一样。养病,是因病而养;养生则跟养鸡养鸭一样。
其实英文也有类似现象,比如firetruck就不是纵火车而是灭火车。人的认知有这个make sense 的功能。
英文说 she was smoking.
中文说 她在吸烟。
人怎么能smoke? 当然是吸烟更准确。但是有文化、习俗因素, someone smokes 还是好的表达。
这不是语言的局限,而是灵活性。各种语言都有。
中文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这种天然的机制来组织语言,而西方曲折语则最大程度地压制了这种天然的认知机制。
在我们的世界中,已知的规律多还是未知的多?
自然的规律多还是人为的规律多?
人的规律能持久还是自然的规律能持久?
当然都是后者。
这就是为什么汉语文化一定胜过西语文化。这不是汉语本身NB,也不是汉人NB,而是因为自然的规律NB,汉人,不过是在语言上最大化地利用了自然规律。
汉语的灵活与复杂,是人为规律无法把握的。
比如,他打开了门,他把门打开了,门被他打开了,门他打开了,他打开门了。
事件就一个,但说法却很多,每一种都有特别的情境,特别的表达重心。
这是落后?
这是先进,太TM的先进,普通曲折语学者根本理解不了。
所以,汉语是人间最接近造物者的语言,最元的语言。
中国人一旦学会了科学思维,汉语将让科学上一个新台阶。
鹦鹉型学者没有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拿支言片语来当例子,还喜欢说中文不“科学”,其实就是他们自己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