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伦敦来的外教(一)坦诚的朋友

伦敦来的外教(一)坦诚的朋友

博客

1982年秋天,浏阳河畔的农学院。四周金黄色的农田环绕,校内菜地郁郁葱葱,一条林荫大道在田野也菜地之间穿过。

刚开学,大家就在传递一个消息:一个英语外教来了,就住在教工食堂对面的两层小楼里。

这里从来没有来过外教,大家都期盼看看外教长什么样。在我的象形中,外教应该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中年人,也可能是五六十岁的壮年人。很快我们就看到了新来的外教,有点出乎意料。他是一个从伦敦来的年轻小伙,名叫艾伦,刚刚23岁,比学院的很多青年老师都要年轻,而他就是来教我们这些年轻老师的。

艾伦身高1米8,不胖,高鼻子,深邃的蓝眼睛,白暂的皮肤,略带书生气,说话常带点幽默。按照中国人的审美观,他是一个大帅哥。

他是省教育厅邀请,由英国一个自愿组织派来的。中国提供食宿,一年一次回国探亲的飞机票报销,一次国内旅游费用报销。有一定的工资,但因为是自愿者,钱不多。按英国的标准来说差不多是最低保障工资,相当于一些零花钱。

安排他是给省属各高等院校青年老师开英文培训课,每期一个学期。那个时候外教非常少, 就是外国人都非常少见,能有机会来上他的课是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愿望。

他看上去稚气未脱,但显得老练成熟,一口标准的伦敦音,有点专家风范。

我的一个室友被安排进了英文培训班第一期。刚开始,每天上课回来,都会与我们说一些上课的情况。比如,艾伦把所有同学都取了英文名, 我的室友叫Henry。取了英文名方便了艾伦,也让学生进入一个更好的英文环境,同学之间即使下课以后都仍然以英文名相称。结业时,很多人竟然忘记了很多同学的中文名。

据室友透露,艾伦讲课很活,很能调动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很好。看着他的英语突飞猛进,让我也希望能去上艾伦的课。

第二年秋天第三期的时候,我也成为了艾伦的学生。我也有了一个英文名Wayne, 但因为我的中文名很好发音,其实艾伦也好,同学也好,大部分时间都叫我的中文名。

艾伦的课听说比较多,我们都是学的哑巴英语,很庆幸有机会学地道的伦敦英语。但基础不好,所以课堂上那点时间其实是不够的。艾伦经常叫学生晚上去他宿舍聊天,一方面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英语,一方面他可以更多的了解学生,了解中国。我上了他的课以后,也和其他同学去过他宿舍聊天。

那个时候,国门打开不久,一方面欢迎西方人来,一方面却又怕,当然是领导怕了。怕什么?我们普通老百姓不知道。反正很多话题都属于敏感话题,所以同学都会按照官方的观点回答问题,怕犯错误。艾伦是个聪明人,他一下就听出了言不由衷的虚伪之词,感到不舒服,但也没有办法。

我比较坦率,不回避问题。有时候太过敏感的时候,会先说明一下:这个问题有点敏感,官方的观点是这样的:。。。。。。但我是这么看的:。。。。。。

用蹩脚的英文表达我的观点还是很困难的,但说出的话发自内心,艾伦当然听得出,很喜欢我的这种态度。后来他总找机会与我聊天,有时大家都告辞的时候,他把我叫住,说有件事要和我说。等人走了,我们再聊上一阵,当然也更加坦率。

后来政治气氛松弛一些后,学员可以单独去找他聊天,他常请我去聊天。知道我喜欢吃油炸花生米后,会买些生花生米,等我去之前炒好,我们边吃边聊。

聊的话题很多: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面子,英国的传统,普通话,长沙话,中国口味,英国口味,中国人学英文的问题,。。。。。。

他不喜欢中国人练英文口语时爱纠正别人的英文发音,这样的话,把别人的思路打断了,更加说不下去了,很难提高口语。他自己几乎不纠正学员或其他说英文时的错误,他只要能听懂就可以了。

我比较敢说,不怕别人纠正,专注自己的思路,把想的东西说出来。他很欣赏我这样。

慢慢的,大家与他熟了,见他很善于听,就有点肆无忌惮了。

他告诉我,很多人找到他抱怨同事,抱怨工作,甚至抱怨配偶。这让他很不舒服,因为西方人认为这些都是隐私,怎么随便和人说?而且说的时候,他不知道他应该说什么,这让他很头疼。

也有些人喜欢打探他的隐私,这也让他不舒服。

有一次,一个院办公室的干部,因为工作关系与他接触较多,非常熟悉。曾经神秘地告诉他,说自己有办法把很难搞的事情搞成。艾伦很好奇,问过他有什么办法,他用手做出数钞票的样子,意思是用钱打通关系。这让艾伦很吃惊,从此内心鄙视那个人。


农学院在浏阳河畔,四周是农田环绕,一片田园风光。夏天的时候我们经常晚饭后结伴散步,有时候与其他人一起,有时候就我们两人。我们还曾经与几个人一起骑车在乡间小路上狂奔,释放年轻人过多的精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彼此的友谊。

散步是很轻松的,但有时候也会有些意想不到的事。有一次我俩散步走到一处僻静处,一个大铁栏们紧锁着,我们好奇走近查看,上面有全英文的名称。我看了半天,知道这是牧医系的一个机构。感到有点怪,为什么不写中文,或至少中英文同时写?他看了以后猛摇其头说:Wrong! This is wrong!

我很快明白了他的意思:中国大学或下属的机构在中国不用中文标示,却只用英文的名称是非常不合适的。

一个英国人对中国人在中国用英文而完全不用中文生气,这让我很震惊。从此我很注意这方面,比如从来不会在中文学校只讲英文,也不会在中文学校教师或家长群里发全英文的email或微信。

我想起了另外我后来碰到的一位美国外教John。他要离开中国时,我在长沙大街上碰见他,聊了几分钟。我问过他一句话:“你来中国有什么收获?”,他说:“中国是一面镜子,让我对美国更加理解”。

艾伦,John 也是一面镜子,让我更加理解中国。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乐维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