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愁人,也让我苦思冥想的另一个问题(一)

愁人,也让我苦思冥想的另一个问题(一)

博客

中国古人千千万,如果说爱到极致,那种喜欢到骨髓里的爱,那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那种爱,我独选一人,必须是苏轼苏子瞻,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是也。苏轼是华夏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人类知识和才华发展到极限的化身。苏轼被我戏称之为“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男人”。

 

美食说世界,世界看美食。我介绍的这道菜是:《烤脆皮五香五花肉搭配奶油白菜花酱》,我的这道菜是应,在城里我很喜欢的热门博主la-vie的一道菜之约。la-vie在今年8月29日贴了一篇博文:《最近做的菜 初试那块好吃的肉》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3544/202308/29282.html,我们互动聊天时,我说,我也做一块我喜欢吃的那一块肉吧。

虽说称不上最为喜欢,但也是我相当喜欢一种五花肉烹调手法。它的突出特色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浓郁的原味肉香,再加上烹调温度火候控制的刚刚好,这就把一块五花肉的最佳状态完美呈现出来。

这道菜欠la-vie很长时间,原因是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厚度的五花肉。在论坛私房小菜上发表这道菜的分享时,蒙城内另一位我非常喜欢的美食博主亮妈垂问,五花肉很漂亮,在哪里买的。我回答说,我找这块合心意的五花肉很久了,去超市时常去肉部看看,始终没有遇到合适的厚度,终有一次发现合心意的那块肉,于是乎就完成了la-vie之邀。

 

然而,当我要写一篇博文,和城里的朋友们分享我的美食杂说天下事时,又遇到了麻烦事,而且还是相当的麻烦,本意是聊猪肉聊苏东坡,但打开电脑写字板却不知道该写什么。我犯了严重的写作题材选择障碍症,病了一个多星期难以下笔。

 

做这块肉的时候,心里满满装的都是苏轼苏子瞻。

满满的“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的黄州东坡居士形象。

这位在定惠院寓居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子瞻。

这位“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躬耕于黄州东门坡地的东坡居士。

这位在黄州城外留下的,穿着芒鞋,拄着竹杖,在风雨中吟啸徐行,吟出千古绝唱《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潇洒身影。

这位写下天下第三行书,后世命运多舛《寒食帖》的大书法家。

这位在东门坡地搭建雪堂,家眷仍住在临皋亭,自己独自一人往来于雪堂和临皋亭间,且写下我最爱的东坡词之一《夜归临皋》的苏东坡。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先讲个笑话:古时有位书生,称自己是苏东坡的极度崇拜者。有人问他:你是喜欢苏东坡的诗词呢,还是喜欢他的书法?书生答道:都不是的。我就喜欢吃东坡肉??东坡肉炖得很烂,肥而不腻,的确很好吃。

 

我独爱东坡,以至于从苏轼的爸爸苏洵到苏轼在常州离世后,他的苏门四大弟子中最后离世的张耒的点点滴滴,我都不会放过。因此缘故,写苏轼苏子瞻时,竟然无法下笔,不知如何割舍,不知该写那段,才能在短短的博文中一展我之独爱。既然选择障碍,也就不选了。

 

因此我已决定不再折磨自己,放弃这篇博文,把对东坡之爱独留我心。

 

直到看见城里另一位我喜欢的麦姐麦大记者,用她犀利诙谐的笔锋,给城里留下的这篇佳作,《愁人,让我苦思冥想的一个问题》时,https://www.wenxuecity.com/blog/202311/76644/14612.html才给我一些灵感,写下这篇愁人,让我苦思冥想的另一个问题博文和朋友们以美食话天下。主题是苏东坡和他所处的时代,以及皇帝们变来变去的政治主张,终究带垮了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王朝。愁人,这些勤奋的皇帝们脑袋里是怎么想的。

 

老规矩,先美食,后天下,民以食为天,然后才是天之下。故此,先贴视频中五步骤的纲要:

