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湖的那一边
2023年的最后一个星期,没有雪,没有太阳,只有灰蒙蒙的雾和浠沥沥的雨。温吞的天气想要出逃,到伊利湖对岸去看一看那边的风景。
在安大略湖(Lake Ontario)畔住久了,看它就象大海一望无际,而忘了它其实是五大湖中的小幺。旁边的伊利湖(Lake Erie),在地图上蓝蓝的一小片,都是它的小四哥呢!
这两个小四小五哥俩手牵手,肩并肩,公平地把自己从中间划成两半,一半归加拿大,一半归美国。
伊利湖对岸的风景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五天下来,竟然流连忘返。
喜欢这座和湖同名的Erie小城,人口10万左右,是宾夕法尼亚州(Pennsylvania)的避暑胜地。以后夏天有机会应该回来看看。
小城有一个伸入伊利湖的长长的半岛,占地3200公顷,是一个美丽的州立公园Presque Isle State Park。公园有长长的海岸线,建有好几处设施齐全的沙滩,可以想象它们夏日的繁忙。水边修了长长的水泥步道,隔不远就有一个停车场,很方便居民过来跑步和走路健身。
喜欢岛上这个古老的灯塔,院子里金枯的长草更增添了它冬日的魅力。当年的小岛和陆地没有公路联通,而水上的运输全靠这座灯塔来导航。灯塔前摆了当年看护员的照片和介绍,说这是一项非常孤独的工作,可以想象。幸好他还有家人相伴。
来之前做了功课,有人提到在岛最顶端的Gull Point看到了雪鸮(Snow Owl),谁知这可害惨了我。Gull Point Trail原来是岛上最野生,最难走的小道,泥泞不说,还有很多干枯的野草,种子专门往裤子上粘。其实小道入口的牌子已经专门对此做了提醒,说有invasive的植物,会粘在你的鞋子上,注意清理,不要带回家。只是我完全低估了它们invasive的能力。最后坐在沙滩上横躺的枯树干上摘了半天,还是感觉没有清理太干净,实在是佩服这些野草的天然繁衍能力。
最后雪鸮没有找到,倒是看到几只野火鸡,算是小小的心理安慰吧(仔细看下面这张图的中间部位)。
午餐根据Google Reviews去了这家叫做Lawrence Dinor的小餐馆,到了才发现它简单得象是由一个破旧的房车(Trailer)改造而来,但小店的两位工作人员和“大厨”都热情得象家人,里面座满,有的客人和店员熟络地攀谈着,象是本地的回头客。我要了burger, 汤,和一个甜点pie,都很可口,收费也很合理,看来网上的评价是真实的。
这次主要落脚点是俄亥俄州(Ohio)的Cleveland。放假前和几位加拿大的同事提起,他们竟然都不熟悉这座城市,好奇我为什么要选择这里度假。
Cleveland在我的旅游清单上已经排了很长时间,因为鬼使神差先后有三位不同时间认识的朋友都向我推荐过。一直没有去,只因它离得近,而每次旅游总是首选最远的地方。人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
俄亥俄州三个主要的大城市都是字母C打头: 首府Columbus位于中间,南边有Cincinnati,北边就是Cleveland,这次看了Cleveland算是对俄亥俄州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
Cleveland的湖边公园建得非常好,一座接一座,每一座都充分利用天然地势而设计出不同的风格。
看YouTube上的介绍,以往这里的冬天湖面结冰,汽车都能开得上去,是冰钓的好时节。这和眼前的烟雨蒙蒙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大自然今年也怪怪的,北京冷到零下二十几度,原本应该冰冷的这里却细雨蒙蒙,宛如江南。
Lakewood park
Edgewater Park
Voinovich Bicentennial Park
Cleveland的艺术馆(Cleveland Museum of Art)非常值得推荐。我们早晨去的早,还差几分钟开门,停车场空空的,象一个观景台,可以看到四围的风景,这可以说是我迄今见过的最美停车场。等出来的时候停车场已是停得满满的。
第一张照片注意右侧挂在电线杆上的宣传广告,馆里正在隆重展出中国长江流域的艺术作品“China's Southern Paradise",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第二张照片注意左前方隐藏在树林后的小白桥,那里是一个中国特色的小公园Chinese Cultural Garden,有孔子的雕像,偶尔从网上看到介绍,第二天专门走近看了看,才知道是台北政府捐献的,台北和Cleveland原来是姊妹城市。
艺术馆大堂种了几大片中国的青竹,这在北美很少见,猜想应该也是和台北这座姊妹城市有关系吧。
