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美国电影《长江上的炮舰》
昨晚看了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长江上的炮舰》,这个名字是按原意翻译的。中文片名叫《圣保罗炮舰》,导演是拍摄《音乐之声》的怀斯。怀斯为这部电影准备了四年半的时间,拍《音乐之声》就是为了给这部影片筹集资金。电影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原作者根据自己的亲历写下这部小说。1966年,美国人没法在大陆拍实景,只好在台湾拍摄。
長江沿岸場景分別在基隆港、淡水河、艋舺龍山寺等地取景,那里的降雨和地震使拍摄非常困难。麦昆事后筋疲力尽,他请了一年的假期。拍摄動用許多第一代台灣影視專業人才與演員,為早期台北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影像,拍攝期間也曾因拍攝內容與蔣介石政府產生矛盾而一度停拍。後來在英屬香港的西貢區和東涌取景。
本片在第39屆奧斯卡金像獎获提名8個獎項,可惜最后皆未得獎。在第24屆金球獎提名8個獎項,李察·艾登堡祿(扮演传教士?)獲得最佳男配角獎。尽管如此,这部电影仍然是经典的战争史诗片。
老公看过这部电影,告诉我非常棒,里面的男演员很有名。德国电影杂志给它评分4点5星(满分5星)。这些都说服了我,陪他一起在ARTE再看一遍,看了三个多小时,看得惊心动魄,又十分难过。不仅仅因为我是中国人,也不仅仅因为是中国主题,还因为人性的丑陋。电影确实好,庆幸没有错过。
时代背景: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西方列强大都派遣炮舰编队入驻中国。军阀混战的年代中,这些炮舰保护西方商人和传教士,维护本国在华利益,同时也巡航于中国内水,驱赶水匪船盗。
下面的电影情节是机器人翻译的,可能有不妥当的地方: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1926年中国内战期间。机械师杰克·霍尔曼(Jake Holman)从美国亚洲舰队的旗舰转移到长江巡逻队的圣保罗号内河炮舰上。他反对船上无聊的例行公事,只关心自己的机械工作。霍尔曼把他的技术传授给一个中国“苦力”宝汉,他俩成了异国朋友。他在船上唯一的一个水手朋友是“法国人”伯戈因。其他船员对内向的霍尔曼很敌意。后来,霍尔曼赢得了年轻女教师雪莉·埃克特(Shirley Eckert)的爱,他是在坐河轮前往兵舰报到时遇到了她。她与传教士詹姆森一起,正在为中国人建立一所学校,从而为国际理解做出贡献。
对于部分中国人来说,炮舰是一种挑衅。当宝汉在河岸上当着船员的面被一群中国暴徒折磨将死时,霍尔曼用步枪从船上射杀了他,以免他受到更多的折磨。这样做法,使得他违背了柯林斯指挥官的命令,他不许船上有人开枪,以免事态升级,他愿意付赎金,从100美金涨到500美金,可是中国暴徒不从。
与此同时,法国水手有一个名叫麦莉的中国女友,他从妓院里救了她出来,后来 - 违反海军规定 - 娶了她做妻子。当圣保罗号在冬季停泊时,他会在冰冷的水中偷偷游上岸,好几次来看望她。在Mai Li的公寓里,他最终因为受寒死于肺炎,随后麦莉被中国民族主义者谋杀,他们将谋杀归咎于霍尔曼。不明真相的愤怒民众随后要求引渡霍尔曼,但圣保罗指挥官拒绝了。为了防止中国人的船只靠上炮舰,他下令向接近的船只鸣枪示警。然而,雇佣兵看到了可以排挤霍尔曼的机会,拒绝鸣枪开炮。最后,指挥官只好亲自开枪,化解了威胁的局面,但他自己 - 被下属的叛变所震聂- 对他的军官荣誉感到深深的冒犯,决定自杀。
随着长江沿岸局势升级,针对美国公民的暴力行为时有发生,炮舰被命令准备行动。通过这一事态,指挥官看到了通过成功部署恢复荣誉的机会。为了期待立功,他独立计划了一项战斗任务,以疏散帮助濒危的传教士詹姆森和女教师雪莉·埃克特为由。在前往途中,圣保罗号与中国军队遭遇,经过一场血腥战斗,突破了军事河道屏障。为了自卫,霍尔曼对一名年轻的中国学生兵(大约是黄埔军校的学生)给予了致命一击,他惊恐地认出他是女友雪莉最喜欢的学生宋。
到达传教站后,詹姆森极力拒绝撤离——在他看来,局势的升级完全是由于西方列强的傲慢,他认为这体现在长江上使用炮舰。这时有中国军队进入传教站,向他们开火,首先杀死了詹姆森。雪莉·埃克特随后准备撤离那里。圣保罗的指挥官试图掩护小组其余成员的撤退,最后被乱枪打死。然后霍尔曼独自留在那里,为了阻止前进的中国人,为了拖延时间保证其余成员撤退,特别是让他的女朋友埃克特到达炮艇受到保护,最后他也被杀了。
电影在一片血光中结束。
看一下中国人对此电影的评论(但是据我了解,这部电影在中国大陆没有上演过):
以我妇人短见,无法洞察世界局势,也无法看透写作者的意图,他在其后所要表达的思想。但是我可以谈谈我看这部影片时的一些感受。
右面这个就是男主霍尔曼,我特别喜欢他。因为我的性格也是这样,不喜欢同人打交道,嫌烦,只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虽然我们没有妨碍别人什么,但是这样的性格是不受人待见的,如果你不入他们的伍,他们就要使坏,就要捉弄你。这就是我的体会。当所有的人在指挥官面前齐声高喊,“把霍尔曼交出去!把霍尔曼交出去!”----交给中国人去处死他----我的心都在颤抖,人性丑陋之极,怎么可能这样无耻!