A. 五香粉的制作:

 

完美的五香粉。将八角、花椒、小茴香籽、肉桂皮和丁香按照比例4:4:2:2:1混合,然后在中小火中干炒,搅拌至释放出诱人的香气。待其冷却后,使用研磨器将香料磨成细腻的粉末,最后通过过滤器滤出。拌馅炒菜万能帮手。

自制的五香粉,能够保留更多原始香料的天然特性,具有独特鲜明的风味,磨碎后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为菜肴带来独特的风味。

B. 五花肉的腌制:

取五花肉,均匀撒上盐和刚刚制作好的五香粉。将其放入冰箱腌制至少24小时,以确保香料充分渗透。取出后,将表面擦干,真空密封并 sous vide 在154°C的水浴中慢煮24小时。这样就可以直接食用,因为肉内温度刚刚好,五花肉口感味道一级棒,如果你喜欢,也可以将五花肉烤至金黄酥脆。

C. 奶油白菜花酱的制作:

蒸熟花菜,然后用搅拌机将其和烤好的大蒜、奶油、黄油混合搅拌,直至变得顺滑。加入盐和帕玛森芝士粉,再次搅拌,逐渐加入奶油或半脂奶,调至所需的奶油花菜酱浓稠度。

D. 酱油焦糖蘸酱的制作:

在锅中用少量油热,加入白糖、八角、肉桂、花椒,搅拌至焦糖化。迅速加入热鸡肉高汤、酱油、青葱、姜和大蒜,小火炖煮20分钟,最后用生粉糊勾芡,调至适当浓稠度。

E. 酥脆五花肉皮的制作:

最后,我们为五花肉赋予酥脆的外皮。利用肉嫩化器穿刺肉皮,使其更易于变脆。将五花肉用锡纸包裹,只留下皮部分。撒上盐,放入高温烤箱中,烧烤至金黄酥脆。切成你喜欢的形状,为餐桌上的每个人奉上这道令人垂涎的五香烤五花肉,搭配奶油花菜酱和酱油焦糖蘸酱,品味美好时光。五香烤五花肉搭配奶油花菜酱。

 

关于苏东坡我依然不知如何取舍,似乎每一个时间段都无法割舍。在苏学领域中,有一句名言,永远也说不尽的苏东坡。本想借美食说天下,多角度聊聊这位最可爱的男人苏东坡,却害我进入了选择障碍症候群行列。我想如果开一个东坡讲座,没有几十讲,也无法收场吧。

 

于是只好大而化之了。于是借用林语堂先生,为他自己写的《苏东坡传》中,所作的序言开头一部分,作为苏东坡介绍吧。

 

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序言:“我写苏东坡的传记没有别的理由,只是想写罢了。多年来我脑中一直存着为他作传的念头。一九三六年我携家赴美,身边除了一套精选精刊的国学基本丛书,还带了几本苏东坡所作或者和他有关的古刊善本书,把空间的考虑都置之度外。那时候我就希望能写一本书来介绍他,或者将他的一部分诗词文章译成英文,就算做不到,我也希望出国期间他能陪在我身边。书架上列着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士所写的作品,真是灵魂的一大补剂。现在我能动笔写这本书,我觉得很快乐,单单这个理由就足够了。

 

鲜明的个性永远是一个谜。世上有一个苏东坡,却不可能有第二个。个性的定义只能满足下定义的专家。由一个多才多艺、多采多姿人物的生平和性格中挑出一组读者喜欢的特性,这倒不难。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象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不可否认的,这种混合十分罕见,世上只有少数人两者兼具。这里就有一位!终其一生他对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实。他天生不善于政治的狡辩和算计;他即兴的诗文或者批评某一件不合意事的作品都是心灵自然的流露,全凭本能,鲁莽冲动,正象他所谓的“春鸟秋虫声”,也可以比为“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始终卷在政治漩涡中,却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没有心计,没有目标,他一路唱歌、作文、评论,只是想表达心中的感受,不计本身的一切后果。就因为这样,今天的读者才欣赏他的作品,佩服他把心智用在事件过程中,最先也最后保留替自己说话的权利。他的作品散发着生动活泼的人格,有时候顽皮,有时候庄重,随场合而定,但却永远真挚、诚恳、不自欺欺人。他写作没有别的理由,只是爱写。今天我们欣赏他的著作也没有别的理由,只因为他写得好美、好丰富,又发自他天真无邪的心灵。”

