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欧洲国家对印度棉布的贸易战
最近一直在读斯文.贝克特所著的《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美】,书中有一段是关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如何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历史记述。有意思的是,尽管那时的印度已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可欧洲国家,包括英国却针对印度棉纺织品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贸易战。
当时印度的棉布织布和印染技术世界领先。一直到十七世纪,绝大多数欧洲国家还都是以皮衣和亚麻衣物为主,很少有人穿棉布衣服。而印度是世界最早种植棉花和织造棉布的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织布和印染技术。因此当时的欧洲的棉布技术严重落后于印度。可欧洲国家却非常需要印度棉布,因为他们需要非洲的奴隶。非洲那些部落酋长就喜欢印度的印花棉布,当时欧洲贩奴商人都买印度印花布拿去非洲换黑奴。在当时,棉布贸易是涉及亚欧非的全球大宗贸易品。
棉花也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重要的贸易品。“到1766年,棉纺织品占公司全部出口货物的75%。”(《棉花帝国》)。而英国之所以最后支配了印度的棉布出口,靠的则是武力,也被作者称为战争资本主义。通过武力,东印度公司驱逐了来自中东和卧莫尔帝国的竞争者,垄断了印度的棉布贸易。同时,东印度公司又通过武力强行打破了印度原有的贸易体系,使得印度织工失去讨价还价的能力,不得不把自己的产品全部卖给东印度公司,最终变为东印度公司的打工人。
“欧洲商人对亚洲贸易的支配与在美洲的扩张同步进行。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荷兰等列强在美洲强占了大量土地,同时,他们还劫掠了这片大陆上课搬走的财富:黄金和白银。事实上,他们最初就是靠着这些偷来的贵金属在印度购买棉纺织品的。” (《棉花帝国》)
与此对照,因为棉华原料问题,欧洲的棉布产业发展缓慢,而亚麻业和毛纺织业因为东印度公司物美价廉的棉布压力感觉产业受到严重威胁,于是针对印度棉布的贸易战率先由英国毛纺织业商人开启。其实,整个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反对棉纺织品进口一直是英国政坛的争论不休的话题。
1685年,英国对所有来自印度的棉纺织品和其他纺织品征收10%的关税。到1701年,英国议会则规定进口印度印花棉布品属于违法行为。1774牛,英国进一步要除了转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印度棉纺织品之外,所有在英国在销售的棉布必须全部在英国生产。
紧随英国加入贸易战的是法国,1686年,法国颁布法令,宣布制造、使用和销售棉纺织品的行为非法。目的是保护国内的毛纺织也和亚麻纺织业。
“其他欧洲国家也跟进。1700年,威尼斯禁止印度棉纺织品,弗兰德斯也是如此。在普鲁士,腓特烈.威廉国王发布敕令,宣布穿着印花或染色的细平布及棉花纺织品为非法。1717年,西班牙宣布进口印度纺织品为非法。18世纪末,奥斯曼帝国禁止某些印度服装。” (《棉花帝国》)。
可出于保护本国毛纺织业和亚麻产业目的发起的贸易战,并没有让这两个行业从中受益,反而让欧洲商人看到了棉布制造是有利可图的产业。于是,大批欧洲商人开始学习印度织布和印花技术。这被作者称为“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工业间谍活动”。
印度棉纺织品之所以受到消费者喜爱,是因为高超的印染技术和织布技术。那时印度织布都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技术都是代代相传逐年积累起来的。可这些欧洲商人为了能尽快生产印度质量的棉布,开始偷窥和剽窃印度技术。那时的印度人毫无防范意识,竟然允许欧洲商人近距离观察印度织工如何织布。尽管欧洲人剽窃了印度的技术,可直到十八世纪末,印度的棉布在欧洲依然是无可替代的精品。
欧洲赶超印度和现在中国赶超欧美采用的是同一个战略,即进口替代。欧洲最后在这场棉花贸易战中胜出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北美原料市场的建立;二是机器织布的技术升级;三是最重要的,即战争资本主义。
正如作者所言:“帝国扩张、奴隶制、土地掠夺----战争资本主义----为欧洲各国国内依然很小且技术落后的棉纺织业奠定了基础。战争资本主义为棉纺织业提供了活跃的市场,还提供了获得技术形成的重要引擎。利物浦等商业城市主要靠奴隶制而繁荣,后来又成为新兴棉花产业的重要资本来源,利物浦商人可以为制造业提供更多的贷款,让他们加工棉布。” (《棉花帝国》)。
战争资本主义通过棉花贸易和生产也促进了保险、金融和航海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滋养了政府信贷、货币、国防这些公共机构。棉花贸易成为刺激英国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工业革命也帮助英国成为棉花贸易和产业的中心国家。
针对印度棉布的贸易战最后演变为欧洲的棉花产业革命,整个欧洲都受益匪浅,而最初积极叫嚣贸易战的毛纺和亚麻业则成为彻头彻尾的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