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这样读[尤利西斯]可以装Beta

这样读[尤利西斯]可以装Beta

博客

若要补脑,可以读<尤利西斯>,若要残脑,也可以读<尤利西斯>。没有参考文献,一般的人都读不了这本书,就算有参考文献,其实文献也没有那么大的意义。有的评论太高大上阿,说这是史诗级别的书。可是史诗又如何呢?阅读不给人带来收获和快感的话,只能说读者读到了屎诗,就算读者完全读不懂,那也是就读者口味来说的是shi。如果还要坚持读下去,那就必须分析自己阅读的目的---我读这本书是为了装Beta吗?现代人装B的方式有的是,我为啥要读这么一本脑残的书呢?哈,答案很简单,和尚版主(书版的和尚斑竹是我老弟哈,俺是云儿之后的另一大姐大,啊哈,云姐是白道的。我从来不混白道,在黑道也混到有弟弟可以欺负了!)说,读尤利西斯,可以解乏。诚然,我这个俗人读到shi的时候,一定解乏,但是这是史诗啊,一定不能装吃不下的。我其实一般上完班再和娃斗智斗勇以后,真的很乏,但是乏完了,也还是觉得无聊。所以我觉得说不定读了这本奇书,好比吃了鱿鱼龙利的细丝,这可以解决我的无聊感。俺这就试一试。

读<尤利西斯 >,感觉是读者和某样东西的具体的剥离。因为给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的人偏偏就这样被混在一起。这个世界有敏感和不敏感的人,他们在体力劳动的时候差别不大,但在脑力运动的时候就如隔沟壑千丈。然而,这个两个世界,一个在书外面,一个在书里面。书里每一个被叙述的对象,是这样的可怜的被剖析,先是缘于作者敏感的双眼。每一个被描述的对话,内容是自然和无恙的,只是在场景的烘托中不自然的就变得诡异起来。如果这是史诗,那是的,因为我们的时代让我们诡异,而不是我们人自身。

看看我们周围的世界,一切都在更加丰富起来!食物其实是吃不完的,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持续的去挣这一口饭钱。书其实是读不完的,但是我们都还在不停地创造文字。人的感情是这样的泛滥了,因此我们更加空虚。我们这样紧张的害怕未来的饥饿,所以我们在不停的制造食物。我们这样害怕空虚,所以更加流浪去找寻感情的寄托。这样两位在城市里流浪的男主人公,不过是在一个过度丰富的世界里,寻找一个存在时必要的先觉条件,而它只能是精简后最根本的存在,所以很难找到。在意识过于丰富的世界里,很不幸,人们不再需要形而上了。世界的本质不再重要,因为我们持续地生活在它的衍生物里面。

1970年出版的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现在已经再版多次)一书里陈述了一个物质相当丰富的社会,作者认为人们消费的不再是物质本身,而是消费一个符号。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一说,从他的博士论文开始,就成为了他作为一个现代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符号。他在<消费社会>里更加深刻的阐述了我们乐于浪费的集体行为,以及浪费给社会的运作带来的价值(但我认为,浪费给社会带来价值,不见得给人类带来价值)。意识流之所以存在,只是因为社会同时进化到一个精神物质也相当丰富的时代。精神世界里,思想如此多样化和多元化,方向过于丰富,而没有地图,人的意识自然会茫然不知所踪,只能蔓延。假设我们的意识真的如水,我们没法控制水会沿着我们看到的路来流动,因为我们设计路面的时候,不需要考虑高低,只需要考虑去往的方向。正因为我们的意识不是我们的躯体,意识便如同水一样,在我们的城市里面蔓延----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都柏林城市,也是世界上的每一个城市。洪水来时,水不会只流过街道,水会无处不在。在城市里的丛林之间流动的意识,这个意识流如同样会充满城市里的每一个空隙和空间。这就是<尤利西斯>的叙述给我的一个乱哄哄的感觉。

以我读书的风格,书里一个人名我都记不住。但是真的不重要。因为记叙本身可以划开来读,因为书里的情节完全不需要关联。<尤利西斯>里面,这个人和那个人怎么见面说话,都不重要。因为,对话的设计不是为了对话的内容本身,而是为了表达作者想表达的这个人和另外一个人在有意识的进行无意识的交流。----这些对话在我读来,毫无意义!重要的是,每一次叙述的主角和环境互动时,折射了我们相逢和彼此交流的本质,我们的交流就是为了不交流----因为我在和你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己在意识中的承认----“你”是谁,“你”怎么说,并不重要, 但是“你”对“我”的反馈证明了“我”意识的存在。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相继的时代,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战以后的达达主义的兴起,人们需要否定战争和这个社会的疯狂,催化了精神分析学说,也催化了意识流的创作,注定了将来会有后继的人们来传承。因为,我们的意识无处可逃。

战争的巨型化,和城市在广泛的巨型化,是二十世纪的主要特征。现代的史诗是什么?使我们所有的人一起在涌动,而不再是一个古代的孤独英雄自己创造了史诗。人永远都不再是自己,而是群体中的自己,我们的意识,永远在城市里和别人一起涌动。我们每观察到的一样器物,后面就代表了非常丰富的社会关系和历史来源。我们的意识不再古老而原生,我们在一个城市丛林中,孤独而脆弱。我们却无奈于每一样和我们发生关系的东西和人,都在历史里被定位到特别清晰,然后继续模糊起来。为什么继续模糊起来?比如书中对话谈到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不再是对话者自己看到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必须要放在历史上别人评价过的框架里继续谈论----哈姆雷特不仅背负着他的父亲和母亲,他的爱人和仇人;他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还背负着后来的人对他的所有的诠释-----我们不会害怕过分解读,虽然我们认识却又不认识那些以往的谈论者。作为现代人,这就是为什么意识流格外的现实和具有普遍性,我们每一个人都逃不过,不管你有多么深刻,或者多么肤浅。你一定会失落在一个巨型城市里面,因为信息无处不在。

作者细腻而敏感的心,在他的自传体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表现的和<尤利西斯>如出一辙。前者是起源,后者是续篇。

按照我的正常读书习惯,现在我先跳去读第十四章了,据说这个十四章最宏大。果然,很吸引女人的眼光。这第十四章的内容,用土话说,是讲生娃的;用医学语言,讲分娩;用哲学语言,是讲生命的本质的现实来源; 用圣经的话,就是陈述撒旦的诱惑而带来了女人的痛苦 。同样一个行为,视角这样多元和多余!但是,繁殖,无论如何批判和书写都是不会被人类所厌弃的,因为直接就犯了每个人老母亲的大忌,和自取灭亡的本质。这部小说的创作手法,采取的就是这样一个形式,作者提醒你,变幻你的棱镜,去观察这个世界,你一定发现,这个世界不是我们普通认为的印象世界,而是感性和理性世界的混合,就在一念之间。

哈哈哈, 的确未完,但是不知道会不会待续了。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kirn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