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事系列之九:叶公出使齐国
庄子故事系列之九:叶公出使齐国
叶公出使齐国的故事记载在 <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 中,是庄子借颜回与孔子对话悟“心斋” 之后,进一步用这个故事深入地探讨怎么样处理左右为难的局面,在一不小心就可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怎么样自保。
叶公是什么人?有一个关于叶公的著名故事是“叶公好龙” 。说的是他老是说自己最喜欢龙,家里的东西也都放上龙的图案。天上的真龙被感动了,就去他家拜访,想让他看看自己的真容!可是叶公看见真龙后却被吓得屎滚尿流。这个故事经常被用来形容喜欢说空话和大话的人。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叶公外强中干的性格。
叶公出使齐国道故事是这样的:
叶公子高是楚国人,他就要以使者的身份去齐国。他对这次出使很忧虑,就去对孔子说:
“楚王派我出使的责任太大。齐国接待使者,表面上很恭敬,实际上却敷衍了事。我平时连普通人都说服不了的,何况是面对诸候?我心里很害怕。您曾对我说:‘凡事无论大小,很少有不按‘大道’ 就能顺利做好的。事情如果办不好,必然有刑罚的祸害;如果办好了,也有阴阳失调的后患。无论成败都不受祸害的,只有得道的人才做得到。’ 我现在心里焦急有火,早晨接受了使命,晚上就要喝冰水。还没有开始办事,就已经阴阳失调了。要是将来办不成,肯定会受刑罚。这样的走投无路,我实在受不了,您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帮我吗?”
孔子先用孝忠的责任去劝告叶公忘记个人的得失,他说:
“天下有两种戒条:一是天命,二是人义。子女爱父母,这是天命。臣子事君王,这是人义,两者都无法逃避,所以说是戒条。子女孝敬父母,是孝道,臣子事君王,是忠道。无论如何也不停止孝忠,修心养性不以喜怒哀乐为转移,无可奈何还是安心去做,是德性的最高境界。你身为臣子肯定有要做不得不做的事的时候,只要用心做事,忘记个人得失,哪里还有时间去贪生怕死呢!你这样去做就可以了。”
接着孔子又教导叶公保全自己的方法,就是要说合情合理的话,不要言辞失当。他说:
“结交邻近的国家要靠亲近获得信用,结交远道的国家要用语言表达忠诚,而语言要靠使者去传达。要传达使两国都高兴或者都愤怒的语言,是天下最困难的事情。想使大家高兴就要多说好话,想是双方愤怒就要多说坏话,但是添油加醋就跟撒谎差不多,谎言很难让人相信,不能让人信服的使者就要遭殃了。所以古语说:‘要传达合情合理的言辞,不要言过其实,就差不多可以保全自己了。’”
孔子又分析了花言巧语和片面言词是愤怒的原因:
“用诡计技巧角力争胜的人,开始时往往明朗公开,到后来就会搞阴谋暗算,过分了还搞阴谋诡计。就像开始规规矩矩喝酒的人,迷醉后会言辞无章,过分了还会淫乐百出。什么事情都是这样,一开始能互相谅解,到后来就相互鄙视。事情开始时很简单,越到后面就越难。言语就像风一样摸捉不定,传达语言的人,容易失言。风容易波动,失言容易导致危难。所以愤怒发作的原因,就是出自花言巧语和片面言词。”
所以他规劝叶公要顺其自然,不带私心去如实传达楚王的意见。他说:
“困兽要死时狂呼乱叫,怒气发作,于是生出害人恶念。人受苛责过分时,必定产生不善的念头来报复,而自己也意识不到为什么会这样。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谁知道会出现怎么样的结果呢?所以古人说:‘不要改变本来的使命,不要强求成功。改变和强求都是有害的,过犹不及。’做成一件好事要很久,恶事做出来了便很难改正,怎么可以不慎重呢!让心思顺应外物的变化,在不得已的境遇中保养心性,就最好了。何必专门去考虑齐国的报答呢,不如如实地传达国君的意见,难道这么做也很难吗?”
这个故事教导我们,凡事要顺其自然,不要为暂时的快乐或者追求成功夸大其词,否则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危害。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为大戒。
天下有两种戒条:一是天命,二是人义。子女爱父母,这是天命,不可以忘记。臣子事君王,这是人义,不能够因为不适合而违背。两者都无能逃避,所以说是戒条
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比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纸也莫,莫则传言者殃。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
要传达使两国都高兴或者都愤怒的语言,是天下最困难的事情。想使大家高兴就要多说好话,想是双方愤怒就要多说坏话,但是添油加醋就跟撒谎差不多,谎言很难让人相信,不能让人信服的使者就要遭殃了。所以古语说:‘要传达合情合理的言辞,不要言过其实,就差不多可以保全自己了。’
‘迁令’ ‘劝成’ ,歹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
改变本来的使命和强求成功都是有害的,过犹不及。做成一件好事要很久,恶事做出来了便来不及改正,怎么可以不慎重呢!让心思顺应外物的变化,在不得已的境遇中保养心性,就最好了。