 

回到让我动笔的原因,出自于麦姐雄文《愁人,让我苦思冥想的一个问题》的启发。

《愁人,让我苦思冥想的另一个问题》,和麦姐苦思冥想的问题不同,我苦思冥想的东坡问题是:为什么政治时局会瞬息万变?皇帝呀!皇帝,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好端端的宋朝,本是人类社会在那个时代最好的国家政治模式,被一批心存伟大理想和抱负的皇帝们硬生生地搞砸了。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这是狄更斯在《双城记》描写他所在时代的光景。然而,狄更斯的这个描述也是对子瞻(苏轼)所处的年代的最完美的描写了。

 

自10世纪唐时代末期开始,华夏历史进入了一个断裂性的政治格局变化期。唐时代以及唐之前的华夏,北方士族子嗣靠着家族谱谍在政坛上呼风唤雨,随着100年间的华夏混乱和战争,门阀士族政治也彻底土崩瓦解了,唐以前华夏士族的治国之道也随之土崩瓦解了。

 

那个黄袍加身的太祖匡胤需要为赵家设计一套崭新的政治体制。经过太祖,太宗,真宗三代皇帝的努力,这套崭新的政治模式不但诞生了,而且也完善了。与此同时,通过科举产生的士大夫阶层担起了国家的政治格局。

 

太祖,太宗给赵家设计的政治制度:文官治国,军人不得干政,军队彻底赵家化,权力互相制约,削弱相权(国务院总理),守内驭外,强干弱枝,皇帝独揽财赋大权。也就是说,国家所有权力统归中央政府,皇帝重用文官,文官相互制衡,中央政府权力统归皇帝一人掌管。

 

在文官治国的体制下,新兴的读书人士大夫阶层在华夏大地前所未有的兴起,人才济济。也终于迎来了华夏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华夏文明的巅峰时代,这就是仁宗时代。

 

宋时代第四位皇帝,这位狸猫换太子的主角,和他的文官知识分子精英阶层联手打造出一个,在中古时期的世界范围内,最为亮眼的黄金时代。尽管国家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隐患,但文化昌盛,经济繁荣,贸易活跃,商业发达,店铺林立,市场兴旺,服务行业蓬勃发展,科技也飞跃发展,金融业也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皇帝仁宗,这位死后庙号定为“仁”字的皇帝,是几千年华夏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也是第一个死后庙号被定为“仁”字的皇帝。这个“仁”字,名副其实。死后盖棺定论给字中,最符合“仁”字的华夏皇帝也仅此一人。仁宗宽容、仁厚,善待大臣,体恤民生,不折腾,不矜名,不封闭。包容异见,士大夫阶层也和而不同。

 

仁宗时代,华夏文星荟萃,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活跃于时代,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王安石、周敦颐、程颢、张载等等群星闪耀。政治明星范仲淹、晏殊、狄青、文彦博、富弼、包拯使得仁宗时代的政治清明。

 

