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蔡澜快问快答”闲谈访问、访谈
化了一小时看油管,香港书展中出席“蔡澜快问快答”座谈会的人有好几百。
老人家今年八十了,语速慢了一点点而已,依然对答如流,风趣又真实,没有倚老卖老,更没有装腔作势---还是那个大气洒脱的蔡澜。
主题突出两个“快”字,我看,只因这类大众场合,希望多一些人有机会提问(蔡澜可是读者满天下的名家)可大会只准一小时。开场热身,去了十几分钟,所剩时间,更为珍贵。好在香港人都习惯了,发问的人基本都简单明了,回答的人也立即回答,没半点犹豫和推搪。
轮到一位国内来的女士发问,节奏马上转成大陆”特色“---她先提到了诗仙李白的诗,又提到了酒仙李白好酒,接着背诵起“将进酒”。。。蔡澜笑着问她:你想问什么?---这是他第一次打断提问的人。
-----“第一个问题,我想问,李白是你的偶像吗?“
----“凡是读书人,都喜欢李白的吧?”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酒量的问题,你说倪匡的”配额“已经满了,他不喝了---你还在喝---你会不会“醉翁之意不在酒”呀?“
“呵呵,我”在酒“的。”
如果是香港人的话,司仪(主持人)可能早就请她有话直说了---因为,她一个人占用了约三个人的时间。。。不巧,这个主持人国语不太灵光。
最后一位发问的小姐,也是来自国内,一开始,说起国内的网红李子柒来,夸她将中国美食文化和生活推向全国、全世界,引起好多国家的重视,还得到不少国家元首的接见。。。蔡先生能不能像她一样,也将饮食文化推向世界,发扬光大中华文明。。。
李子柒,是自媒体制作的节目中一个代言的演员,(她的服装很不生活化)整个团队,不知有多少人。。。而蔡澜,几十年靠他自己,随心所欲,真实地、洒脱地游玩在世界各地,享受人生,又与人分享。。。他怎会在乎“元首接见”?看来,这个女生根本就没怎么看蔡澜的书和文章。。。但肯定是李子柒忠实的粉丝。
不过,蔡澜还是蔡澜,他微笑着问她:这位女士是不是迟到了?你没看到刚才香港人的提问吧?都很直接、简单扼要,这就看出香港和国内文化的差距了吧?我们香港的生活节奏都很快,没什么时间去想世界的大问题,我个人,一听到这样的大问题就头都痛了----对不起,你的问题我没法回答----但是,谢谢你的提问。(大意)
这两位当然不是国内的代表人物,只是个人因素和某些社会风气吧?
事实上,我在新浪网络上认识一位业余的北京影评人----陈磊(沐鱼),他的香港影评几乎超过任何香港的娱乐记者。另一个是广州电视台总监和导演何金德-----他的工作能力和方式方法,非常国际化,没有地域主观和偏见----所以,我的《四十不惑》国内传媒部分,全权交给了他。。。
--------------------------------------------
我曾经出席杭州师范大学纪念弘一法师的国际研讨会。会前,规定每个人发言五分钟,三十个人,就是150分钟了。我是去学习的,坐外围,专心听。
有个台湾来宾,五分钟完了,开场白还没完--他一直在介绍自己,连带来的雨伞用了几年,都介绍过了---才进入主题:“只有佛教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主持人打钟催他时间到了--已经三次了,他还没停下来的意思,这时,已经超时十分多钟了。
我实在忍不住,打断了他:先生,你知道弘一大师约人,那个人迟到五分钟,弘一大师叫他回去的真实故事吧?----知道。-----你刚才超时多少时间你知道吗?“。。。。”好多人暗暗点头,微笑。。。
我个人认为,只要投入正诚感情的艺术,都可以是艺术。出家前李叔同先生的不少作品,就非常有艺术价值。再说了,历史上和尚很多,像弘一大师的佛教艺术----并不多嘛。
当然,因为我插嘴,也占了大家两分钟。。。
------我后来才知道,这个人为活动捐了点钱。。。
公众场合,不尊重既定规则,就是不尊重大家,不尊重自己---谁会尊重你呢?
----------------------------------------------------------------
因为工作和机缘,我访问过、写过他人(七十年代在《号外》介绍民歌歌唱家成明;八十年代在《明报》月刊介绍北京画家),自己也接受过报刊杂志访问、电台、电视访谈。
我们从来没有彩排,完全不知道问题是什么。
名编剧、专栏作家、翻译家沈西城是多年老友,电台访谈闲聊两个多小时,天马行空。。。
”你的老搭档顾美华多少岁了“?---不知道,知道也不告诉你。
”李碧华结婚了吗?”--不清楚,今年还没听说.
”你怎么看范曾?“----我们别谈这个话题,好么?
