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道四(103) 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说三道四(103) 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如今,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相当普及了。这也许是全国高中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92%的结果吧!据有关部门统计的数据,百度上有记录,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所以,孔子的这句话不必翻译,大家都懂。
由此及彼,来说说我的看法,“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所欲”与“所不欲”本是相反的,为什么都要“勿施于人”呢?
人的“所欲”“所不欲”,如果按照马斯洛“人的需求的五个层次”来说,有点复杂。简单点说,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说道说道。
先从物质方面说,人都喜欢美食,但某一种美食不一定人人都喜欢。所以古人说“食无定味,适口者珍”。就是说每个人对味道的偏好不一样。这与孟子的“口之于味,有同嗜焉”相似。饮食之物的味道,没有固定的美味标准,只要适合自己的口味,就是珍品。泛指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这句话出自宋•文莹《玉壶野史》卷五:“上因问曰:‘食品称珍,何物为最?’易简对曰:‘臣闻物无定味,适口者珍。臣止知蘧汁为美。’”所以,适合自己的口味,别人不一定喜欢。故“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再说精神方面,孟子说,“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其实不然,阳春白雪的说法:“情人眼里出西施”:下里巴人说婚姻“如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所以,一见钟情一般都是始于颜值,但颜值标准却因人而异。
诚然,不论是“己所欲”,还是“己所不欲”,都要“勿施于人”,才是“止知”。
这里说的“止知”,就是“知止”的意思。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何谓知止?《大学》中没有明说,但却给我们举出了例子:“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知止,即应当为其所应为,不为其所不应为。止学的智慧说的是要知道自己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做好自己分内应为的事,并且不要做出超越自己本分的事情。懂得知足、知止,才是立身长久不败之道。以“知止”为始,方能以“得”为终。
总之,“知止”就是不论是自己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都不要强加给别人。
“知止”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我们今天的社会太缺少对人的尊重,我们的文化中太缺少对人的尊重,特别是对弱者的尊重,我们的教育中也太缺少对学生的尊重。我始终认为,尊重是民主精神的核心,学会尊重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有尊严。如果我们要使学生懂得自尊,就千万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
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更能让学生懂得自尊。尊重学生特别要允许学生纠正老师的错误。我这个武汉人普通话很不标准,尤其是不善于辨别平舌音和卷舌音。上课读书还马马虎虎,实在辩不清的就在书上注音。讲话就常出笑话。一次公开课,刚给学生讲了书上几个字的平舌音与卷舌音的辨析问题。一开口讲话,说:“现在请这一组的同学,按竖行每位同学朗读一段”。我又把“竖行”的“竖”读成了“sù”。全班学生异口同声“shù”。我立即表扬了学生能活学活用立竿见影!学生报以友好的笑声。师生关系融洽,不仅有利于学生接近和爱好语文学习,老师尊重学生的正确意见更能让学生懂得尊严和自尊。
现在,学校教育打着为学生好的幌子,校长在全校学生大会上公开砸学生的手机,时而见之于网络;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言语伤害学生的现象太多了。还说什么“恨铁不成钢”,其实,就是不“知止”。
北京四中著名的刘长铭校长,为他们学校的特级教师谷丹老师的专辑写的“序言”中有两段话:
我们也常常不能容忍学生犯错误。学生一旦有犯错,我们宁可上纲上线,小题大做,猛药强攻,因为我们始终坚信,小错一定是大错的先兆,小小的蚁洞一定会毁掉千里长堤。这种武断的认识使我们今天的教育缺少大气、缺少宽容,因而也缺少人性,缺少教育本应当具有的艺术魅力。一位老师曾对我说,教育往往就不能一针见血,教育往往就要眼睛里揉沙子我想他说的就是教育需要宽容,需要等待,需要耐心。如何把握宽容的度是一门艺术。青少年犯错误就像人患感冒,不是每次感冒都会引发脑炎肺炎,导致痴呆甚至丧命。要相信人的免疫功能,相信人能产生抗体,相信人能够自愈。当然,这并不是说学生犯了错误教师都不要去管。得病是要看医生的,但看医生并不是说马上就要打针吃药,用医生的术语来讲,先观察一下,用谷丹老师的术语来讲,就是要“守望”。守望也是一种工作方式或教育过程。教师对犯错的学生是要做工作的,问题是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是否注意保护了学生的尊严。你越是维护学生的尊严,学生就越视你为知己,你的教育就越有效。教育就是要唤醒人的自觉。自觉就是人的免疫力。教师的任务是“唤醒”。有不少学生,特别是遇到挫折或是有一些错误的学生常常愿意去找谷丹老师诉说,她一定唤醒了不少学生的自觉意识。她不仅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还是一位洞察甚至是把控学生心理活动的行家,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她有些神秘的原因吧。
中国的未来一定是一个民主和谐的社会,对此我坚信不疑。据说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灾区,在一户受灾群众的家门口问这家主人,我能不能进你家看看?我能想象出他那种俯下身来同一位普通公民平等甚至谦卑地谈话的情景,这使我看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的文化正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形成。我想,作为今天的教师,在把教科书中的知识教给学生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将民主、平等、尊重、自立、自信的理想与品质也一同深深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果以今天这样的眼光和价值观来审视以往的教育,难道我们没有感到有太多的值得自省的地方吗?