其实,这个白人还是不错滴,他没有偏见,他教中国徒弟机械操作,尽管语言不通,他们还是成了好朋友。
相反,有些白人和中国人很恶心。炮舰上的苦力活都是中国雇工干的,比如清洁、做饭、司炉和机械房的重体力活。中国苦力由一个中国工头管理,那个工头非常地丑陋,又老又坏,欺压部下,为了逞能,最后死于机械事故。他倒是没有一般中国人的崇洋媚外的媚态,对他看不起的白人,也会使坏。
电影里面的中国人,可以说一半对一半,一半很丑陋,一半算是正常。
左上就是那个工头,很坏,叼钻;右上那个算是管事吧,也是个负面人物,只看到他在船上进进出出,估计工人的工钱是他发的吧?另外还有妓院的老鸨和黑社会老大,都是很负面的角色。
左下是个中国妓女,她很天真,想把自己从妓院里弄出去,去上海或是香港,实现自己的理想。她碰到了一个贵人,就是那个法国水手,出了200美金,把其弄出来了。结果为了偷偷去看她,经常从船上跳水上岸去同她见面,这是违反船规的。最后受寒得了肺炎死去。这个女演员选得一点都不好看。不喜欢。
右下就是那个宝汉,人比较聪明,还在男主霍尔曼的指导下,参加了一场拳击比赛,打败强壮的白人水手。这使得男主霍尔曼和宝汉都得罪了其他水兵。宝汉最后被中国暴徒打死,因为他们认为他是汉奸,帮白人工作。电影里的所有描述,都很真实。它们同中国的现状也很接近。中国人激进愚昧,仿佛时间没有进化。
他就是那个爱上中国女人的法国水手,最后因她而死。这个法国人不知是头脑发热,还是什么的。当时是禁止船员同中国人结婚的,但是他却说:什么中国人外国人,都是人。他很有点人权平等的想法,可惜,太脱离现实。那个女人后来也被民族主义的中国人抓走弄死。大家都没有好下场,这部电影,彻彻底底的悲剧。
这个是船长,船出大海,茫茫世界中,一艏船就是一个独立王国,船长就是国王,什么都是他说了算。说到底,船上只有他和副官是职业军人,其余的都是为钱而来的大兵油子,可以说都是些人痞,所以素质很差。
对于船长来说,军人的荣誉高于一切,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所以他会对美国国旗发表一套长篇高论。底下的大兵,对他的发言,只当作痴人说梦。
当一条船的士兵起义反抗时,那是很可怕的事情。当时,我看到船长很绝望,他回到船舱,反手关上门,准备自杀。如何继续下去?他已经没有了尊严。恰好这时收到了一份电报,让他觉得转机来了。
当头的也不傻,他同副官串联好,就说船上的通讯设备坏了。这样他们既能自由行动,又能逃脱军事惩罚。他设计了一个行动计划,如果成功,他不但能够保住自己的尊严,挽回面子,又能立功升官。可惜,这次行动失败了,最后他也死了。反正他本来就是打算死的,也算是成全了他,还能算是英勇就义。
这个是女教师雪莉·埃克特,温柔美丽,一位理想主义者。她跟着传道士来到中国,想帮助中国人民,开办学校。所以她同军校的学生有联系(很有可能是黄埔军校),教他们英语。她爱上了男主,可惜二人的缘分不够,最后生死相隔。
电影里的船战拍得很精彩,中国人的破渔船、小船,对付美国的大炮舰。显然是鸡蛋打石头,可是中国人占了地利,而且数量比美国人多出许多。
当不得不近距离肉搏战的时候,太紧张刺激了。那些虽然是油子兵痞子兵,但是训练有素,船上的一切指令都执行得纹丝不差,井井有条。
由于是老电影,音质很差,说话速度很快,所以我搞不清,电影里的中国军队,是哪个派系?(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军阀混战)他们为什么同美国人有矛盾?冲突在哪里?按照历史,蒋介石不是同美国人很友好吗?但老蒋的心里,对美国是又恨又放不了手,紧紧地抱大腿。
这个就是传道士詹姆森,年轻的女教师就是跟着他来到中国的。他是想通过另一种方式来帮助中国人,通过办医院办学校办教堂,把上帝的道,传给中国人。当然,有人认为这是另一种侵略中国的方式。各种见解。也就是这个角色,拿了一个金球奖的最佳男配角奖。
他竭力地驳斥船长的军国主义行为,认为一切要以上帝的爱为出发点,要爱中国人,开着炮舰到中国来干嘛?
呵呵,这部电影真有意思!就像一个辩论的五彩缤纷的大舞台。我觉得男主也是反对美国军国主义的。他本来对政治不感兴趣,可是因为职业因为战争,不得不卷入到一切漩涡之中,最后失去了生命。这个题材很让人深思。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先知电影,它预示了一百年之后的中美关系。比如今年的“气球事件”,就引发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