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修身養性不容易
如今的年代,修身養性不容易。
為何這樣說?
先說修身不好修。我的理由是:
一是誘惑太多。
好的食品總想吃。
其實我很想戒口,但看到喜歡的美食還是控制不住,怎麼都要吃一點,過過嘴癮。聽說台積電的創辦人張忠謀先生,如今九十有三,他的老婆每週還給他煎一碟沙甸魚仔,成為老頭的心水零食;看見自己喜歡的食物,我自己也是饞鬼,很難做到一點不碰。
好的串流節目總想看。
我定制了兩套串流節目,一個是迪士尼頻道,一個是NETFILX頻道;因為有不少經典的紀錄片,比如高質量的恐怖片和紀錄片,比如國家地理雜誌頻道,是我的心水。我喜歡看動物生活情景,以及揭示一些科學的奧秘節目。現在不出遠門,不去旅遊,也能看到高品質的8K節目,這在過去也是不敢想的事情;
好的電台總想聽。
在香港,我下載了一個電台集錦APPS軟體,其中就有比較中立的法廣新聞(rfi),英國BBC世界新聞,以及好多個美國的搖滾和藍調電台,用手機聽效果都不錯,新聞也好,音樂也罷,感覺生活豐富很多。有互聯網真好,這在20年前只聽單一的人民廣播電台,接受到的資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好的戲劇總想聽。
20年前,我曾經是一個西方古典音樂發燒友(HIFI),不僅器材燒了不少錢,光是買一些國外唱片公司(比如DGG、EMI、SONY、Philips)的原版CD碟就花了不少錢,有的CD碟,還是帶有三星帶花的企鵝唱片,像早期的彌撒管風琴音樂;席夫(Schiff)的莫扎特鋼琴全集;魯冰斯坦(Rubinstein)的夜曲肖邦全集,梅紐因(Meiuhin)的小提琴獨奏全集,鄭京和的小提琴全集,以及DGG公司出品的柏林愛樂樂團的一些交響樂,裝滿了家裡的CD櫃。
當年我還想著這些CD碟,可以作為老子留給子女的遺產,誰能想到美國佬的一個數字技術,竟然徹底打敗日本人的模擬技術,這些CD碟如今也成了垃圾了。
看來,科技的東西,永遠不能作為古董收藏的。
來到香港後,我又鬼使神差地喜歡上了戲劇。尤其聽京劇成為我退休後的摯愛。像什麼老生餘叔岩的十八張半和冬皇孟小冬的唱腔,梅蘭芳和張君秋的旦角唱腔,我是百聽不厭,覺得比現代歌曲更有味道。
這些我在Youtuber裡發掘的這些視頻,雖然錄音技術差點(百代唱片),但能聽到當年大師的原汁原味,還是挺滿足的。老實說,後來的藝術家真的達不到這個唱功的。想想,有些東西,並非都是與時俱進的。
在這麼多的老生折子戲中,我比較喜歡聽餘叔岩和孟小冬的。也許他們的確的唱腔是陽春白雪。後來我想,文革期間,江青搞樣板戲,選中餘派作為《智取威虎山》的楊子榮的唱腔,也是有道理的。江青還是挺會挑選的。可能是因為餘派唱腔比較高亢而嘹亮,符合哪個時代的要求吧。
以前,我對一些高級領導人為何酷愛京劇不是很理解。後來我聽說有的地方大員,為了討領導歡喜,有能耐跟領導唱幾句,竟然用心學拉京胡,專門請人教唱京戲,最後得到領導的賞識乾得風生水起。
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京劇的妙處。京劇作為國粹,的確有她高人一等的地方。
如果要讓我說說對中國戲劇是什麼看法?
我個人的體會就是:
京劇無論內容,還是唱腔,以及舞台效果,都是其他戲劇不可比擬的,這也難怪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過生日,都要邀請京劇唱幾場堂會,可見京劇還是比較喜氣的;
昆曲雖然很美,但感覺有點悽婉,也許白先勇先生鼎力推動的昆曲和越劇藝術,還難以成為國戲,應該不大符合當今中國人生猛的審美情趣;
說到粵曲,題材大多來自於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之類的愛情故事,有點像張恨水的小說《啼笑姻緣》的情節,沒有太多的韻味;
至於其他的劇種,比如黃梅戲,河南梆子等,應該就是雅俗共賞,處於雅和俗的中間,熱鬧熱鬧了。
你說這麼多愛好,這麼多誘惑,這個身還怎麼修?