刘校长文章说到谷老师的“守望”,就是古人说的“知止”,就是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弱者,尊重学生。
总之,不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己所欲,勿施于人”,都不要强加于人。学会尊重他人,营造民主自由的和谐社会,才是人类的共同目标!
【附录】珍惜学生的性意识
诗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言“君子”和“淑女”,还有德国诗人歌德的著名诗句:“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所说的“少男”“少女”,正是现代学校的高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心,多数学生虽然还没有对某个特定的异性倾慕,但是少数学生开始爱恋特定的异性。
“诗以言志”,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不论是直抒胸意,还是婉转表达,人在青春年少时的这种美好的感情,都是非常宝贵的。那么,当学生性意识萌动,我们老师该怎么办呢?
“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记自己年轻时的心路。作为教师,不论年龄,也不论男女,谁不曾有过青少年时代?当你的学生因性意识萌动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时,不妨先回忆一下自己的过往,不要那么急躁,更不要随便指责!
五十年教育生涯,不知多少次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我厚厚的《班主任日记》中都有记载。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位家长满脸忧愁、略显怒容地来学校找我,她从手袋中拿出两封信,说:“李老师,这是你班上一个男生给我女儿写的两封信。你看怎么办吧?”
我仔细读了那两封“情书”,表达了一个男孩对自己喜欢的女孩的真情实感,爱慕之心溢于言辞之中,有那么一种朦朦胧胧的初恋意识。反复考虑,还是决定与那个男生开诚布公个别谈话。
谈话伊始,我用《触龙说赵太后》的谈话方式,先给他讲一个故事。大约二十年前吧,就在这个学校的这栋高中楼,有一个男生与同班的一个女生互生好感,学习上还互相帮助,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恋”吧,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不接受,朋友们的忠告,他置若罔闻。后来,参加高考,男生虽然成绩优秀,还是名落孙山,女生远走他乡读大学去了。
“后来的结果呢?”
“没有结果呀!”
“你现在是不是也喜欢班上的一个女同学呀?”
他面露愧色,嗫嗫嚅嚅地说:“没有啊!”
“你该不会忘记‘关关雎鸠’吧?”
“忘不了!”
“那就对了!”
此时,我拿出他写给女同学的那两封信,递给他。说:
“你写的这两封信,表达的就是这样美好的感情!正是你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的正常生理和心理反应,是好事,是非常纯洁的,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不过,要记得我开始对你讲的故事。你们现在还不是谈情说爱的时候,人生之路还很长,你还要读大学,以后一定还会遇到你更喜欢的女同学的!希望你珍惜这种情感!
而且,你还不太了解那个女同学,可以说是一种单相思,也可以说是‘暗恋’。现在,那个女同学的妈妈把信交给我了,说明她拒绝你了,希望你不要再打扰她。这不论对你还是对她而言,都非常正常,你说呢?”
“感谢老师的教导!请您替我保密,可以吗?”
“好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我把那两封信给学生时,对他说:“这就给你自己保管吧!留作纪念自己的青春之恋吧!以后就不要再写信给她了!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谢谢老师!”
我们推心置腹地谈话结束了。
我的《班主任日记》继续写了如下一段话:
估计他还会有几天的思想斗争。要注意观察,帮助他尽快渡过这个特殊时段就会好些了。明天再找他谈谈,不要让他背思想包袱!一定要珍惜学生纯真的感情!简而言之,要通人性!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原始资料见1986年12月2日《班主任工作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