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封后为何不见“报复性消费”?
上海自6月1日解封以来,每天新增病例持续下降,今天已降到2+2,前两天更是连续2天是零病例。
众所周知,受疫情封控影响,今年4月,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48%,受冲击最严重的住宿餐饮业大跌了69%,同样4月全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下降了11%,1-5月累计上海社零消费同比下降18.7%,持续低迷。
上海解封后,冷清了两个月的街道开始逐步恢复人气,一些热门商店门前也有排起了长龙,但半个多月过去了,所谓“报复性消费”不如预期那样强劲,这也拖累了经济的复苏步伐,令中国整体经济面对更大压力,下图是朋友圈展示的南京路步行街照片。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百姓没有出去报复性消费呢?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以下几方面:
一、疫情反复,奥密克戎超强的传播力令“清零”难度加大,导致上海解封无法一步到位,疫情反反复复,防控措施也是刚一松就回到严防死守,复工复产远没有达到疫情前的状态,只能说是按下了复工复产的“快捷键”,许多商店还处于清空关闭或停业状态。以餐饮为例,目前上海只允许市郊的金山、崇明和奉贤三个区部分餐饮企业试点恢复堂食,其余13个区只允许提供外卖,而那个牵连近500名顾客的“红玫瑰美容院”事件,则令消费者更是望而却步。
一些敢于顶风作案的餐厅也被有关部门责令停业整顿(见下图),令刚恢复的餐饮业又受挫。
好消息是上海刚宣布,自6月29日起符合条件的街道可有序开放餐饮堂食。
二、人们消费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疫情没有正式结束之前,很难释放报复性消费情绪。这两年疫情的反复对消费者心理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人们会趋于更加小心谨慎,加上外地对上海人进入采取严格的隔离政策,使原来热衷于走遍四方的上海人彻底熄了火,跨省旅游成了奢求,更别提出国旅游了。与此同时,人们消费还存在一定的疫情后遗症,例如解封后有人首先想到的是再买个冰柜放家里,以防疫情卷土重来(我外甥女就是如此)。
三、解封后百姓痛定思痛,更多地考虑手头的现金流动性,哪怕是消费主力军---中产阶级,也对未来收入增长更趋谨慎,有限的收入要首先支付房贷车贷,然后才能考虑消费,加上担心疫情反复,还要考虑屯粮食等物资,使得社会中坚力量的消费意愿不足。
综上所述,当百姓消费意愿不足时,“报复性消费”就难以出现。
就以我姐家的装修工程为例,好不容易恢复开工后,工人们才干了四分之一的活,小区就在21日半夜突然被封,还好当天工人们都回家了,否则被封在我姐家更会平添许多麻烦。可以想象,工程不能施工,我姐除了已付的预付款,其它工程款也不会支付,那工人们很可能会拿不到工资,如何还能指望他们去报复性消费呢?
现在我姐又开始了居家隔离的状态,如果未来不再出现新情况的话,也需要足不出户14天,但平心而论,这次社区的物资保障比上两个月好多了,可以基本满足食品需求。
根据2020年武汉的经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在解封后历时八个月才恢复增长,而去年封控一个月的南京,也用了四个月才让消费由跌转升,所以指望在解封后,上海短期内出现强劲的报复性消费是不现实的。
现在人们只能期望央行下半年能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以拉动消费回升。有专家指出,目前最关键的是必须严格贯彻国务院不准封城封公共交通的“九不准”指令,如果重蹈“只要有疫情就封城”的覆辙,要刺激消费是难上加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