我想,古代社會可能沒有這麼多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不然,修身對古人也是一一種挑戰。
二是說法太多。
一會兒是斷食有益於健康,信佛的朋友要我吃齋;玩雙修的讓我過上正常人生活;醫生則建議我少油少鹽,清淡為好;一會兒有人建議你不要太瘦,胖一點還是好,說國內外很多長壽者都是微胖的人;一會兒說多運動好,一會兒說少運動有利健康;一會兒說清淨無為好,哪怕經常發呆看風水都不錯;一會兒又說不要做邊緣人,社交圈子還是要冒冒泡;這麼多說法,到底聽誰的。
三是關心太多。
從去年二月俄烏戰爭爆發開始,我就持續關注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情況。不僅天天看電視報道,什麼FOX,CNN,BBC,阿拉伯半島電視,還每天早間6點必聽法廣新聞(IFr);幾乎每天都在X平台說幾句感受;這回又出來一個以哈戰爭,沒完沒了,世界似乎更熱鬧了。
另外,我還喜歡看Youtuber上的自媒體節目,覺得挺有味道,有些觀點雖然偏激,但卻多了一個觀察世界的角度,你像什麼法國退休大罷工;台灣總統大選;這回日本的大地震,以及昨天伊朗的大爆炸。總是不可思議,一個接著一個。這在20年前,好像沒有這麼多事。感覺今天的世界就是多事之秋。但又像過年一樣,天天都有趣聞發生,還是挺有意思的。
你說這個身還怎麼修?
再說養性不好養。我有三個說法。
第一個說法:
性是天生的。性情更是不可修煉的。
性是什麼?應該不是生殖器,而是性情。
就說張學良吧。一個東北大軍閥的兒子,典型的紈绔子弟,風流倜儻。年輕時喜歡玩,喜歡泡妞,喜歡抽大煙,後來老子被日本人炸死,自己才當了總司令,你說他會打仗嗎?很多人抽了大煙,一輩子都戒不了,但他硬是戒掉了。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因為宋美齡的面子,沒有殺他,把他軟禁了幾十年,以至於到了台灣也沒有放過他。
我覺得,他的性情真好,也許是老子留給他的基因,淡定而堅韌。就是與常人不一樣。他可以像一個普通人一樣,接受勞動改造幾十年,差不多90歲時才得到徹底解放,然後去美國養老,一生榮辱不驚,一直到104歲過世。
這是什麼性情?
我只想到一句話“虎父無犬子”。張作霖號稱東北虎真的厲害,兒子張學良也是好樣的。性情估計是修不來的。性情是遺傳的。
第二個說法:
性情跟本事真的是兩碼事。
據說佛教大師弘一法師與虛雲法師,都在福建一個寺廟做過高僧,兩個人都很厲害,學問都很高,都是中國佛教歷史上的名人,但兩人的觀點卻不一樣。
據做過弘一法師的弟子的夢參老和尚回憶,弘一法師為寺廟的一些事情,就和虛雲法師看法完全不同,甚至公開吵架,這是很多人不曾理解的。雖然過後大家都相安無事,但要說性情就是安靜、不出聲,看來不是這樣的。
我還看到孟小冬的一個回憶,說當年她拜師京劇老生大師餘叔岩學戲,因為一件什麼鬼事情,搞到風言風語,報館把文章都登出來了,把餘叔岩氣得不行,以至於餘叔岩親自到報館,把記者臭罵一頓,聽說還出手打了人。
此事令孟小冬第一次感到餘叔岩也有脾氣,只是不輕易發作而已。但絲毫不影響餘叔岩在京劇界的泰斗地位。
第三個說法:
養性在於平日點點滴滴。
我曾經以為養性的核心是淡泊名利,以及不發脾氣。其實,這只是片面的養性。真正的全面的養性,是平日裡的做人做事的態度,以及個人發自內心的喜悅情緒。
另外,我還看到英國的一個科學雜誌,對10萬個樣本的調查摸底,得出情緒對健康的正相關的影響,有一個權威性的結論,更堅定我做好平日點點滴滴的養性行為。雜誌說:真正能夠控制自己情緒而沒有壓抑感覺的人,只有不到1%,98%的人是有情緒,有壓抑感的人,以及1%完全隨情緒不受控制的自由奔放的人。這足以說明:人類大部分的人是有情緒並存在壓抑感的。
這個樣本數據的正確性,令人們認識到:想輕鬆控制情緒,還沒有壓抑感是不大可能的事。
過去幾年,我看了不少宗教書籍以及名人的講話,都說最厲害的人是有本事控制情緒,沒有執著心,還能長期保持喜樂的心情,沒有壓抑感,對健康和壽命幫助一定是很大的。
道理是這樣,但做到不容易的。如果98%的人,輕而易舉就能控制情緒,保持喜樂,那大醫院的精神心理科就不需要存在了。
所以,在我看來,真正的性情,是自己在平日生活中,把那些點點滴滴做好就很不錯,沒有必要刻意去養什麼心性。
比如搭乘電梯時讓老人、孩子、孕婦、殘疾人先出來;在公園散步時,能夠主動扶起一些不小心摔倒的孩子;兒女不給你打電話,你可以打給他們,甚至問候他們;平日裡凡事多說謝謝;以及出行時做一個維護和遵守公共道德和公共文明行為的人;具有同理心並對別人的成功鼓掌歡呼,就是最好的養性。
有一句古詩說得好“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我想就是對修身養性的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