苏轼出生于这个辉煌的时代。仁宗在位第15年时(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蜀地眉山。1056年苏洵带着两个才华横溢的儿子,赴京参加博士(进士)考试,当年考试的论文题目是论国家刑法政策《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洋洋洒洒六百余字流畅地完成了文章,走出考场。我猜想当年的他,根本想不到,他这篇应试之作将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当年的考官是喜欢做伯乐的大名鼎鼎的欧阳修,考卷被推荐到欧阳修手里,欧阳修都看懵了,见解独到,论之有据,文章质朴,实乃千古之大作也。这不就是第一名的文章吗,但是考场里除了自己的门生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之外,那还有人可以写出这种水平的论文吧。如果把曾巩取为第一,岂不是有徇私舞弊之嫌?于是决定忍痛割爱,使该文屈居第二,文章第二好的位列第一名。等最后公布考试结果同时公布论文时,曾巩第一名,苏轼第二名。欧阳修知道他错了,还真的有一个人的文章比他的门生曾巩的文章好的太多了,于是马上向皇帝报告此事,说苏轼应该第一名,是他搞错了。

 

博士复试时,苏子瞻解释《春秋》中的微言大义,得到第一名。

接下来的殿试论文答辩,仁宗亲自组织策问,答辩会结束后,兴奋的仁宗直接跑到了后宫对皇后说:“我今天为子孙得了两个太平宰相!”皇后连忙问是谁啊?仁宗答道,苏轼和苏辙两兄弟。

 

欧阳修一代文豪,文章冠绝天下,看到苏轼文章后后,常常对友人感叹到,再过三十年,世上无人知道我了,世上出了个苏轼,文坛盛名终归苏轼。

当苏轼父子三人拜访欧阳修时。欧阳修问苏轼,你写的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说:远古尧帝的时候,皋陶为司法官,有个人犯罪,皋陶三次提出要杀他,尧帝三次赦免他。这个典故出自哪本书?”

苏轼回答说:“在《三国志·孔融传》注中。”苏轼走后,欧阳修立即将《孔融传》注细细地重读一遍,却没有这个典故,十分纳闷。下一次见面,又问苏轼说他没找到这个典故。

 

苏轼说:“曹操灭袁绍,将袁熙(袁绍子)美貌的妻子赏赐给自己的儿子曹丕。孔融对此不满,说:‘当年武王伐纣,将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曹操忙问此事见于哪本书上。孔融说:‘并无所据,只不过以今天的事情来推测古代的情况,想当然罢了。’所以,学生也是以尧帝为人的仁厚和皋陶执法的严格来推测,想当然耳。” 欧阳修一听击节称叹,事后多次和人谈起,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21岁的苏轼,面对当朝正部级干部垂问,居然没有直接告诉答案,却让当世最负盛名的大文豪,自己找答案,而且答案还不是现成的,还需要通过看书自己悟出答案。可见苏轼读书之深,也可见苏轼的性情。更难能可贵是的正部级干部,在学术上名满天下的一代宗师欧阳修,没有感觉不满,也没有感觉苏轼是否有傲慢之嫌,或者这个行为可能是在耍自己。欧阳修堪称伯乐之最,绝不是浪得虚名的,其心胸如此开阔。欧阳修的学识和地位,他对学子的褒贬,几乎可以影响青年学子一生的荣辱成败。欧阳修惜才之心让他逢人必讲苏轼之才。同时也拉着苏轼拜访京城文化名士,一时间苏轼的大名灌满京都。

 

进士及第,又有大佬不遗余力的推介,可谓是名动京城。

 

苏轼的“轼”,本意是车厢前供乘车人扶着的横木,登轼而远望。这段时间的苏轼,站在马车车厢最前面,手扶着轼,遥望远方,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然而,快速更迭的皇帝宝座,以及不同皇帝的不同政治主张,给这位登轼远望的宋代第一完人带来却是,一生的颠簸。外放,被贬,流放,召回,外放,被贬,流放,最终死于再次被恢复名誉,再次被召回京的途中。

 

苏轼的一生,不是如何报效他的朝廷的一生,苏轼的一生,是如何与自己命运多舛对抗的一生。

 

苏轼生于宋开国第77年,苏轼死后第26年北宋亡国。

(未完待续)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丹哥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