在里面逛了大半天,感觉展厅布置得很舒服,很有条理,补充了很多西方艺术史的知识,倒没有了时间和精力去看中国的展览。加上还要另外付费,就决定到此为止。
在里面看到一位华裔画家的作品,感觉挺耐人寻味,先记下来,有时间再好好赏析。
Cleveland最著名的,可以说是它的地标建筑,应属摇滚名人堂(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它既是供游人参观娱乐的博物馆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展示和记录与摇滚乐相关的历史,摇滚艺术家和他们的创作。名字能够被录入摇滚名人堂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经过严格的评选。
我对音乐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听众,对摇滚乐更是一个街头看热闹的,所以来之前对这座Rock and Roll的圣殿怀着敬而远观的心情。可不去又感觉来这座城市一趟有点缺憾,于是研究了它的网站,看到星期五是影响了几代人的英国60年代的Beatles乐队的最后一场展出,我正好感兴趣,就安排了星期五去看,这也是我们旅程的最后一天,有着特别的意义。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学校给学生提供翻录英语磁带的服务,主要是帮助我们提高英语。其中有Beatles的《Let It Be》歌带,是我花钱录的第一盘磁带,印象很深。那些歌我当时只是觉得好听,但没有太留意去学,倒是在之后的几十年里随着人生的阅历才一首首慢慢熟悉。
这次关于Beatles的展出主要就是再现了他们1969年1月30日在伦敦市中心苹果唱片总部的楼顶举办的那场著名的有争议的楼顶即兴演唱会(Rooftop Concert)。音乐会同时启动了五台摄像机,在楼顶,街道以及警察岗楼同步记录现场发生的一切。
街上熙熙攘攘驻足听歌的路人,嫌吵的大妈,接到扰民抱怨的民警,还有对面大楼的管理员,很真实,看着非常有意思。
这是Beatles最后一次的户外对公众演出,他们在42分钟内反复演唱了5首歌曲,直到伦敦警察厅过来人叫他们停下。
在演播厅看完他们当年楼顶演唱会的录影,又到楼下的Rock Hall的餐厅买了午餐,坐在那里欣赏现场乐队翻唱他们楼顶演唱会的曲目。
摇滚的力量还是很震撼的,我这次才真正感受到了摇滚的精神,它一点都不神秘,不卑微也不高高在上,而是对现时代的呐喊。摇滚歌手不只是长发披肩,打扮怪异的小青年,他们完全可以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没有摇滚的社会是悲哀的。
回家的路上,我心潮依旧停不下澎湃,又搜索了很多关于Beatles的介绍,听了一路他们的歌。巧的是我最喜欢的三首Beatles的歌分别由三位主唱创作,以前竟然都没有想过。其中家喻户晓,在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开幕式上被作为压轴曲的《Hey Jude》竟然是歌手Paul McCartney当年写给John Lennon离婚后和前妻所生的5岁的儿子Julian的。John Lennon由于和后来的日本妻子Yoko Ono发生婚外情而和前妻离婚。Paul很同情无辜的Julian,专门开车过去看望了娘俩,并给Julian写了这首歌,鼓励他要积极地面对悲哀,并寻求机会找到真爱。知道了歌背后的故事,更加喜欢这首歌。
《Hey Jude》- Paul McCartney
《Here comes the sun》- George Harrinson
《Imagine》- John Lennon
Beatles除了以乐队形式整体入主摇滚名人堂外,他的四位成员也都分别在摇滚领域做出了各自卓越的贡献,被先后单独录入摇滚名人堂:John Lennon, Paul McCartney, George Harrinson, Ringo Starr。
上面的三首歌没有Ringo Starr的。他在Beatles时代是乐队的鼓手,后来也写歌,发过几首著名的单曲,如今八十多岁,据说还活跃在舞台,只是我对他了解不多,也就不随便多谈了。
值得一提的是摇滚名人堂由著名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和法国的卢浮宫同出一辙,蓝色玻璃的金字塔设计。说老实话,我对这种玻璃金字塔看不出门道,但不论如何,它们都成了永恒的地标。今年还碰巧也去了巴黎,两处的金字塔都看了,也算是对贝老先生的致敬吧。老先生活到了102岁,2019年大疫情前离世,是华人世界的传奇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