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本最喜欢的书 —《战争与和平》
小的时候,听大人们提起,说有一本小说,大大的有名,偏偏读完的人并不多,书名叫作《战争与和平》。当时我正值少年,而陪伴我的,是古龙,金庸,还珠楼主,温瑞安,司马翎这几位大侠,以及令狐冲,萧峰,楚留香,陆小凤,韦小宝那些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江湖人物。等到了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在窗明几净的大学图书馆的阅览室里,这才窥见了文学的另一个层面。
因为在大学之初经历过一些生死的考验,又面临人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首次触及到了自己的灵魂,所以印象特别深。也是因为这本书,我又读了许多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受益匪浅。
当时思考得最多的是人性的价值,历史和情感,以及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手法。等到工作了几年以后,生活有了些阅历,再读它的时候,看的是英文版,感受又有些不同。这时领会的,主要是民族和国家的苦难历程,以及书中主人公皮埃尔的精神追求和境界的升华。
时光如梭,匆匆几十年就这样过去了,一眨眼的功夫我女儿也上高中了。她是个文青,小小年纪,已经读了不下几千本的书,然而一问才知道,原来还没有读过《战争与和平》。好不容易说动了她,也买来了最好的版本。没想到的是,以她的阅读速度,读了大半年,既然没看完。和她交流了一下,看来时代的距离感是一个大问题;更重要的是,她对书中大段的关于人生,信仰,哲学的论述和讨论没有共鸣。看来我是操之过急了,这本书似乎不太适合青春勃发的花样少年;而只有经历过生活的沉淀,品尝过挫折和创伤,才可能会有所感触。
书中有几个片段是我非常难忘的。第一个片段是描写书中的另一个主人公,安德烈公爵,他在历经了战场的惨败,重伤,受俘,丧妻等一系列的挫折后,万念俱灰,心如枯木。在一个春天,他去女主角娜塔莎的父亲庄园公办的路上,于森林中见到了一颗貌似枯死的老橡树,触景生情,感慨不已。之后他就见到了当时只有十五六岁的女主人公娜塔莎,并为她的青春活力所激发和触动。在回程的路上,他又见到那颗老橡树。而此时已是初夏,橡树的枝头开满了新叶,蓬蓬勃勃,郁郁青青,就好似他当时的心情,又重新焕发。书中关于这一段的描写真是精彩之极,而托翁关于万物循环,生生不息,以及顽强的生命力的阐述,对我后来走出精神困境起了很大的帮助。
再一个就是写娜塔莎的悔恨。作为托尔斯泰心目中最理想的青春化身,她因为忍受不了分离的痛苦,在花花公子阿纳托利的刻意引诱下失去了理智,试图与之私奔,并写信给安德烈公爵要求退婚。在犯下如此大错之后,她伤心欲绝,决意封闭自己,忏悔终生。我对此很有些感伤,的确是的,人最痛苦的往往并不是失败或贫困,而是对自己过往所犯错误的无奈和锥心的懊悔。我后来接触到了佛教的思想,又有些不同,那就是不管我们过往的一切辉煌和错失,统统放下,所依的只有当下的感悟,以及内心的宁静。
当然还有的,是后来娜塔莎和濒死的安德烈公爵的重逢。这时的娜塔莎,已经受到了皮埃尔的救拯,从绝望中走出;而安德烈公爵,因为在与拿破仑军队的战斗中的领悟,在精神上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与娜塔莎的重归于好以及临终的诀别,是全书最催人泪下的一幕。
作为人类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文学作品,《战争与和平》被无数次的搬上银屏。我看过好几个版本,其中前苏联拍的,场面极其宏大,也最忠实于原著。而我本人最喜欢的则是亨利·方达和奥黛丽·赫本联袂主演的那一部。在我看来,奥黛丽·赫本简直就是娜塔莎的完美重现。大家有空的时候不妨一观,不过要有点耐心,这部电影有三个多小时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