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后半生依然精彩博客2022-02-18 10:02 她的后半生依然精彩 © 徐敏|文 张爱玲 上海,是张爱玲的伤心之地,所以想到离开。这一走,就走得远天远地。 1952年张爱玲赴香港。3年后张爱玲赴美国。 1956年2月,张爱玲搬到了纽英伦州,在这儿,她遇见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美国剧作家赖雅。两人通过交往,互有好感,张爱玲觉得赖雅懂她,于是决定把自己交给这个男人,两人很快便住在了一起。 不久,张爱玲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已经36岁,当然很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孩子。但赖雅已经65岁,这个年龄的男人不想再被孩子拖累。当他听到张爱玲满怀喜悦的消息时,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打掉吧,打掉咱们就结婚。” 张爱玲当然有过犹豫,但她不想离开赖雅,只能选择放弃孩子。 赖雅并不富裕,不过颇有才华,和张爱玲情投意合。 两人共同生活的日子,是张爱玲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相比胡兰成的见异思迁,始乱终弃,赖雅对张爱玲情有独钟,给了她灵魂深处渴望了几十年的情感。赖雅会含情脉脉地看着张爱玲,让她感受到两情相悦的温馨。 赖雅和张爱玲 1961年夏天,张爱玲应香港电懋影业公司的邀请,前往台湾收集资料后赴香港创作电影剧本《红楼梦》《南北和》及其续集《南北一家亲》。创作尚未完成,便收到赖雅突然中风的消息,张爱玲立即丢下手中的写作,从香港匆匆返回美国。 此后,赖雅的病情日渐加重,不再能正常写作,家里的开支便全都落在了张爱玲一个人身上。在接下来长达6年的光阴中,张爱玲一直陪伴在赖雅身边,不离不弃地照顾赖雅。 她减少了自己的写作时间,用于伺候病人,替赖雅翻身擦澡,端屎接尿。只要听说有医院能治疗中风病人,她就带着瘫痪的赖雅四处求医。尽管有时忙到腰酸背疼,张爱玲却从未嫌弃过赖雅。在张爱玲眼里,赖雅就是自己最爱的亲人。 1967年,赖雅病逝,时年,赖雅76岁,张爱玲47岁。 这段11年的婚姻,无论温馨还是艰难,都让良善的张爱玲感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赖雅去世后,一直沉浸在怀念之中的张爱玲,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爱玲赖雅,并终生未再改嫁。 独身一人的张爱玲,在52岁时移居洛杉矶,选择像隐士一样地离群索居,经常闭门谢客,把生活过得极其简单,有时一个烧饼可以吃上一天。 在这样孤僻的状态下,张爱玲度过了长达20多年的幽居生活。 到后来,张爱玲频繁搬家,为的是减少干扰,不让别人找到自己。 因为独来独往,直到去世七天,张爱玲才被发现,当时她静静地躺在床上,身上盖着一条毯子。 可以推想,张爱玲在去世前是有预感的,她静静地躺在床上,给自己盖上毯子,毫不声张,选择用静默的方式与人间告别。有人说,那情景想想就很悲凉。但我却以为,这恰好表达了一种告别人世的坦然。 据说,有人曾在张爱玲晚年时拜访过她,见她骨瘦如柴,面壁而坐,像是在念佛语,细听才听到她说:“对不起!慢待您了,真有点不好意思!请您理解,我在与我的妈妈说话呢。” 有人据此觉得,张爱玲的晚年活得很是凄凉。殊不知幽居期间,却是她创作生涯的又一个活跃期。 1973年,张爱玲在《皇冠》发表《初评红楼梦》。她的一些散文,小说也由台湾重刊。 1974年,张爱玲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谈看书》与《谈看书后记》,在皇冠发表《二评红楼梦》,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 1976年,张爱玲出版了自己的第二部散文集《张看》,同时发表《三评红楼梦》。 1977-1993年,张爱玲陆续完成了《色戒》《惘然记》《对照记》的创作,并出版了《红楼梦》评论文集《红楼梦魇》。 所以知乎中有人评论说,她晚期的作品非常牛,比如《异乡记》。 一个中文系学生转述老师的话说:我们现代文学的老师说:张爱玲最好的作品在她的晚期,那时候,她的眼光几乎可以与鲁迅媲美。 有人甚至认为,张爱玲的《红楼梦魇》,无疑是原著之后,最好的版本。“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靥名。” 有人说她就像一本未完的《红楼梦》,吸引了众多读者对她进行各种版本的解读。 张爱玲晚年,因频繁搬家而孤独,又因孤独而频繁搬家。对于喧嚣的世界,她选择了逃避,她只想过清静的生活。作为局外人,不要以己度人地猜测别人是否幸福,没有人真的知道,只有张爱玲自己才最清楚,既然她愿意这样生活,那一定就是她最想要的生活。 相比和她同时代的作家,比如留在上海的苏青,文革被抄家批斗,晚年和女儿外孙三代人住在一间10平米的房子里,遭受病痛折磨,“只求早死”。她不能随意写作,几乎一事无成;张爱玲却笔耕不辍,滔滔不绝。 苏青曾经与张爱玲比肩齐名,几十年下来,基本默默无闻,而张爱玲则俨然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标杆式的作家,她创作的一批文学精品,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在中国小说史中具有坐标的价值。与更多同时代的作家不同,张爱玲的作品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特色,绝不趋炎附势,人云亦云。随着时间的推移,长远来看,许多人会灰飞烟灭,但张爱玲不会,如同江河,万古长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张爱玲》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来源: 文学城-加州花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