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社会的母女情与亲情
上周天气温和的时候,我出门走走,顺便就去了家附近的超市,很自然地逛到了花草柜台。
正在看花,听见一对白人母女正在对话。
女儿也似我这般年纪,中年了,母亲也似我母亲那般年纪了,依然行走自如,女儿问她喜欢眼前什么花,老人家指着微型系列的长寿花,我一看,还真是好可爱,不过我有很多盆正在开花了,就没有买,那女子接着问她的母亲喜欢什么颜色,老太太指着粉色与黄色的,女子便拿起了那两盆花,放到老人家面前,说到:“这个放到你厨房的窗前吧!”
老人家点着头,缓慢回复着女儿的话,面露笑容。
无意之间遇到的这段母女情,让我颇觉温馨,人们对于亲人的爱,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样的。
带母亲买花,哄哄老人家开心,是一件做起来没有压力的事情。
许多年前,我傍晚在家附近散步的时候,也看到过一个六七十岁的女人,追着她的小孙子吃饭的情景。
以前,我听说过,西人一般不帮着子女带孩子,但是也不是绝对的。
我亲眼所见的那位女性,就是在追着小孙子或者是小外孙子吃饭呢。
人都是隔代亲,这一点,看来世界通用。那女子追完小孩子以后,又将其搀在手中,表情特别满足的样子,连脸上的皱褶里,都漾出了笑的涟漪。
这笑很美,因为来自爱,来自天性。
说句良心话,孩子或者第三代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带来的最大乐趣就是这种天伦之乐吧。这是父亲常常对我说的话,天伦之乐是一个老人最渴望得到的。
想起我认识的一个加拿大小女孩,二十多岁,跟她的外婆感情特别好,但是疫情期间,不能去看望,她只好站在敬老院的楼下,与自己的外婆见一面,有时候,也给外婆打打电话,哄哄外婆开心,据说,这是她妈妈从小教给她养成的一个习惯,她就从小学会了爱自己的外婆。
中国人的父母,都是把孩子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的,我知道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对他们呵护有加,为了他们的前途豁出命去争取,又把自己勤俭节约下来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儿女身上,特别是儿女们的教育和事业起飞的时候,有这样的父母帮忙,是一辈子的幸运。应该好好孝顺这样的父母。因为,他们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把一切都给你的人。
西方社会的父母,其实现在也非常关心自己的子女了,我知道的就有好几个了,以前说只要孩子成年就赶出家门的事情,已经很少了,除非是问题家庭,我想,那是没有能力,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好的家庭温暖吧。
父亲生前,常常遇到来诉苦的亲友,都和家庭问题有关,父亲真是很善良,都是劝亲友要懂得互相理解。也真是没有辜负亲友一家人同时对他的百般信任。
父亲也教我遇到朋友亲友之间有矛盾要劝和,不要拱火,说那是很不好的,母亲也是这么说,从来都是要我善待亲友,无论人家怎样,都要劝人家一家人和睦相处,而且,不要羡慕人家富有,自己要努力,要节俭,要学会理财。
生活在北美一段时间,我发觉西方社会的和东方社会的父母,其实都是爱着自己的孩子的,只是教育方式上有一点差距。
西方社会更注重自由与理解,东方社会更注重铺路与扶助。
很多中国父母,一早就为孩子的未来操心,比如学什么专业有出息,就强烈期待孩子去学这个,而且一路上自己辛苦挣钱,再把挣来钱投入对孩子的强烈期待中,甚至自己节衣缩食,帮孩子的未来铺路,让孩子不仅很有出息,最后比自己还要富有很多很多倍。所以中国人,把孝道看得特别重,父母几乎都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铺路石了。
而西方父母,比较注意孩子喜欢怎样的生活方式,不会过于干涉,他们也爱孩子,也资助孩子,但是都是不影响自己人生享受的前提下,比如,自己也住好房子,甚至是比儿女更好的房子。自己也要享受人生,也会高消费,不是要把每一分钱存下来为儿女,当然,到了生命的终点,会和中国的父母一样,把自己的积蓄传承给自己的孩子。西方社会的父母,生前通常比儿女富有。
两种不同的相处方式,并不影响亲情的传递,如我开头看到的那对母女,相处得也是那么甜蜜。
我想,无论在那个国家,对父母的感恩之情都是天经地义的吧,而且,孩子小时候,养孩子是义务和责任,父母老了,养父母,也是孩子的义务和责任,彼此相辅相成,哪里的文化,都对亲情开着好几盏好几盏绿灯的。
感恩那些为亲情开绿灯的举措,并相信,这种举措会更加完善与强大。
对一盆花,也要像对孩子那样关心与爱护,受了伤还是这么漂亮,如同一个拥有爱的孩子,即使先天不足,也有散发光彩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