“为什么你特别喜欢齐白石?”---因为他多厉害,他自己都不知道。(我借王己千的话)
----------------------------------------
因为做过主流媒体和杂志的美编,认识几个名记者,是朋友,就不会刁难,只会搞气氛---但是,年轻的记者就防不胜防了。
远的不说,就说上次在香港的《四十不惑》回顾展。经纪人联络了不少传媒,几乎来者不拒---无他,太久没回香港展出了,怕人家不记得,没人来。其它报馆可能不熟悉,就讲《苹果日报》的记者-----真是与别不同。
他先跟我经纪人打招呼:明天,我可是敏感问题也要问的呀?不行,我就不来啦。
公关经纪是港大毕业的大女孩,她征求我的意见,我说,来吧--只要不骚扰我在场的朋友们。对方欣然同意。
所谓的敏感问题,不就是要我说说香港正闹得很厉害的修法、示威、学潮、警民冲突。。。我是回港路过的画家,离开都30年了--即使关心,了解也有限吧?我的看法和意见能供参考吗?我能说出准确的判断吗?--只能谈谈我的衷心愿望:香港好、警民好。。。呵呵,就这么见报了,记者没有添油加醋----《苹果》并不可怕嘛。。。
可是,《苹果》不肯放过我,过了几天,居然派了一位人物专访的高级记者,亲自打电话,说要深入专访,全面报道。。。呵呵,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呀!经纪人紧张了,说画展快结束了,别接了吧?---我笑笑说,请他约时间吧。
人物专访记者,在香港,是传媒界响当当的一个名称。作家、编剧李碧华、李默、贾佩玲、张乐乐。。。都曾是这个职位。可是,与他们相处,都没有要吃掉我的意思,也没有给我小鞋穿。
之前,一位来自国内爱国传媒的大记者也试探着问我:“香港的警察,算是克制了吧?要是在你们美国----早就向示威的人开枪了吧?”
我说:在美国,有可能是双方展开枪战了。
他愣了一下:呵呵,倒也是,倒也是。(他自己说起美国农场主人的枪会战胜州警武装逼迁的新闻了。。。)
我说,与制度不同的美国相提并论,还是要谨慎一些吧。
------------------------------------
-----”嘿!KK,你现在不用怕啦,你都去了美国啦。“《苹果.》专访记者短小精悍,有备而来,见面第一句话,就来个”下马威“。
----”是么?文革我没怕过,香港没怕过,美国也没怕过---只因我没什么好怕的呀。“
----“哈哈哈哈。。。。。”他笑了。
我的博客、我的脸书、我的其他访问,他看了不少,所以,两小时聊得非常广泛和深入,一点也不吃力,虽然有时针锋相对,但彼此都没有敌意,他只是想知道我的真实想法。他不明白,为什么我对香港还抱有希望和信心。他痛苦地说,现在香港已经非常不堪。。。
我们都喜欢电影《生活是美好的》,于是我问他:不堪过纳粹时期?不堪过十年浩劫?。。。没有嘛。。。
结果,在一旁“监督”的经纪人,展开了笑脸。。。
专访报道,出了整整一大版,彩页的。
=======================
访问他人、或是被访问,各自坚持自己的理念,但不要抱有成见,更不要抱有敌意。尽可能坦诚相见,各抒己见。尖锐,不等于攻击;挑战,不等于刁难;和谐,不等于妥协。道不同,可以各自杨标,各行其道。。。山水有相逢,别封了自己的后路。若遇到说什么“持“小人之心”的人就听不懂我的话“之辈----离开就是。
若是对访问对象没兴趣、甚至没好感--只是为了工作任务才去访问,往往不欢而散。
香港一位刚出道的才女B访问已经在港台出了几本小说的A女作家,因为B内心并不真正欣赏A,结果造成冷场的僵局。。。三十年后,成名后的B和A也是在书展上对话,B对当年的态度表示了歉意。。。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苹果》专访记者,临走依依不舍,摄像、录音关了,又打开,说还想。。。两次。至今,我们还保持着联络。。。
陈凯歌某部电影票房不理想,他说,这部电影是拍给“心里干净的人”看的----那是儿童片么?
谢晋说:(《鸦片战争》没获奖)是老外评委不懂中国历史----那么,《霸王别姬》《红高粱》《鬼子来了》等在国际获奖,是遇到懂中国历史的评委了?
公开场合不比私人饭局,自我解嘲别弄得像《阿Q正传》。即使饭局,时下举报也开始死灰复燃了。。。
最无聊、最可笑的是芮成钢这类记者,因工作关系访问了名人或是国家元首,故作私交状,开口“我的朋友克林顿。。。”出事了、坐牢了,他嘴上著名的国际“朋友”们,都不知上哪去了?。。。。
。。。。。。。。
像蔡澜这样坦荡又亲和的人,越来越少。他家教好,自己聪明又好学,多才多艺,性格随和,十分平常心,交朋友,不分种族、贫贱富贵、小贩还是名人,连学问特好、财力特厚、人缘特广的金庸--生前出外旅游,说最喜欢约蔡澜一起。
我与蔡澜没有私交,但是,偶遇数次,我喊他“蔡桑”,蒙他不弃,某次画展,他光临、并开口索画。后来,我专为他画了一幅,还荣幸地被他挂在办公室里,广告十足,还收到一封激赏和鼓励我的毛笔朱印回信,十分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